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曉慧 甘娟

摘要:武漢是新花城,每年3月是武漢最美的時節,全城花開、人潮涌動,尤其以櫻花最為著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賞花旺季,廣大市民朋友都堅決踐行“宅家戰疫”行動,守護著這座城市。雖不能外出賞花,但市民期盼春天、期盼花開的心情是共同的,在他們的心里,春天即希望、即溫暖、即美好的未來。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我們一起看春光”活動應運而生,以現場踏訪的形式,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為市民朋友提供一處“云賞花”的平臺,每日推薦至少一處靈動的花海。筆者所在報社的新媒體采編、文字攝影記者緊急受命,盡職做好人們的“眼睛”,立即開始了全城尋花行動。
關鍵詞:武漢;花城;“云賞花”
一、跋山涉水,“十八般武藝”只為尋花
武漢的花雖多,但若要展現最美的花景,則需要“好眼力”和“好腳力”。“好眼力”即在眾多花海中,需尋得目前花開最好的賞花點,與之取得聯系,獲得批準入內采訪。并依據花期,將每個賞花點以發布時間的順序逐個排期,確保采編及發布的時期正趕上最美的花景。
因為疫情,我們大多工作人員都采取了網上辦公的形式,為溝通“一起看春光”活動的各個環節,多人語音會議成為常態。
為讓活動能正常運轉,我們查詢了往年武漢各大景區的賞花時間,按花期制定了一個多月的“看春光”排期表,發布日期、花的品種、采訪記者、攝影全部確定到位、責任到人,以保證報道不斷、常出常新。
說起來比較簡單,但搜羅及整理起來卻頗要些功夫。接到任務后,同仁們立即與戰線各點位對接。疫情期間,諸多賞花點已經關閉,我們則需層層溝通,最終獲準入內采訪。
對花期的認知則來源于往年積累的經驗,何時桃花開,何時櫻花開,還有油菜花、海棠、牡丹、杜鵑等。日更“云賞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在短時間內,團隊成員以最快速度做著信息儲備工作,并迅速生產出首篇稿件《我們一起看春光|“云”上遇見東湖之櫻》,后續則是每天踏訪多個賞花地,盡可能提前將稿件、視頻、圖片交至新媒體同事進行創意生產。
“好腳力”則是當確定了賞花點后,記者們便要做好防護措施,奔赴現場了。由于武漢諸多賞花點位于遠城區,尋花的路途則注定不太輕松。
3月,武漢各地交通管控較嚴,尤其是遠城區的鄉道、縣道常常設卡,車輛往往無法通行,只得不斷繞路,為了拍攝木蘭草原的景色,工作人員不得不驅車前往,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路程走了四五個小時,抵達目的地完成素材收集之后,又趕赴其他賞花地。
這樣的經歷有不少。聽起來“風花雪月”的“賞花之旅”,回想起來也時常因過程太像“人在囧途”而忍俊不禁。
考慮到春天天氣變化大、花期短等原因,為在短期內拍到各大景區的花開盛況,我們還請到攝影部的同事進行支援,多人同時協作,克服交通不便、疫情外出受限等困難,全部取景成功。
我們還設計了簡筆畫環節。請來簡筆畫達人,針對每期景區推出的花卉,教大家幾筆就能畫出一朵漂亮的花,目前已推出近30幅簡筆畫教程。在“宅家畫春天”環節和讀者產生互動,收到眾多作品。
二、創新呈現,產品研習一直在路上
自媒體時代,傳媒產品形式層出不窮,《人民日報》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創新生產的路上也走得非常精彩,如《今天,發條微信一起點亮武漢》《今天,一起為武漢按下播放鍵》等創新的微信形式,讓網友樂于參與其中。
不創新,則會停滯不前,在前行的浪潮中就會被甩在隊尾。我們新媒體團隊成員連日也不斷研究新的產品生產模式,制作了《春華》《終于等到零》《武漢重啟,千萬樹的花海正靜候知音》等互動推文,在日常的“云賞花”推文中也時常暗藏“彩蛋”,在創新生產的路上不斷探索。
春暖花開的時節,武漢各大公園的花兒們帶來春天的消息。我們收到了攝影記者發來的精美圖片,各大公園里春花燦爛。如何在線上向讀者展示這些美景?筆者和其他兩個同事通過語音電話會議商量后決定,制作《春華》系列海報,并把圖片裁剪成16:9的豎圖,形成豎長圖,給使用大屏手機的讀者帶來滿屏觀看的效果,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3月18日,武漢的新增確診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均為0,這是首次出現“雙零”。我們制作了《終于等到零》系列海報,用櫻花、桃花、油菜花、梨花、含笑、二月蘭的長豎圖照片,用武漢千萬樹的花海,迎接這個來之不易的“雙零”。
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武漢正式重啟。為迎接這一重大節點,各大微信號的新媒體產品花樣百出。作為以旅游為主要內容的微信號,“好玩武漢”如何將看春光、旅游、武漢重啟等元素結合起來,通過新媒體的手段進行展示,我們絞盡了腦汁。
我們將此次報道主題定為“武漢重啟待君歸來”,我們收集了武漢十大地標景點的圖片,制作了視頻、海報,在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多次修改配音文字和視頻畫面,力爭做到完美。
微信內容固然重要,形式創新也不容小覷。受到《人民日報》的《今天,發條微信一起點亮武漢》啟發,我們也開始研究如何通過SVG互動方式,讓讀者在閱讀微信時參與進來,親自用手指點亮武漢。
新媒體編輯連夜將海報改制成SVG互動形式,新媒體總監一大早緊急趕制互動海報的開始面畫,最終呈現了《武漢重啟,千萬樹的花海正靜候知音》的微信,讀者獲得極大參與感,受到廣泛好評。
截至3月31日,這一“云賞花”活動已在本報APP、“好玩武漢”平臺等平臺發布近20個點位。同時,面向市民發起“我們一起看春光·‘曬出我家的春天” “宅家繪春天”“武漢花開日記”等三項互動活動,在APP、“好玩武漢”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同步發起征集,活動總計引起長江日報全媒體矩陣500萬人次關注,微博話題引發247.6萬關注,反響熱烈。
三、收獲感動,市民投稿“曬”出城市溫度
不少市民家中養的花已綻放,春天“開”進了家里。面向全網征集美麗春景,并講述自己今春宅家想說的話,精選作品以新聞、微信推送等形式在本報全媒體平臺刊發。在“我們一起看春光”云賞花活動推進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喚醒春意和暖流。
投稿作品中,涌現出一批正能量的優秀作品,彰顯了武漢市民逆境中堅定信念、樂觀向上的英雄精神。后臺整理征集內容時,不乏一些非常亮眼的投稿。而在每次打電話回訪投稿人時,又總能收獲到投稿圖片背后的溫度和感動。市民家中有伴著陽光晶瑩剔透的綠植,有窗前歪頭望向春天的小鳥,有春意盎然的櫻花,也有家門口金黃的油菜花,部分市民在分享影像作品的同時,也用文字表達了對武漢的祝福,如市民崔女士拍下小區內的櫻花說:“每個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沉寂兩個月的武漢,終迎來櫻花盛開的春天,希望溫暖必將驅散陰霾。”在本互動活動中,武昌首義學院積極響應,號召該校學生拍下家門口的春天,并精選作品100張投稿至本活動郵箱,其中,有些學生也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當中。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張投稿作品,一張畫面中是雨后的一顆油菜花,金黃的花瓣上還留著一滴雨水;另一張是窗臺上蓬勃生長的蘿卜花。這兩張圖片看似平常,卻在采訪中令我感動不已。油菜花的作者是一名下沉社區的教育工作志愿者,風雨中值守崗位,偶然看到這片油菜花已開得正好,心靈也收到極大鼓舞。蘿卜花的作者則是一位宅家戰“疫”的無數武漢市民中的一位,和她的交流也讓我感觸頗深,她說:“平日里,總感覺曬曬太陽賞賞花是理所當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總是走得太快,對沿途風景熟視無睹、忽略不計。然而,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特別是武漢這樣一個重災區,當全民‘戰疫,封閉‘宅家,才深刻感受到,能在清新的空氣中散步,能出門擁抱春天,欣賞繁花似錦的大自然,是一種多么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啊!”
為鼓勵市民參與活動的熱情,我們整合精品投稿作品以H5、視頻等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傳播,同時也制作了收藏版紀念畫冊,持續放大活動影響,展現武漢人積極的奮斗精神及眾志成城、團結戰“疫”的精神風貌。
在無數次和投稿人的聊天中,我們也更加感受到舉辦這場活動的意義,它絕不只是一場“云賞花”的觀光活動,而是真真切切讓春光照進了人們的心里,驅散了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