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亮 張新全

摘要:當前,新媒體逐漸走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競爭下,作為傳統黨媒,是黨與人民溝通的喉舌,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黨媒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進行創新,也關乎著各大主流媒體的發展方向、形象塑造、媒體地位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黨媒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舉措也是衡量其媒體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關鍵詞:全媒體;報道;創新
在全媒體時代,黨媒如何做好創新?如何將新聞內容做優秀,如何把傳統的新聞宣傳做得有新意、吸引人?如何有效地傳播黨的聲音?如何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規避“高大上”的弊端?等等,這些問題已經變成了黨媒工作者要攻克的新課題。
一、全媒體時代,黨媒重大主題宣傳
報道要重內容
在新聞報道中,媒體工作者要將報道內容的層次關系整理好,通過把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在報道中要見政策、見故事、見人物。
當今社會,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各類新聞信息遍布各地,到處都可以產生新聞、傳遞新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制作者。通過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各主流媒體也因此在提高正面宣傳力量、宣傳水平的方面有了重大進步。全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宣傳,不能單單進行表面上“高大上”的報道,也不能只進行單純的故事講述,而是要把握好報道的深度,在報道中要有政策、有人物、有故事。
宏觀上的宣傳,是對中央政府政策和動態的宣傳貫徹,是對重大主題的反復重申,其中包括國家領導人參與的重大活動報道等,像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宣傳,從2019年5月份開始,濱州日報社的報紙、網站就開設“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欄、專題,對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的一些重要新聞信息及時轉播,從宏觀角度來宣傳。特別是十一國慶的報道,報紙和網站都拿出重要位置和版面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使受眾直觀地看見這是一件在黨和國家范圍內的重大活動。
中觀上的宣傳,是本地呼應黨和國家相關大政方針、政策的落實。是具體落實的生動實踐,要突出地方特色和經驗。比如濱州特色的富強濱州建設、世界高端鋁業峰會、濱州企業家大會、雙招雙引等等。就拿新中國成立70年來說吧,從5月開始,濱州日報社在報紙、網站上,不斷推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欄和子欄目,報道了濱州各地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所舉行的一系列活動。“數說巨變”“飛越濱州”“濱州發展進步”“濱州對祖國的貢獻”“濱州大事記”“濱州成長的足跡”“新中國成立以來濱州的第一”等,這些欄目通過反映濱州70年以來,經濟發展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通過一個個小的著眼點,展示出地區發展狀態,反襯共和國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成績,報道把重點放在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代代發生的奮斗故事,通過講述真實的事例,弘揚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
微觀上的宣傳,精心策劃,講好老百姓身邊鮮活的故事,是“走轉改”的生動實踐,也是全媒體時代的群像呈現。宣傳報道中,我們將重大活動作為宣傳基礎,引導受眾參與,例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的活動,報社引入全媒體技術,擴大傳播領域,增強輿論效應。組織策劃了“我與天安門合個影”“2019,我的國慶觀感”等活動,將宣傳的方式變的更得符合大眾心理、更加親民、更加具有生活化特點,有效地吸引了大量受眾的參與,受到了廣泛好評。
二、全媒體時代,黨媒重大主題報道
需要策采編發運一體化推動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報道不再是單兵作戰,也不再是單一化運營,創意精彩、創新出奇,需要策采編發運一體化推動。
策——全方位策劃先行,全面精細。在策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稿件時,濱州日報專門成立報道專班,包括總編、編輯、記者共40多人參與。而每一個子欄目又成立專門的報道小組。多次召開會議,圍繞不同的主題,進行了多次深入討論,通過會議人員的反復商榷,策劃醞釀、共同打磨, 為報道的科學性準確性打下理論基礎。經過多次的研判和推敲,形成了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選題框架,為主題報道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采——專業化多媒體采訪,深入扎實。一方面在技術上適應新媒體時代在線新聞報道的規律,圖文音視頻多媒體采集;一方面在角度和寫法上改變過去主題報道高大上的刻板模式,堅持“大主題、小切口”的原則,在大視角下講小故事,從小事件中見大背景,把深受受眾喜愛、引發受眾情感共鳴的人物、故事、場景與權威理論、觀點、數據結合起來,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中蘊藏的內在邏輯,展現濱州在70年歷史中的巨大變化。
編——差異化編排,整體聯動。報端、PC端和手機端是主要輸出平臺,要基于不同平臺的不同特性進行差異化編排,才能把報道的品質和特色呈現出來。網頁端采用傳統的專題形式,手機端編排每篇6000字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濱州發展進步”系列述評是個難點,運用恰當的編輯手段和適宜的網頁符號就非常必要。在正文之前添加導讀,在文中插入圖片,突出小標題,這些都是基于手機端的特性做出的編排。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報紙上加載可以掃描到手機端閱讀的二維碼,多方聯動讓報道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發——多平臺推發,融合傳播。新媒體時代,文章采寫編輯的完成只是新聞傳播的開始,用戶是否最終看到才是傳播力實現的關鍵。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宣傳為例,活動采用全網多平臺發送,包括自有的PC端、客戶端等全媒體終端,第三方平臺上的微博、官方微信等,還有一些媒體平臺自發轉載,形成了廣泛的強勢傳播。
運——產品化思維,精細運營。站在運營角度,每一次大的新聞事件都是一次吸引用戶、留住用戶的契機,都應該借助新聞報道實現提升流量、活躍用戶的運營目的。運營的前提是要有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從策劃伊始就有運營思維。以“我和天安門合個影”活動為例,從5月一直到10月,一方面能提前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報道預熱,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創造出“獨享”空間,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從征集開始,讓用戶參與,從情感上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讓70年的歷史成就不再是遙遠而陌生;長達半年的報道時長,不僅延續了報道的熱度、溫度,也給自己又一次創造獨享了用戶的注意力。到國慶節前舉辦大型展覽活動,現場合影,贈送照片,為祖國祝福又一次掀起宣傳高潮。
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全媒體系列報道看,融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報道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策采編發運一體化運作則是破解其成功的“互聯網密碼”。
三、全媒體時代,黨媒重大主題報道要發揮
新媒體優勢,加強與受眾互動,以互動
換主動
在全媒體時代,黨媒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要做到——掌媒突出“快”。線索初步核實后,按照“移動優先”的原則,立即在微博、微信、APP上發布。其次,網站突出“多”。前方采編人員,在開展采訪工作的同時,可以同步將獲得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傳送給后方編輯,傳送的信息可以是碎片化的,后方編輯通過對信息的整理編輯,盡可能地將最新信息發布在網絡上。第三,報紙突出“深”。報紙是新聞信息發布的最后一個平臺,在報紙上刊登的新聞報道一定要有深度、有思想,還要考慮到掌媒、網絡發布后受眾反饋的需求。
在重大主題宣傳中,不管是講述歷史,還是傳遞政策,都要以活動為依托,報道中要積極與受眾形成互動的狀態,引領受眾參與進來,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參與者創造者。
濱州日報·濱州網開展“我和天安門合個影”圖片征集活動,從2019年5月至9月,通過濱州網平臺在全市范圍內征集到近500幅照片。時間跨度從1950年代到2019年,這一幅幅照片定格的是濱州人與天安門同框的畫面,講述的是濱州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拳拳深情,抒發的是對祖國發自內心的熱愛。 經過精心挑選和整理,濱州日報每個月推出兩個整版的圖片報道。同時精選出的300余幅照片,與市總工會合作,在國慶前夕舉辦“我和天安合個影”大型圖片展。圖片展開幕當天,數百名濱州市民聞訊趕到現場,與巨型天安門布景合影,共同分享祝福蛋糕、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多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不少用戶積極參與活動,進行轉發,留言互動,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同時,報社還制作了200個精美相框,送給參與活動市民,讓這次活動成為市民永久的回憶。
此外,地市黨報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起以縣區宣傳部門為主、基層單位為輔、通訊員為責任人的宣傳互動機制,確保重大主題報道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濱州日報搭建起通訊員平臺,目前已有300多人入駐。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特殊情況,記者不能及時到達基層一線,濱州日報·濱州網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開通“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直播,新媒體編輯及時連線300多名基層通訊員,滾動播出基層防控情況。通訊員及時上傳第一手信息,同時又把新聞產品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等,既是疫情防控的參與者,又是新聞提供者,還是新聞的轉發者。直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短短5天時間,直播條目達到1500多條,受眾超過20萬人次,覆蓋全市92個鄉鎮街道辦。這些宣傳效果在報紙時代是無法想象的,及時、互動、參與……這就是新媒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