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新課改的持續深入,給各學科教學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當前歷史教學關注的重要問題。為此,文章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和特點,就如何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所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對策
引 言
新課改要求各科在教學中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歷史在智慧啟迪、人格塑造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根據新課改要求,實施有效教學,是歷史教學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歷史課程是學生從初中開始便接觸的一門課程。很多學生對該課程產生了一些固有的印象,認為歷史就是較為死板的,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歷史事件、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其它理論進行背誦。此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偏見。高中階段歷史課程涉及的內容逐漸增多。學生會不自覺地對此產生抵觸心理。當學生產生此種心理時,他們的學習態度會產生較大的變化,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
(二)教師方面。1.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氛圍。很多教師會習慣性地從傳統高考的角度出發,過于注重提高學生的成績。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使整個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的一些知識。在此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沒有較強的參與感。整個課堂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久而久之,課堂教學質量就會下降,影響學生的發展。2.專業能力不足開展歷史教學并不是單純地從教材的角度出發,它還需要教師對相關的歷史事件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教師才能夠從更專業的角度對知識進行講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只是抱著提高學生成績的心態。這就使得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及專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很難促進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的發展。
二、相應的教學對策
(一)利用多媒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考慮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狀態進行分析。只有學生愿意學習,整個課堂中的氛圍才可以得到改善。他們也才可以真正喜歡上歷史這門課程。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愛好出發,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眾所周知,歷史內容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故事。一直以來,學生都是通過死記硬背對史實進行了解。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影視作品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例如,以“商鞅變法”為例,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之前搜集一些相關的視頻,以視頻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通過播放商鞅變法的一些影視作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很多學生會對商鞅變法有很多疑問,如他為什么要變法,變法是如何實施的等等。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后,教師再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引出來。這樣,學生便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
(二)轉變教學方式。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從新高考的角度出發,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歷史教學。一些新的教學手段能夠達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以往的每節課都會圍繞教師來進行。因此,在改變教學方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試著將學生放到主要位置,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例如,歷史課程中會涉及大量事件的發生時間。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然而,此種方式并不能滿足當前新高考政策的需要。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對時間表進行整理。在整理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這樣,學生既可以對知識進行復習,又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自主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一些歷史遺跡進行觀看,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歷史,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提高教師能力教師的能力。提高教師能力教師的能力是決定課堂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整個課堂中起著主導作用,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還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想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就要對此引起重視。例如,學校可以從新高考方案的角度出發,結合歷史教師的不足之處制定一些培訓計劃,讓教師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并且,在培訓時,我們還能改變教師的一些理念,使教師從中得到提升,實現自己的價值。
(四)重視作業布置。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想要提高教學質量不能單純地注重課堂教學,還要注重課外作業的布置。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收集一些與歷史相關的資料,以豐富學生的認知。大部分情況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會直接以書寫或者習題的方式進行。然而,此種方式很難實現作業的價值。為此,教師可以改變作業的布置方式,采用開放的形式布置作業。以《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例,教師通過作業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如說一說對“師夷長技”的看法。對于此類作業,學生會自覺地搜集相關資料,并思考“師夷長技”的內涵。這樣,學生在搜集時就能了解更多的知識,其思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鍛煉,以實現作業的價值。此種教學模式才能充分彰顯新高考方案的價值,既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能使教師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活化教學,積極拓寬教學空間。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創新思維、人文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學關注的重點。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廣大教師充分整合、開發校內外課程資源,以拓寬教學空間,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所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材、課堂為根本的教學觀念,活化教學,從社會生活中發掘更多可用的素材,以拓寬歷史教學渠道和教學空間,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如在學習《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時,教師可以整合一些歷史圖片,講述近現代中國民眾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方面發生的變化。如教師可以“從結婚三大件看時代的變遷”為主題,展示一組圖片,并配合講解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在上世紀50年代,結婚三大件是臉盆、熱水壺和毛巾。在60年代,結婚三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到了80年代,結婚三大件變成了電視機、摩托車和洗衣機。結合民眾物質生活變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探討導致變化的原因,讓學生認清社會發展方向,使學生堅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樣將歷史教學置于社會生活這個大背景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就是社會生活的延續,進而提高學生的認識。
結 語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是當前教育領域較為關注的一個話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歷史教學目標。歷史教師想要促進教學的發展,就要認識到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自己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進行分析,突破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以實現對歷史教學的改革,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永.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12):17.
[2] 李莉.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08):84-85.
[3] 劉美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