張瑜
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038
成本控制是促進一個企業健康發展,穩定的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施工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材料采購的內部控制與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其影響來看,加強對施工企業的內部管理,能夠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財務風險,進一步的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此,本篇文章在綜合了實際的調查和研究后完成,希望能夠對相關的工作人員產生一定的啟示[1]。
采購合同的風險:
(1)施工企業對采購人員的監管不力。在材料采購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企業的內部人員和供應商之間出現相互勾結的問題。在合同的制定時,需要材料價格、故意抬高商品價格的現象時有發生。
(2)合同條款不明確。市場信息的不斷變化,使得材料的價格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部分的企業在進行合同簽訂的過程中,并未明確的標注出所需要材料的價格,從而在后期的市場變化中,出現了價格上漲的狀況時,只能被動性的接受,從而對施工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一些運輸費用、結算條款方面的因素,都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施工企業在確定了施工項目建設中所需要利用到的各種材料之后,通常會由領導人員結合書面形式的方式,將各種材料擬定出來。隨后,材料的置辦人員根據其所列出的各種材料完成購置工作。在這過程中,因為缺乏了完善的監督體系,出現了材料置辦人員故意抬高價格的問題[2]。
材料的購置過程中,由于市場信息的不斷的變化,其價格也會發生相應的調整。在研究中發現:部分的材料置辦人員為了從中謀取私利,往往會出現利用廉價材料代替的問題。從其影響來看,不僅會加大施工企業的成本支出,同時還會導致建筑項目出現質量下降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社會信譽。另外,在進行不同批次的材料購買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價格差異。部分的材料供應商為了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會通過加大購買量的方式降低價格。而企業所購置的批次、規格方面的影響,出現了價格方面的差異。
(1)加強對工程材料的全過程管理。首先,需要相關的管理人員嚴格的按照施工計劃開展工作,并且保障建筑的標準能夠符合國家和政府部門的要求。可以利用先進的管理手段或者技術設備作為輔助和支撐,提升建筑材料的管理質量。建筑企業在進行材料購買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前期的施工計劃表提出的要求和規格進行材料的購買。著重考慮不同材料之間特性、使用標準方面的差異,根據建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必須要確保購買的材料能夠達到建筑建設的要求。
其次,還需要設置相應的管理部門或者監管部門對購買的材料進行檢測,保障購買的材料能夠達到建筑的標準。如果發現了不合格的材料,需要進行立刻的退換,禁止將不合格的材料投入到生產中。
(2)提高企內部對材料采購相關信息的管理。施工企業受制于工程的周期、成本等方面的影響,對于材料的到貨時間有著較高的要求。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施工企業必須要結合實際的工程需求,加強對材料采購信息的系統性管理。從其影響來看,不僅能夠促進企業部門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各個環節和工作流程的高效運轉,同時還能夠進一步的提升內部控制與管理的工作質量,更好的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另外,還可以有效的結合電子供應鏈系統的優勢,達到雙方互贏的目的。
(1)編制合理的材料采購計劃。采購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材料的購買時,需要嚴格的按照設計圖紙中提出的相關要求,購買合適的建筑材料,并且按照精細化的標準,對材料進行控制和管理。在購買材料時,工作人員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的行情,選擇合適的節能型、環保型的材料,并且需要符合一定的生產要求。在建筑投入到生產使用之前,還需要對其進行重復的檢查,禁止將不符合規格的材料投入到建筑工作中。
(2)制定科學的材料采購監督管理體系。施工企業可以有效的結合分權管理制度的優勢,包括材料采購的決策權、執行權、驗收權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細化性的管理。從其積極作用來看,能夠在保障各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的基礎之上,形成一種相互監督的局面,從而更好的提升采購材料的質量。另外,還需要對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實行全過程責任制的方式。加強材料采購事前、事后的管理。其中,事前的管理主要指的是由上級領導人員列出了所需要的材料之后,對市場的材料價格進行調查和研究,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材料,從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事后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完成了工程項目的建設之后,將一些合理性的信息及時上傳到信息庫中,為后期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3]。
總體來看,施工材料的采購和使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必須要充分的認識到材料的質量對其工程的建設所產生的各種影響。根據市場上的價格變動狀況,結合建筑項目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從而有效的提升建筑項目的順利開展,為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