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的加快,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環境文化等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廣場作為一座城市的重要活動區域和娛樂區域等,對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要求更高。生態、和諧、健康的人居環境景觀已成為衡量廣場質量和品位的重要標準。提出廣場的景觀環境設計應該從場地條件入手,滿足廣場各種人員的游息需要和使用功能,在此基礎上營造出具有當地鮮明的文化風格和宜人環境的人性空間場所。
關鍵詞:河東文化;河東廣場;生態景觀;改建設計
一 設計綜述
有從城市規劃原理闡述了“城市廣場的作用、廣場的分類、不同性質的廣場、不同形狀的廣場、廣場的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內容;有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城市廣場設計的文化底蘊。有從系統化建設研究城市廣場的內在機制,還有很多從城市廣場的照明設計、廣場精神、人文情感、民俗特色、景觀設計等各個方面研究城市廣場發展。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數從廣場本身來研究中國城市廣場,很少有人關注中國城市廣場發展應有的“中國性”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城市廣場“文化”,是廣場的靈魂。沒有文化的廣場,就像一個沒有演員的舞臺,是文化賦予廣場以生命。
二 設計構思
在廣場景觀設計發展過程中,廣場的文化體現交融,一直是廣場設計的重要之舉。從某種程度上說,廣場設計的文化融合體現,已經成為廣場設計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廣場休息區是文化的表現融合的重要表現區域,廣場的整體規劃是廣場的重要表現給人視覺帶來美的感覺。在文化的融合中必定離不開景觀設計。景觀設計的加入,有效的加快民俗廣場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設計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從整體的大感覺出發,既要突出當地文化的獨特和優美,又要體現整個廣場的特點。從現在的發展狀況來說,民俗廣場發展并不成熟,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問題。要針對文化的體現,場地的運用和廣場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根據市民大眾的需要重新進行規劃改建。
(一)河東廣場的設計理念
廣場融入河東文化其整體外形為一抽象的關公臉譜。這既是對當地文化一種信仰、崇拜、喜愛。把新絳云雕漆器的工藝技術運用到椅背,突出河東文化,讓每個休息的人都會對其產生深刻的印象。絳縣木版年畫融入到廣場的文化柱、椅背、臺階、以建造全新理念的“充滿文化生態”為目標。臺階立面和鋪裝分界都刻有祥云,將廣場作為一個由當地文化、綠色環境和建筑組成的生存共同體,“既有機結合,共生共榮,具有協調性和同質性,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此規劃廣場空間結構和建筑布局。景觀總體布置不僅考慮廣場的建筑形式,還考慮了整體空間的標志性,具有鮮明景觀個性和環境協調性的高度統一。
1、河東關公文化在廣場中的體現
運城市是關圣的出生地,運城是關公故里。他是我們的象征、驕傲,千百年來,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講義氣、忠貞不二的形象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這是因為他早已具備了被神化的條件。通過關圣讓我對河東廣場的規劃有了一定的想法和靈感,雖然在運城關公故里到處可見關公像。但是沒有一個廣場是以他而建。但也不能直接用他來建設,用關公臉譜,通過抽象的形式,進行總體的規劃,通過他來保佑大運城,讓民眾貼近關圣、感受關圣。總面積為16000平方米。通過地形、地面鋪裝景觀小品的位置,拼成一個抽象的關公臉譜。
2、絳州木板年畫的體現
通過關圣臉譜的總體規劃把木板年畫融入其中,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題材豐富,藝術精湛,發端于宋金,興盛于明清,新絳縣是過18個木版年畫傳統產地之一。所以筆者以木板年畫的形式運用于座椅,這樣可以使休息者對它有更深的了解對運城當地有著更深的了解。主要是把木版年畫運用于座椅的靠背上,用運城的德孝文化刻出來。通過木版年畫的形式,既能讓運城人民更加認識當地非物質文化,也能讓人們感受到德孝文化最終達到雙贏。
3、新絳云雕漆器的體現
通過關圣的總體規劃,再加入木版年畫之后,再次加入新絳云雕。新絳云雕是一種有這五彩祥云圖案的漆器工藝制品,是山西民間家具擺設品,舊稱剔犀。花紋最常見的是云紋,統稱為云雕。他造型古樸雅致,漆光晶瑩照人,雕刻精細入微,圖案層次分明。特別是云雕案桌,只要眼盯這桌面十多秒觀看,便會覺著那伊麗多姿的彩云圖案宛若天上祥云在徐徐飛動,形象逼真,巧奪天工。通過云雕的復制形式,用鋼筋混凝土、石頭、木材等進行表現雕出運城當地文化的歷史人物英雄事跡。進行雕刻,即來讓人們時時刻刻不忘我們的祖先偉人,同時也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本土歷史文化,也讓人們感受我們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活動廣場的功能分區
為了保持廣場景觀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變化中求統一,考慮景觀軸線和各種景觀元素的風格統一。如植物的選擇、小品的色彩、地面鋪裝的材質的呼應與協調等。由廣場入口、景觀大道和中心廣場形成小區景觀主軸線。,同時根據各個景點的各自特點進行綠化環境和景觀的設計,建成與之相適應的綠化景觀,各個景點的綠化配置具有各自特點,并互相呼應,形成和整體相和諧的環境格局。結合廣場實際使用人群和休閑娛樂的需要,將廣場分為五大部分,各部分通過文化的應用和祥云進行有機聯系,分別為:
(1)運動健身休閑區:健身器材及其他文化空間等。
(2)中心廣場活動區:為當地舉辦活動,文化展覽等。
(3)兒童游戲場:有娛樂設施、可以使兒童快樂地成長。
(4)靜態賞景區:適合靜觀,要求有細膩的小景設計,營造安逸舒適的靜謐氣氛。
(5)動態觀賞區:空間開闊,以舉辦活動觀看區。
四 結論
廣場環境創設不再是強調“美化、綠化、凈化”等外在裝飾。我們應以人們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文化、綠化,發揮文化的主體作用,共同創設人們所喜愛的與之產生互動的文化環境。通過廣場設計使我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環境文化設計中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要讓文化與兒童的成長互動起來,讓廣場成為會說話的教育者和記錄者,是一項需要進行長期探索和不斷實踐才能完成的任務,本文僅對民俗廣場設計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能為今后民俗廣場設計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89.
[2] 克萊爾·馬庫斯等.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2001,10.
作者簡介:姓名馮彥群(1992.2~),性別男,籍貫(山東省菏澤市),單位:河北美術學院,職稱:講師 學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