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 柏 張娟娟 王紀晨
提高天津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需要在政府頂層設計基礎上依靠市場力量來推動,經濟體制和政策條件則決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效果需要;圍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強政府公共職責,有效矯正 “市場失靈”,讓政府與市場兩個主體協調而又均衡地發揮作用,通過“有為政府+有效市場”,高效協同市場和政府作用,推動經濟平衡、包容和可持續的高質量現代化發展。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證照分離”和“多證合一”改革全覆蓋,著力推進“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在生產許可、項目投資審批、證明事項等領域,廣泛推行承諾制。推進“互聯網+審批”建設,在全市范圍實現“一網通辦”,打造大數據橫縱貫通的全系統審批平臺。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變革創新監管標準和模式。
加快構建各類所有制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消除自然壟斷行業針對民間資本的限制障礙。建立不同所有制企業執行統一執法標準,實現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依法保護企業家的知識產權和自主經營權。深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管資本”制度體系,提高資本生產率和配置效率,促進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加快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競爭性轉型,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及其實施細則,全方位減輕企業負擔。建立競爭中性指標評價體系,有效約束政府行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深挖產業發展潛力,實施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的前瞻性產業開放發展策略。
進一步加大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力度,將準入前國民待遇的投資定義由 “設立”拓展到經營、變更等后續階段。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營商規則體系,引入國際通用的行業規范和管理標準。運用國際慣例實施產業支持與保護,采用政策優先支持、政府風險股本投資、采取招標方式出資與企業共同研發等模式對產業提供支持。健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形成國內領先的版權管理和服務體系。
明確職責劃分,基于集中原則,以“權責明確”“充分激勵”“階段容錯”“強效考核”等設計,構筑起一整套高效管理的治理策略。緊密圍繞“雙循環”戰略創新區域經濟發展理念,加快完善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經濟發展制度體系,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組織體制建設。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提高政府履行現代經濟服務職能的能力。強化政府效能建設,以貫徹落實制度目標為核心,構建科學的責任分工體制,打造目標管理考核體制,強化政府監管與服務職能。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與土地產權制度相適應的收益分配制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金融機構完善定價機制,圍繞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消費升級有效增強金融市場活力,切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快構建現代化的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進一步打破勞動力流動國內國際壁壘,降低人才流動的制度成本,構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人力資本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優化市場結構,推動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放開。進一步提升資源要素集約利用水平,改革資源環境稅費體系,完善環境資源要素價格定價機制,豐富資源環境相關交易體系,強化精準投放、鼓勵創新、效率提升的機制導向。
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快科技管理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機制,建立有利于成果轉化的績效評價體系,深化科技評價激勵制度改革,全面落實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推進技術交易市場建設,探索“雙循環”格局下國內外技術市場互聯互通的技術轉移網絡,打造供需高效對接和科技成果充分落地的市場機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和管理,提高對科技創新的保護力度,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
健全制造業服務體系,研究完善制造業“雙創”平臺中長期目標、發展路線圖和階段性政策,形成穩定連續的支持政策。加快構建以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應用基礎設施,提高核心工業軟硬件供給能力,形成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體系。完善制造業質量保障法律法規,營造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核心的質量發展環境,加強產品質量監督的行政執法手段和行政處罰力度,健全協同推進的質量監督、質量誠信與追溯體系建設。健全服務業服務體系,圍繞產業融合互動健全服務經濟監管機制,針對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進行分類細化管理和服務模式,推動服務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深入開展“品牌天津”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專業品牌服務機構,實現品牌多元化推廣。加快培育品牌建設與傳播智庫。建立品牌建設與傳播的案例庫,總結、宣傳、推廣一批典型企業的品牌建設成功經驗。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宣傳作用,加強品牌策劃和宣傳推介,提升天津品牌影響力。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對品牌評價、認定活動的管理和引導,規范品牌評價、認定活動。創新監管手段,加大對線上線下虛假違法廣告整治力度,充分利用多媒體引導群眾品牌消費意識和行為。
優化服務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共享發展理念,重視人力資源服務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保障作用。依法界定個人、集體、國家在創新活動中的貢獻,合理分配科研成果的經濟社會效益,放寬技術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條件。優化來津留學生結構,完善培養支持機制。在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建立職稱評聘和職級任用的國際化接軌方案,暢通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津任職通道。
完善消費補貼機制,健全以獎代補正向激勵模式,引導鼓勵居民合理、科學的消費行為。深入落實完善積極就業政策,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強化對有就業能力的就業困難群體的扶持。加大收入分配力度,提升居民長期可支配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降低企業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圍繞促進消費升級大力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和推廣。完善健康經濟、農村消費、銀發經濟等消費藍海引導措施。以豐富消費體驗、提升社會責任為中心,鼓勵品牌平臺利用技術手段創新商業模式。
加快推進法治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規范體系,明確信用規則,確立懲戒標準,主攻重點條款,突出針對性、操作性與前瞻性。加快完善社會征信共享系統,統一征信標準、評級標準、信用資產定價標準、信用信息共享標準等。建立信用信息數據歸集整合新機制,運用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擴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圍,及時更新信用信息數據庫。推動數據信息相互共享,探討建立不同行業、地域、行政層級的大數據信用信息平臺的數據共享機制。創新信用信息應用場景,拓展信用產品應用。加強信用風險提示預警,建設獎懲系統。深入挖掘各行業領域的信用風險,通過多種渠道建立信用風險提示機制,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
積極推進專業化創新平臺建設,構建市場化營利模式。壯大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應用示范項目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發展各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聯盟承擔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探索聯合攻關、利益共享、知識產權運營的有效機制與模式。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圍繞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孵化體系,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綜合服務能力。構建全方位助力技術創新的財稅扶持體系,對創新行為進行風險分擔和利益補償。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領域的投入與支持力度,落實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減免、企業過渡期所得稅減免等稅收政策。
支持面向產業集群和重點行業的產業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一批產業升級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為企業引進國外成套成熟的技術及本土先進技術轉移交易等提供支撐。加強工業互聯網、工業云服務平臺等面向未來的先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企業“走出去”公共服務體系;支持企業“走出去”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健全和完善“走出去”信息發布、風險防范、投融資、海外并購、法律咨詢等綜合服務。支持企業面向全球整合資源和布局產業鏈,聯合開展研發和創新活動。
瞄準國際投資最高規則,在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基礎上,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圍繞產業升級、制度創新、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和便利化政策措施。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壓縮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加快研究和出臺有助于人才、技術、信息、數據等高端要素自由流動、開放包容的政策和制度。以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目標,實現對國際貿易全環節、全方式、全載體的全覆蓋,并不斷完善信息服務功能,打造與制度型開放相適應的外貿制度體系。
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開放進程,深化制造業開放。探索多種利用外資的方式,鼓勵各類外資以參股、并購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參與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鼓勵外資企業技術入股本土企業或與本土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做好外資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工作,以健全完善的外商投資法律法規作保障,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外資投訴處理機制、撤資預警機制,及時回應和解決外資企業反映的問題。
深入推進對外投資管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支持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完善境外投資制度體系,推動對外投資便利化,深化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建設。準確甄別海外投資風險,構建高效防控機制,有效規范對外經濟合作參與者的行為和市場秩序。搭建天津綜合服務平臺,健全商業信息、項目發布、金融服務及國際法律服務等內容,全方位推進天津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走出去。
兼顧穩定與發展雙重目標,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中的決定性地位。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目標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建立金融監管協調合作機制。做好消費者和投資者教育、保護工作。有效防范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確保準金融機構以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為目標規范運行。建立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多部門聯動防范和處置非法金融活動。夯實信用制度體系,依法整治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
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明確政府的權責,區分好公共行為與市場行為,積極推進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改革進程。創新融資模式,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積極推進PPP模式,有效利用社會投資。推進債務分類治理,遵循疏堵結合的分類管理思路,規范與治理并舉,梳理引導、分類處理各級政府債務。依法規范公開政府債務信息,便于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準確判斷政府財力,促進政府債務借、用、管、還治理能力建設。
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應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發達國家再制造業化的挑戰,提高企業效益和創新能力,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稅制結構,合理明晰、界定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能源價格,降低過高的融資成本。完善人力資本供給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深化競爭中性政策體系建設,構建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解決行業利潤失衡問題,提高企業家的工匠精神。
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積極化解國有企業債務。以市場為導向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有序推動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加大對“僵尸企業”的處置進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完善新舊動能轉換制度和政策供給水平,積極引導實體經濟提升質量效率,增強經濟內生增長能力。
加強國際經濟形勢研判,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鼓勵企業創新供應鏈管理,積極推進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深化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完善資本跨境流動管理體系。通過價值鏈整合和供應鏈再造,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鼓勵天津大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價值鏈整合,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打造以天津大型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從整體上打造自身的供應鏈競爭優勢。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組織領導,落實主要領導責任,發揮頂層設計牽引作用。以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天津為統領,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內容納入高質量小康社會發展考核評價范圍,動態調整考核管理目標,強化考核評價結果運用。建立市級生態環境保護常態督察和專項督查機制。
進一步理順環境治理部門職能,統籌推進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強化環境污染源頭治理,激發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大力推進綠色生產和生活。充分利用“互聯網+監管”等現代技術手段,增強監測監控執法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建設,強化依法治理環境污染,統籌推進跨區域環境治理協調能力。
注重環境治理市場化機制建設,鼓勵資本參與環境治理項目,切實保障社會資本投資回報。完善環境資源價格定價機制,建立基于環保和節能為導向環境資源交易體系。切實發揮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用,提升環保公共服務、PPP模式和環境監測社會化水平。
提升環境保護財政資金投入精度。探索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引導龍頭企業積極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商業銀行推進排污權和綠色發展融資創新,壯大綠色金融規模。積極引導融資租賃公司創新經營模式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增強環境規劃能力,增強社會公眾和市場主體決策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