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摘 要: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2012年首次提出,其從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展望,有助于提升國民素質,將社會建設得更加美好,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因此,在探究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同時還需明確弘揚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和意義。作為新思想的重要部分,核心價值觀值得深入探究。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內涵;途徑;意義
核心價值觀的概括經歷了比較復雜的過程,產生后憑借其在民眾中的廣泛理解和深刻內化,發揮著廓清思想迷霧、強力引航的重要作用。如今面臨國內外背景變化,在思想意識領域其更是顯現了戰略意義,更應該深入挖掘其內涵,在實踐中推動其發揚發展。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個人對世界、人生和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構成了“三觀”。由人類所構成的社會也具有一套普遍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規范,這種共同意識受到社會階級性質和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影響。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就是這共同的、遵循個人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認同。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價值體系的形成、發展與具體內涵,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價值體系和價值觀這兩大概念的提出。
2006年10月,黨首次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任務。而在黨十八大上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高度凝練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集體情感相結合的思想體系,有四模塊基本內容,核心價值觀則是其重要部分。二者的關系為體系包含價值觀,價值體系是價值觀存在的必要前提、基礎,是其內涵的豐富來源。
價值觀對價值體系的概括和總結具體到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這種升華是準確、科學的,把握了社會主義性質,將人民緊緊團結在社會主義之下,根本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雖是二十四字,闡述的既是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也是對實踐行為的要求。核心價值觀使得人民堅信美好未來,更加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向著社會目標共同團結奮斗。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長久以來,百姓比較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而對其代表著什么,更需要深入認識。核心價值觀,既然稱之為核心,證明其在價值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最主要的引領作用、最科學準確地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1]。
核心價值觀總共分為三個層面,每四字為一層。國家目標是三層中的最高目標,對其他層面具有統領作用。社會層面的實現以每個個體的積累、個人層面的價值實現為基礎。個人層面是最基礎的環節,每個人道德品質高尚,勤勞踏實工作,社會得以形成良好的風氣,進一步維護規范和秩序,完善治理體系的建構和治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八個字,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可以從四個不同的層面來理解。
1.富強。富強就是國富民強之意,是開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愿望。自新中國成立,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宣告了封建社會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終結,使土地屬于國家,造福廣大人民,推動國民經濟恢復發展。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在根本上社會主義性質,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工業化建設中推動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極大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
2.民主。在民主建設方面,我國建立了一套民主制度來保障社會主義廣泛和真實的民主,包括根本民主制度和基本民主制度。隨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人民需要不斷發生變化,對于民主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制度的指導下,我國真正了解民主實際、致力于解決各方面民主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出臺系列人權白皮書,總結民主建設成就,指出下一步工作方向,推動民主事業縱深發展。
3.文明。指的是國民精神風貌。國民素質不僅包括公民科學文化修養,還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建國以來,我國進行“掃盲”運動、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結合我國實際、吸收先進教育經驗,切實提高了我國教育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國民文化素質。除此之外,國家積極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將優秀傳統美德與時代特點相結合,提出社會公民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通過感召和正確引導,推動道德教化走入人心。
4.和諧。和諧一詞,一方面來自于古代“大同社會”、“和為貴”思想,另一方面來自當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不僅意味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和諧,還包括社會安寧穩定、井然有序,各方面建設安排得當,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同年齡段的人,各有“歸”和“分”。少年兒童可以得到關愛呵護,享受適齡的教育;青年人擁有合適的工作、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合理的勞動收入;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受重視、得到良好贍養和關懷。社會的公共安全有保障,食品安全有保障,醫療衛生有保障,住房服務有保障等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這是對社會的構想,民主與法治相結合、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尊重人的基本權利的同時,用規范和法律對權利進行合理約束,以維護他人正當權利,構建社會主義美好社會。
1.自由。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有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自由,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充實自我。但世間沒有絕對自由,只有相對自由。自由的前提是承認自由的限度,遵循規范的約束,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合法合理地實現、發展自己的自由。
2.平等。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種平等不是以階級和財富標準衡量的,而是作為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平等地承擔社會責任,平等地使用社會資源,即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平等并非是空談,社會進步也需要更大程度的平等的實現,為了充分尊重、保障以及維護人權,我們國家采取了很多實質化的舉措,把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使人民從黨國大政、生活小事都可以感受到溫暖。
3.公正。公正指的是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的良知、系列規范和法律是衡量人們行為的一桿稱,所以公正可理解為包含不成文的普遍價值認同和規范的法律準繩。近些年社會出現了一些伸張正義行為反被誤解和訛詐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熱議。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也存在國家司法不公正的問題。九十年代,在證據不充分、工作人員職責疏忽情況下,報案人內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圖被誤判是一起奸殺案的兇手,被執行死刑。多年后,命案的真兇落網,沉冤昭雪,司法機關對呼格吉勒圖的父母啟動國家賠償。
4.法治。所謂法治,就是結合國情和法理,用一整套法律體系來治理國家。任何人的行為是有限度的,不是任何行為都會被允許。凡是做出違反法律的事,逾越紅線,就必定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與制裁。司法機關對具體的民事和刑事案件進行訴訟受理、證據收集、審判等系列流程,解決各種矛盾糾紛,使不良行為得到懲戒,正義得到伸張。除維護社會公正,近些年黨和國家圍繞自身,開展了深刻的建設和清理行為。深入查處腐敗犯罪,約束權力,制約行為,從更高的層面上深化法治建設。為民除害,讓百姓真切體會到法治的強大力量。
(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這八個字是對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追求、完善。
1.愛國。國家是國民生存的前提,沒有國就沒有家,也就不會有每一個小我。作為國民,熱愛祖國是我們最樸實和真摯的情感,祖國是全國各族人民最忠實的依靠。我們的愛國不只停留在情感,也付諸行動。每個人應當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利益,將每個人的小夢想和中華民族的大夢想相結合,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己之力。
2.敬業。敬業即是兢兢業業、勤于工作。很大程度上,很多人的價值通過在工作崗位上的勞動和奉獻實現。工作幫助平凡的人們找尋自我,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和創造的可能,使工作迸發新的活力和生機。走在新時代的道路上,無數默默無聞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展現了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形象,感動了無數人。
3.誠信。簡單來講,就是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寶貴品質,是對待任何事情應有的態度。待人接物要真誠實在,約定諾言要積極遵守,處理利益要公正誠實,不謀不當私利。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通行證,有了誠信的品質,做人做事也便更加通達。每一個社會成員做到誠信,我們的社會氛圍可以更加輕松融洽。
4.友善。友善即友好、善良。它是人際交往和關系處理的第一印象,在初次交流中就可以體現。如果每個人滿懷友好,傳遞善意,一定程度能夠推動破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堅冰,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實踐是科學理論的目的和生命,科學理論落實于行動,發揮科學的指導作用,使得實踐開展充滿獨特而又豐富的意義。作為基礎性工程,黨和國家必須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涵養、發揚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進而落實到行為中變成一種習慣。
(一)教育過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在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發揚核心價值觀。引導少年兒童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擁有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培養有理想道德、有文化知識、有嚴明紀律的新一代,悉心指引他們將個人的小夢想與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夢想相聯系,腳踏實地,接續奮斗。
(二)經濟發展社會治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發展市場經濟和提高社會治理效率、水平發揮科學指導作用。要在經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對市場狀況進行及時反饋,完善市場監督的法律法規、規范,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規范市場經營主體行為,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義,提倡主體在市場洪流中,堅守良心誠信經營,維護市場秩序。同時,弘揚核心價值觀要創新社會治理的體系構建,直面社會問題,發揮黨和國家、社會的積極性,創新治理方法,承擔治理責任。
(三)具體實踐
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涵養、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榜樣,宣傳弘揚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在社會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發揚奉獻自我的精神,為社會有需要的群體送去溫暖。學習時代楷模,深入基層一線,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示范作用,指引廣大人民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充實、奉獻的價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一)直面復雜形勢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社會、國家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國際方面,暴力恐怖案件、大國博弈思維等影響世界長期和平、穩定發展的因素不斷顯現、針對我國內外發展的消極因素逐漸增多,世界經濟低迷、國際政治出現信任危機,全球形勢比較嚴峻。在這種情況下,核心價值觀能夠幫助國民直面復雜形勢,排除雜音的干擾,真正凝心聚力。
(二)堅定理想信念
發揚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堅定社會主義原則,秉持共產主義信仰。提高公民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抵制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滲透以及世界范圍內唱衰、抹黑中國的論調。堅守輿論主陣地,保持政治本色,筑起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高墻。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三)促進全面發展
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根本上是對思想觀念的積極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產生活之余,充實完善、提升各方面素養,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四)實現民族夢想
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夢想,國家和民族也因人民的團結而有了共同的夢想。核心價值觀使得國民緊密團結,心中有著新智慧,雙手貢獻著強力量。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推動著社會的整體進步。社會不斷進步,國家堅實發展,向著民族夢想也就邁進了一大步。
結 語
作為核心價值體系的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簡凝豐實,更易于民眾理解和內化。核心價值觀是新思想的重要部分,是實踐得來的正確理論,也要在實踐中大力培育和弘揚。發揚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導向作用,有利于實現中華兒女共同的夢想。
注 釋
[1] 戴木才 田海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A].黑龍江:理論探討,2017(02):36-39.
參考文獻
[1] 謝玉亮.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仰價值[A].貴州:理論與當代,2009(02):28-30.
[2] 凌厚鋒.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新覺醒[A].江蘇:東南學術,2012(01):4-11.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北京:人民日報,2017-1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