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藍,楊 紅,茹東燕,辛保羅
(1.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青海 西寧810000;2.青海師范大學高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青海 西寧810000;3.加拿大里賈納大學,薩省 里賈納市S4S 0A2)
我國新創企業在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近10 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創業活動指數逐步增加,在54 個創業成員國中創業指數排名首位[1]。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不斷驅進,信息技術革新的速度已超越新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速度。新的信息技術和創新模式推動著市場和企業向高質量和高效率的運營方式轉變[2]。企業不僅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而且在活躍的創業環境中需要從生存型創業向機會驅動型的創業方式轉變,因而企業必須從雙元的機會開發視角審視新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優勢。企業要在技術知識高速更新的境遇下通過已有的先前創業經驗和知識開發有利的、互補性的雙元機會,實現企業資源和能力、企業行為和環境相互匹配,進而獲得行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因此,新創企業明確的創業導向和創業者的先前創業經驗會對企業開發不同的創新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
從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到,學術界針對新創企業如何維持可持續競爭優勢及獲取核心競爭力展開的討論,有研究從創業拼湊、創業社會特質、創業教育、先前經驗、知識寬度的視角深入分析影響新創企業創新績效和競爭優勢的作用關系[3,4];也有研究從創業網絡、契約治理、創業導向、社會特質、人力資本、創業學習、制度環境等視角分析影響新創企業成長績效的路徑機制[5,6]。但現有研究大多從單一的層面運用案例分析和實證方法對新創企業進行分析,經驗導向和創業導向在新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并挖掘機會市場的作用是雙向影響的,而現有研究沒有系統性、整體性的從雙元機會開發的視角為切入點進而探討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作用機制。這些影響機理也是新創企業在創業道路上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學術界最為關心和值得研究的課題。因而,文章基于這一理論缺口對新創企業開展雙元機會開發從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經驗是個體針對經歷過的事件獲取到的認知和行為上的反映。創業經驗是創業者對創業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透明的、確切的、直接的及可進行解釋的真實體驗[6]。先前的創業經驗包含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個方面。直接的經驗是企業參與創業的最親切的、緊密的經驗積累,而間接的經驗是指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獲取到的知識和技能。先前創業經驗會幫助企業輸出先驗知識和經驗,幫助企業積累特定商業信息的主題知識及特定領域的信息,促使企業能夠識別和開發有關創業的新機會。企業可以通過先前獲取的經驗不斷進行挖掘和提煉,將其轉化為具有可創造的價值知識。創業經驗越豐富的企業所獲得的成功感更強,對再次創業或目標業務轉移的意愿也會更加強烈。先前創業經驗也是潛在創業者對人力資本重新規劃和組合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創業導向的環境中企業利用工作經驗幫助團隊中的每個成員更具創造性。一些新創的中小企業會根據工作經歷引導他們對創業產生更為積極的態度,從而獲取有關創新的更多隱性知識,進一步提升企業對創業活動獲得的感知行為。學者Zhao 和Seibert 從創業經驗和社會經驗及失敗經驗三個方面對先前創業經驗進行解釋和劃分,也有學者將創業者的先前經驗劃分為行業經驗和創業經驗及職能經驗三個維度,并指出先前創業經驗是企業積累的有利于在創業過程中識別創業機會和開發創業機會的綜合技能結構。先前創業經驗是創業企業在特定的環境下挖掘有利于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并獲取有利競爭優勢的機會知識,并能夠驅動企業做出準確的創業導向,推動企業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戰略規劃。
從70 年代起學者們就創業導向開始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將創業導向的定義引入到企業戰略決策的模型中,解釋企業對創業機會的戰略規劃和戰略實施所獲得的成功。創業導向已經成為新創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它對企業的創新行為和資源機會的捕捉具有重要的作用[7]。創業導向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一種系統導向,表現在企業對創業風險的承擔程度,可以驅動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而選擇的模式創新和技術革新。戰略管理觀指出創業導向是企業做出的戰略姿態,比較明確地描述和規劃企業的創業活動并表現出不同的決策和行動。創業導向強調創業目標和方向的具體行為,需要企業明晰要做什么且清楚企業的市場運作目標、范圍、選擇及資源的有效配置。創業導向是企業決策者對創業戰略所做的制定程序,涉及了企業的目標需求和清晰的創業活動并推動創業意愿的提升,為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競爭優勢設定可行的計劃和方案[8]。
創業機會視角指出機會開發是新創企業在創業初期已有的、可以進行合理配置的資源機會,企業根據所處的市場需求和顧客需求,從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及業務流程重組對已有的模式進行創新和改良,根據企業所需的商業模式尋找實現創新的商業機會[9]。企業在創業過程中能夠保持連續的、系統的創新行為并獲取明確的業務目標。企業擁有的資源優勢和創業目標是由機會開發模式決定的。合理的創業機會開發會指導企業根據市場和行業的發展合理配置已有資源,發現企業獨特的商業邏輯并獲得行業競爭優勢進而獲取豐厚的企業績效[10]。機會開發是企業在創業中的核心問題,也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創業機會作為一種可行的、符合創新發展和創新情境的判斷,引導企業利用市場追求利益開發潛在的創新時機,從時間維度、市場維度、資源維度以及創業者資本維度等方面為企業順利進入市場獲取競爭優勢創造先行條件。王兆群和胡海青等根據創業企業從業務創新的程度和產生的范圍兩個方面指出機會開發的兩個重要維度,即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3]。其中,均衡型機會開發是企業在運用創業手段和目標中最多可以存在的不明確一方的商業機會,而創新型機會開發是指企業所使用的手段和目的都存在不確定的、不清晰的商機。
大多數學者從企業的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兩個方面解析企業的競爭優勢,其中短期績效是企業在短期內獲得的財務績效,長期績效是企業所擁有的競爭優勢。短期績效的獲取和提升是企業維持長期績效或競爭優勢的前提保證。學者們也從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兩個方面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內涵進行分析并建立測量題項。也有學者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應該從靜態和動態的發展視角審視,靜態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財務指標總和,而動態視角傾向企業長期的發展和競爭優勢,重點表現是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獲取。企業的競爭優勢應該是競爭效益的總的表現[11]。因而,梳理學者們的研究并結合文章的研究目的,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在行業中獲得的財務績效和可持續競爭優勢,這也是企業從創業戰略的規劃和決策實施過程中獲取的總的績效指標。
新創企業步入市場的時間較短,對組織層面的戰略管理和運營經驗較為匱乏,新創的新生劣勢使得企業與市場、顧客及供應商之間建立的商業關系和模式關系等都會存在很高的成本和風險,然而先前創業經驗在不確定的創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創業者持有先前經驗知識的積累,這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重要因素。創業者也可以將先前經驗所創造的知識和經驗轉化成獨特知識從而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戰略目標的執行產生重要的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影響;其次,先前創業經驗作為創業者所擁有知識溢出部分,在創業組織中為成員間密切交流和實現互動創新提供知識基礎[12],促進組織間知識庫的積累和拓展,使得這種連貫的知識迭代為整合企業的創新知識資源提供有力的支持;再者,先前創業經驗為創業者在競爭市場中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不斷地推動企業洞察自身的創業機會并開發合適的創新機會,為企業鎖定目標市場和業務渠道及配置資源提供了有利的保證;最后,先前創業經驗有助于企業思考和明晰商業邏輯的創新思維,促進企業長久發展,有利于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維持[6]。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很好的、明確的商業邏輯思維,那么這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就存在偏差。因此,先前創業經驗會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設:
H1:先前創業經驗對新創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Covin 等和Tang 等[13]所提出的創業導向的三個層面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間接和直接的影響。創業導向涵蓋創新性和先動性以及風險承擔性三個方面,其中創新性表現在企業敢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的創造和創新。具有創新性的企業在新產品研發和技術的變革方面都擁有較積極的開拓精神,因而會在創業機會中做出更多的戰略決策從而獲得成功;先動性是企業所表現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企業會主動尋求和開發新機會并積極考慮企業未來發展的創新模式,在多方面具有較強的行動領先行為和首創精神。企業根據市場和顧客需求開拓新的市場需求進而實現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先發制人和迅速進入新市場而贏得行業領先,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財務績效并在長期發展中獲得核心競爭力;風險承擔性是企業面對動蕩的、不確定的創業情境下所持有的快速決策和敢于承擔風險的傾向程度[14]。企業在創業活動的執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未知結果,因而需要企業大膽行動獲取有利時機,尤其是在研發或經營的過程中,企業越具有風險承擔性,那么在獲得創業機會和高水平績效的可能性就越大,從短期財務績效的獲取方面,企業敢于承擔風險并積極獲取創新機會所得到的收益要比止步不前更多。雖然較高的風險具有不確定性,也會致使企業虧損,但從長期競爭優勢獲取來看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得到的績效水平越高,有利于企業長足發展。文章提出以下假設:
H2:創業導向對新創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新創企業對于知識資源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在運營和管理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會依賴創業者的創意思想和理念。創業者在先前的創業經歷或職業經歷中積累了豐富的隱性和顯性知識,有利于企業探索不同的機會開發[12]。尤其那些新穎的、豐富的隱性知識會影響企業選擇何種創新機會從而獲得成功。創業經驗觀指出企業擁有的經驗知識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企業的績效和成功,特別是那些失敗的經驗更能夠影響企業的二次創業[13]。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創業者往往能夠有效把握市場和用戶需求的新機會,不斷識別和積累新生劣勢知識進而提升企業利用創業機會的能力。新創企業在創業過程中會面臨市場、產品、服務等價值創造的不確定性,對于一些有特殊經驗的企業能夠為其提供行業外難以獲得的隱性知識并對創業劣勢提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營銷策略、溝通與決策等)[6]。先前創業經驗不僅為企業提供均衡型的機會開發,而且會推動企業創造創新型機會的開發。企業通過社會網絡關系建立較為密集的聯結度,與不同知識背景的一些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及人力資源專家等建立深度聯系,在這種聯結關系中更傾向追求均衡型的機會開發從而發現新市場、新事業及新產品等[14]。企業面臨較高風險和不確定的創新環境時,一方面會保留探索性的機會開發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另一方面則更加關注機會特征是否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及產生現金流和投資回報率等方面的要求,更愿意積極參與突破式的創新型機會的開發,隨著探索性創新的知識積累,企業的經驗越加豐富,對創業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產品開發的機會把握更為全面,越希望投入資源實現創新型的模式開發。因而提出以下假設:
H3a:先前創業經驗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H3b:先前創業經驗對創新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創業導向是企業在創業中具有的創新性、先動性以及風險承擔性。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和決策時根據自身的創業導向審視創新機會的開發,選擇何種機會開發使得企業在競爭的行業中能夠獲取競爭優勢[15]。創新性是企業創業中戰略導向的核心方向,是區別企業創新的偏好和能力傾向,也就是企業更愿意去探索新事物和新創意,并支持和鼓勵能夠創造更多新奇的、獨特的產品或服務,從突破性的視角不斷驅動企業獲得大膽的嘗試。傾向創新性的企業更傾向于新技能和新知識的突破式創新,有利于企業開發創新型機會并積極嘗試各種有利于企業創新和提升利潤的渠道。先動性是指企業針對不確定市場表現出的超前行動,企業更易于通過新技能和工藝等的創新來改變組織環境和文化[8]。
為了贏得目標市場以及取得有利的競爭位勢,企業往往會根據競爭策略采取較為超前的行動,洞察運營模式是否符合當前的市場需求并積極思考產品的成長規律,及時預判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從終局思考的方向審視企業的商業發展。高瞻遠矚的創業導向推動企業開發有利于未來持久發展的創新機會,不僅有利于創新型機會的開發,對均衡型機會的開發也有幫助。無論是漸進性的創新還是突破式的創新,創業與創新本身就存有較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企業需在這一過程中持有隨時成功和失敗的信念,而這也是企業創業導向的另一特征,即敢于承擔風險的精神。企業愈加勇于承擔風險,就會更愿意投入大量的資源去探索不同的創新路徑,一些創新方式是在短期內可以直接采納的,但是有些需要時間的考驗,因而在機會開發中要不斷預判市場的發展規律及用戶需求的變化。企業會根據風險程度考量投入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的占比,使得企業短期內不會因為資源的投入而無法正常運行,也會考慮長期的發展和可持續競爭力。因而,企業在采取不同創業導向行為時會利于雙元機會開發,企業不會單獨考慮一方機會而放棄另一方機會的開發。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4a:創業導向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H4b:創業導向對創新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創業機會開發是企業針對符合市場的和用戶需求的模式而制定規劃和創造設計,優化和配置企業資源創造出特定需求的產品及服務,深刻理解和把握目標業務并制定出符合邏輯的商業模式,通過生產和運營讓市場積極地接納這一商業模式的系列創新行為。創業機會開發如果能夠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企業的運營就會較為順利或者才能有繼續存活下去的希望。企業對機會開發沒有較為明確的目標,就要及時作出調整和改善,洞察市場的發展和用戶需要,從多維的角度去審視自身的商業邏輯才能提升創業成功的概率。創業機會開發的成功率直接決定整個企業創業活動的順利實施。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作為創業機會開發的兩種開發方式,企業從不同的創新視角運用兩種機會開發以取得較好的創業績效繼而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3]。其一,企業選擇均衡型機會的開發方式表明企業選擇一種較為保守的、漸進的創新思想,面對行業競爭對手的不確定變革企業需要作出成熟的規范,既要保證目標市場的穩定發展也要不斷挖掘現有市場,通過模仿創新、服務創新等漸進性的創新完善和改進企業的發展模式,利用行業經驗和組織慣例實施增量創新,也可以利用行業的同類產品和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邊際變革,為企業提供短期的財務保證并獲得一定的利潤;其二,選擇創新型機會開發的新創企業無論在機會開發中獲得成功體驗還是失敗的體驗,創新型機會開發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多創意和想法,在機會開發中獲得寶貴的市場經驗、新知識及新技能并拓展企業的創新思維[9]。創新型機會開發成功的企業獲得的成功經驗和累積的知識資源可以直接轉化成企業的財富,這些不僅體現在創業業績的價值增值上而且也為企業開展突破性的創新給予技術支持。若企業獲得失敗的創新型機會開發,那么企業更易于迭代知識和技能,表現在產品的迭代和商業模式創新迭代,通過失敗的經驗不斷反思和總結,為未來機會開發的順利展開規避失敗風險的屏障,因而創新型機會開發也會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H5:均衡型機會開發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H6:創新型機會開發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
通過理論推演和分析,文章建立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雙元機會開發與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概念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文章的概念模型
文章根據建立的概念模型和已有文獻的梳理,總結各變量的測量問卷和題項,依照學者們在國內外較高水平期刊上已發表的論文來建立文章的測量內容和題項,所參考的測量題項都已經經過信度和效度的驗證。為確保問卷信度和內容效度的一致性,文章通過中英文雙向互譯的方式對所選題項進行翻譯,保證中英文意譯的準確性。同時,對預調研獲得的意見和建議與同行專家進行商討和修改,最終確定正式調研的量表和問卷。文章采用李克特七分法的方法進行數據收取,其中“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對具體變量測量指標的參考如下所示:第一,先前創業經驗的測量。1987 年Donckels 首次提出創業經驗,而后隨著學者們不斷深化對先前創業經驗的測量并隨之改變,文章依據理論和概念模型的構建,借鑒Zhao 和Seibert、Stuart、Delmar 的研究,認為先前創業經驗應該從個體的行業經驗、創業經驗及職業經驗三個方面進行測量。包含創業者的創業次數、創業經歷的時間、先前創業的時間、先前創業和當前創業在市場中的相似度、先前創業崗位職能的多樣性、創業的產品和服務與之前行業的關聯度等6 個方面。第二,創業導向的測量。文章參考Covin 等、Kreiser 等[7]、Tang 等的研究,基于理論架構對已有量表進行轉譯,包括企業總是率先推出新產品或新服務、企業總是洞察和把握預判的機會、面對競爭對手我們總能做出及時反應、企業很期待擁有新穎和獨特的技術和產品、企業傾向高風險項目的投資和高回報率的競爭項目等5 個方面。第三,雙元機會開發的測量。均衡型機會開發主要從提供已有產品和服務、從事已有的目標市場、追求較低風險和收益的項目這3 個方面;創新型機會開發主要從提供新穎的獨特的產品與服務、開辟新市場拓展新領域、追求高風險的投資、追求高收益的項目這4 個方面。第四,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測量。針對文章的概念框架和調研內容參考學者們對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分析,從短期財務績效和長期競爭優勢兩個層面進行測量,借鑒Stam 等(2008)、Tang 等(2012)、Chen(2009)[5]的研究,主要測量企業的銷售額的增長情況、投資回報、凈利潤、企業的成本競爭力、管理能力、市場占有率等6個方面。第五,控制變量的測量。文章考慮新創企業的創業年齡和企業規模會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產生影響,因此將這兩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11]。其中企業年齡是依照企業創建時期的自然年數計算、企業規模是根據企業的總的員工人數來測量。企業人數在20 人以下的用“1”來表示,企業人數在500 人以上的用“7”來表示。
文章選取了新創企業年齡不超過八年的企業做為研究對象,這些企業都具有在孵的特性且企業能夠獨立開展創新活動和運營管理[10]。文章通過問卷調研的方法對實證檢驗的數據進行獲取和收集。調研問卷的設計是根據已有文獻的梳理結合國內外學者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研究,借助這些已經被驗證過的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的題項來構建本研究的量表。課題組成員就研究內容和問項之間的語義和題項之間的邏輯結構進行探討,明確了問項能夠很好的反應研究內容且讓被訪者易于理解和作答。本次調研對新創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或企業家進行訪談,采用預調研的方式修改問卷,通過雙方對創業導向和創業經驗的解釋和交流及數據的可靠性分析等,對問卷的測量項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次調研數據回收通過三種方式,首先是借助課題組成員和自身的社會資源直接與創業者或高管進行訪談,課題組成員也與一些MBA 和EMBA 學員取得直接聯系進行面對面訪談;其次是借助E-mail 形式發放和收取問卷;再者是通過電話語音聊天進行訪問。由于課題的需要及長期建立的合作關系,文章選取了青海省和陜西省的新創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和創業者作為問卷的發放對象。從2017 年10 月開始展開調研,2018 年1 月結束調研。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數據錄入,共發放了440 份問卷,收回問卷332 份,其中剔除了作答不全、涂抹不清楚、信息和企業年齡不符的無效問卷61 份,共收到有效的問卷271 份,問卷回收有效率達到61.59%。根據企業規模描述統計,其中小于20 人的有104 家(38.37%)、50~100 人的有82 家(30.26%)、100~200 人的有43 家(15.87%)、200~300人的25 家(9.22%)、300~400 人的有8 家(2.95%)、400~500人的有5 家(1.85%)、500人以上4 家(1.48%)。

表1 各變量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文章運用SPSS22.0 統計軟件對建立的概念模型中的5 個變量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通過Cronbach's α 的值來驗證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均衡型機會開發、創新型機會開發及可持續競爭優勢5 個變量的信度,如表1 所示,5 個變量的克朗巴哈系數的值都高于0.8,達到有效值的范圍,這也就表明問卷具有良好信度。接著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變量進行方差分析來檢驗問卷的效度。從表2 可以看到Factor Loarding 的值也都達到了0.7 以上,問卷的區分效度也是比較好的,借助AMOSS22.0 統計軟件對各變量的AVE 值進行計算,可以看到該值都在0.6 以上,說明各變量也具備較好的收斂效度。文章運用兩種統計方法對概念模型涉及的假設進行檢驗,在多元回歸驗證方法時需要避免共同方法偏差的問題,因此在問卷收集過程中采用匿名和隨機作答的形式獲得題項值,Harman 單因子檢驗方法中因子方差貢獻率的值達到了69%以上,表明所構建的問卷具有很好的效度且獲得的數據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問題。
為了研究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均衡型機會開發、創新型機會開發及可持續競爭優勢這5 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與影響機制,文章運用多元層次回歸法和結構方程模型法兩種方式對假設進行檢驗。第一步,建立多元層次回歸分析的方法,分別就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均衡型機會開發、創新型機會開發及可持續競爭優勢5 個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進行分析;第二步,運用SME 結構方程模型法對所建立的概念模型的整體框架和5 個變量之間的影響作用關系進行檢驗和分析。
(1) 多元層次回歸分析法
根據理論假設,利用多元層次回歸的方法對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均衡型機會開發、創新型機會開發及可持續競爭優勢各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進行檢驗,驗證結果如表3 所示。

表2 各變量巴特球形檢驗結果

表3 各變量之間作用關系的檢驗結果
由表3 可以看到:先前創業經驗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1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386,顯著性小于0.001。先前創業經驗在企業創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創業者擁有的創業經驗越多,對企業的短期發展和長期競爭優勢的培育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創業導向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2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389,顯著性小于0.01。創業導向是企業對資源和機會進行洞察和預測的引導,會有利于企業獲得創新性和引領性的戰略決策,對企業的短期財務績效和長期競爭優勢的維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前創業經驗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3a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433,顯著性小于0.01。先前創業經驗對創新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未通過驗證。H3b不成立,路徑系數為0.426,顯著性大于0.05。先前創業經驗越豐富的企業在審視機會開發的時候要多考慮漸進性的創新活動,探索和開發均衡型的機會,不能盲目地開展突破性的創新活動。創業導向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4a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430,顯著性小于0.05。創業導向對創新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4b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428,顯著性小于0.001。傾向創業導向的企業在面臨雙元機會開發時可以同時考慮均衡型機會和創新型機會,均衡兩者對企業模式創新和市場需求的發展來匹配資源,從而明晰企業未來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均衡型機會開發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5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397,顯著性小于0.001。創新型機會開發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H6 通過驗證,路徑系數為0.463,顯著性小于0.001。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都會有利于企業短期財務績效的獲取和長期績效的保證。
(2)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
多元層次回歸方法只是將各變量之間兩兩的影響關系進行層次回歸與驗證,相較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是不能從概念模型整體的理論框架與各變量間相互影響作用有整體性的深入檢驗。因此,再次借助AMOS 方法進一步驗證它們的影響關系,看檢驗結果是否依舊成立,運用AMOS22.0 檢驗概念模型整體的理論構建擬合度,表4 是驗證結果和參考指標值的有效范圍。

表4 文章概念模型總的擬合度分析
從表4 的數據可以看到概念模型整體的擬合指標都在參考值的有效范圍內,這進一步說明文章所構建的概念模型整體的擬合度是符合要求的,AMOS 輸出的路徑變化值和擬合值如圖2。表5 是各個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與標準化路徑系數值。

圖2 理論模型路徑圖
從圖2 可看到:先前創業經驗顯著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相應路徑系數β=0.078,顯著性水平(P<0.001),假設H1通過驗證。這就表明企業傾向先前創業經驗,會更愿意將經驗知識轉化為獨特的創新知識進而輸出具有價值的戰略決策,使得企業開發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模式獲取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創業導向顯著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相應路徑系數β=0.109,顯著性水平(P<0.01),假設H2 通過驗證。創業導向會有利于企業在短期內獲取績效,也會在長期發展中把握有利位勢從而獲取可觀的競爭優勢。先前創業經驗顯著影響均衡型機會開發,相應路徑系數β=0.137,顯著性水平(P<0.01),假設H3a通過驗證。先前創業經驗顯著影響創新型機會開發,相應路徑系數β=0.146,顯著性水平(P>0.05),假設H3b 沒有通過驗證。企業應傾向均衡型的機會開發,這樣不僅有利于企業在短期內維持財務績效,而且可以為長期的創新發展奠定良好的資金和知識資源的基礎,為企業開展突破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保障。創業導向顯著影響均衡型機會開發,相應路徑系數β=0.358,顯著性水平(P<0.05),假設H4a 通過驗證。創業導向顯著影響創新型機會開發,相應路徑系數β=0.337,顯著性水平(P<0.001),假設H4b 通過驗證。這就表明創業導向越加明確,企業對自身商業模式的發展和商業邏輯更加清晰,也會迫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績效。均衡型機會開發顯著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相應路徑系數β=0.228,顯著性水平(P<0.001),假設H5 通過驗證。創新型機會開發顯著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相應路徑系數β=0.326,顯著性水平(P<0.001),假設H6 通過驗證。雙元機會開發能夠促使企業從雙元的視角去審視和把握自身的創業發展,在較高的環境不確定性下企業不能用一種機會開發方式去探索符合商業邏輯和目標市場的戰略決策,更多的是企業需要用雙元機會開發的視角探索發展的戰略方式,為企業短期績效的獲取和長期競爭優勢的維持提供保證。

表5 概念模型的結構方程模型驗證結果
文章基于企業雙元機會開發的視角,從新創企業如何維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為切入點構建了先前創業經驗、創業導向及雙元機會開發對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影響模型,建立了它們之間作用機理的相關假設,運用多元層次回歸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對271 家創業企業的經驗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先前創業經驗和創業導向都會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關系,二者都會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先前創業經驗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但是它對創新型機會開發的正向影響作用不顯著。企業根據自身的創業經驗將知識和經驗轉化成獨特的創新知識,制定出有價值的戰略目標,采取可靠的戰略決策,企業在競爭環境中會保持較高的警惕性和洞察性,不斷驅動企業開發適合商業發展和商業邏輯的均衡型機會和創新型機會,通過鎖定有效的、預判的目標市場,打開業務渠道為企業提供有利的競爭保證。具有豐富先前創業經驗的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和行業發展考慮漸進性的創新,通過均衡型機會開發審視自身的價值和創新環境。創業導向在創新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更傾向企業的創新性、先動性和風險承擔性,企業對開展創造性的活動具有較好的審判力,在敢于接受新鮮事物和使用新信息技術的創新下研發和設計不同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及管理創新,不同層面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創業活動難免會具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在執行過程中大膽行動獲取有利時機,尤其是在研發新產品和新服務中企業需要敢于承擔風險,獲取較高的創業機會和績效水平。企業總的收益和競爭優勢都是在發展中逐步積累的,這種具有較好預測的風險承擔要比持久觀望獲得的績效要好。
第二,創業導向對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都會產生正向的影響作用。創業導向是企業的一種戰略傾向,是企業制定戰略規劃和實施戰略決策的指導方向[8]。企業要做出清晰的創業導向指引企業開展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在戰略路徑的搭建中選擇何種機會開發會更有利于企業的市場發展。偏好創新性的企業更愿意去挑戰和探索新鮮事物和新的創意理念,也會更加關注突破式的創新發展,快速進入市場并獲取有利位勢。以先發制人的思想獲取競爭優勢,在發展中逐步介入漸進性的創新,探索均衡型機會開發的商業邏輯,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創業基礎。不僅有利于企業開發新的業務和渠道,而且在現有市場的發展中持續拓展顧客需求,兩種機會開發的方式下使得企業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的發展中都會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三,雙元創新機會開發對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雙元機會開發是企業根據行業發展從而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創新,在優化、配置企業不同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出特定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這就需要企業深刻地理解和明晰目標業務進而制定出具有市場邏輯的機會開發開展商業模式的創新[3]。創業機會開發如果能夠取得好的效果,企業在市場經營過程中就會取得好的成績繼而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如果沒有明晰的目標需求,就要及時做出戰略調整,洞察企業在市場發展中的平衡點,從多維的視角審視自身的價值提升企業創業成功的可行性。無論是均衡型機會開發還是創新型的機會開發都會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取和較高績效的實現。
文章的創新點是通過中國新創企業的經驗數據對所提出的概念模型進行了經驗驗證,廓清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脈絡。從研究結論來看具有以下實踐意義:互聯網和大數據不斷驅動著信息技術的變革,市場和顧客需求日益提升,新創企業要想維持可持續競爭優勢需要不斷審視雙元機會開發,從先前的創業經驗和創業導向探索市場和用戶的需要建立良好的、適合企業發展的商業邏輯進行創新發展。雙元機會的有效開發離不開企業先前的創業經驗和創業導向的推動,通過經驗導向和創業導向兩種驅動力促使企業挖掘不同的機會開發。擁有先前經驗的企業在開展機會開發的時候,更要注重均衡型機會開發,一方面要維持企業的市場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企業開展突破式創新發展積累經驗和拓寬知識庫,使企業在行業發展中建立核心競爭力。新創企業的“新創劣勢”更要有效把握機會開發的合理性,將客戶需要的隱性知識、附加知識及目標市場做到前瞻性的洞察,企業不能盲目地開展創新型的機會開發,在欠缺市場知識和目標需求的導向下不能跟風其它競爭對手的創新方式使自身陷于發展困境中。新創企業一定要注重創業導向的戰略發展,深度把握創業需求,通過均衡型機會開發和創新型機會開發兩種開發策略進行快速傳播,推動企業在維持短期績效的同時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從價值增值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價值迭代產生利潤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