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鵬 王澤敏 穆瑞章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這是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的戰略性抉擇。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都市農業的新使命,在此大背景下,都市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而產業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必須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天津在全國都市農業的發展中一直處于前列,最有基礎和條件發展高質量都市農業,基于此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天津都市農業產業系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都市現代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業融合的農業綜合體系,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其內涵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在承擔的功能方面,不僅具備農業生產本身的功能,而且具備了經濟、生態、服務等其他功能。在經濟功能方面,主要是為所服務城市提供糧食保障、農產品原材料供給和從業人員收入增長等;在生態功能方面,主要是承擔城市生態屏障、防御自然災害等;在服務功能方面,主要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文化傳承、教育體驗等。二是在地域上,農業用地與城鎮建設用地相互鑲嵌楔入,融為一體。農業與城市的聯系與互動更為緊密和直接。
在高質量發展前提下,天津都市農業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都將發生變化,其生產功能由一般性農副產品轉向滿足城市居民更高生活需求的高質量的安全綠色農產品;生活功能更加豐富、多樣化,滿足城市居民更高的精神需求;生態功能將更加凸顯和強化,承擔天津、乃至京津冀城市生態防護和保障功能。
1.總體發展概況
2011年以來,第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有所上升,但占GDP的比重整體呈現下降態勢(除去2019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基本呈現上升態勢,年均增速整體不斷下降;從產值內部結構看,此時間段內林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所占比重整體呈現上漲態勢,分別上升了4.5、0.8和0.4個百分點,而農業和牧業所占比重則呈現下降態勢,分別下降了0.8和4.8個百分點。

圖1 第一產業增加值及所占比重情況(2011—2019年)

圖2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增速情況(2011—2019年)
從各類產品種養殖面積來看,近幾年實施減糧、增菜、增林果、增水產品“一減三增”產業結構調整全面完成,累計調減糧食種植面積107.5萬畝,增加經濟作物86.6萬畝,增加飼草料作物33萬畝,增加經濟林、生態林、苗圃20.9萬畝,新增和改造海淡水工廠化養殖車間51.4萬平方米;截至2018年,共建成 146個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累計建成放心菜基地 234個、放心豬肉基地 180個、放心水產品基地 30個,完成 312家放心肉雞養殖基地的提升改造。
從主要農產品供給情況來看,蔬菜、牛奶、水產品等主要“菜籃子”產品保持較高自給率,其中,牛奶和水產品自給率均達到100%,蔬菜自給率達到95%。
2.重點產業領域發展情況
設施農業方面,截至2018年,累計建成 4萬公頃高標準設施農業、155個養殖園區,培育了北國之春、生寶谷物等一批規模化、設施化生產基地,設施蔬菜占地面積占全市蔬菜總面積近50%,水產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 150公頃,海水工廠化設施基本實現了全封閉循環水養殖。全市設施中溫室面積12.6萬畝、大中棚8.1萬畝、小棚1.58萬畝。
農產品加工物流業方面,2018年,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數為130家,從業人員13632人,主營業務收入為511.88億元。億元以上的農產品綜合市場有5個,成交額為243.38億元;億元以上的一般專業農產品市場11個,成交額為249.21億元;74.8%的鄉鎮有商品交易市場,41.7%的鄉鎮有以糧油、蔬菜、水果為主的專業市場,2.4%的鄉鎮有以畜禽為主的專業市場,3.9%的鄉鎮有以水產為主的專業市場。

表1 各區主要休閑農業園區分布情況
休閑農業方面,郊野公園、休閑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等各類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累計建成精品休閑旅游線路9條、示范村點200個和示范經營戶3000戶,創建了寧河區廉莊鎮木頭窩村、薊州區羅莊子鎮楊家峪村、津南區北閘口鎮前進村、武清區汊沽港鎮二街村等多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業直接從業人員近7萬人,帶動農民就業30多萬人,年接待游客數量近兩千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75億元,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連續 5年增幅超過25%。
新興業態方面,建立了“薊州農品”“勸寶商城”“家樂在線”和“津農寶”為載體的區域電商銷售平臺,全面推進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網絡銷售全覆蓋。18家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初步形成以“俺的農場”等企業為龍頭的區域農產品電商發展格局,探索出線上線下結合、在市區廣布自提點、會員定制等符合天津實際的農產品電商發展模式。天津作為農業部確定的全國3個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驗區之一,應用物聯網的農業企業超過800家,基本實現全市有農業區和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
1.產業發展水土資源要素制約
土地資源方面,由于城市建設、產業調整等原因,農業用地面積逐年減少,用地面積從2011年的7097.65平方公里減少到2018年的6894.41平方公里,整體減少了203.24平方公里。2018年末,天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60.07萬人,耕地面積43.62萬公頃,天津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耕地面積0.7公頃(10.5畝),而從世界情況來看,美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耕地面積957.5畝,加拿大1552畝,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大致在300畝~600畝,天津平均農業勞動力經營耕地面積遠遠低于這些國家。2019年天津本地淡水資源總量為8.09億立方米,人均淡水資源量為51.8立方米,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為2074立方米,天津人均淡水資源量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屬于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

圖3 不同國家和地區勞均農牧漁業增加值對比

圖4 不同國家和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對比
2.都市農業效益有待提升
2018年天津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30058元,農業勞動生產率為65007元,我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中,這兩項指標達到現代化水平的目標值分別為6萬元和12.5萬元,天津距離這兩項目標值還有較大的距離。對比發達國家,以2013年數據為例,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的勞均農林牧漁增加值分別為69457美元、29413美元、50720美元和26415美元;美國、英國、韓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分別為86603美元、46859美元、32589美元;而天津2018年這兩項指標折合成美元分別僅為4542美元和9824美元,差距很大,這反映出了天津現代農業經營效益比較低。
3.提供產品和服務與城市居民實際需求錯配
隨著大城市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市民農產品消費的目的和趨勢由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向高質量、個性需求和品牌化方向發展。當前,天津當地市場農產品雖然供應門類和數量眾多,但在產品品質、產品知名度、服務便利化程度、文化內涵等方面與居民需求都有較大的差距,農產品供給出現產非所需、供需錯配等結構性問題。在農業旅游領域,總體缺乏頂層設計和相關規劃,發展無序,各類經營活動項目單一和雷同,沒有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開發利用本地特色農業資源,設計豐富多樣的農業休閑項目。
4.科技創新在農業中應用不強
與發達國家相比,天津在農業領域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存在較大差距,天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5%,而目前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一般在70%~80%,有的甚至在90%以上。在人才存量、創新性成果、轉化率、農業推廣體系等方面還較薄弱。如何推進農業發展方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優化,引育涉農高質量研發人員和人力資源,大幅應用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活中應用科技的程度,這些都是提升天津都市農業科技程度和水平面臨的主要難題。
5.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發展資金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資金,各類金融組織和市場主體缺乏向農業生產組織和個人投資的積極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地經營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等產權抵押融資業務發展程度不高,在涉農經營領域存在融資成本高和融資途徑少等突出問題。
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發展都市農業起步更早,時間更長,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擁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這些經驗與啟示對天津都市農業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從美國來看,都市農業成為平衡人類和城市系統關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美國紐約、底特律等主要大都市地區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包括社區農園、農業公園、商業農場、教育農園等,這些都市農業發展很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休閑娛樂、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
從歐洲來看,都市農業發展成為歐洲許多國家協調城鄉發展、多功能利用土地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向。其中,荷蘭都市農業以國際化、專業化和品牌化而著稱,都市農業工業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程度很高。法國都市農業發展程度也較高,其組織形式以規模中等的家庭農場為主體,成立各類專業化農業協會組織,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都市農業規模化經營;另外休閑農業發展別具特色,在全國推進 “綠色旅游”。德國的都市農業是“市民農園”體制,市民農業生產的產品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成左右;同時農業合作社是主要生產經濟組織,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參與其中。
從亞洲來看,以日本、新加坡為代表的亞洲發展各項產業兼顧的產業體系模式,運用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和設施裝備,將農業生產過程寓于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之中,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優質農產品和公共產品,并促進了地區生態環境的優化。其中,在都市農業發展方面,日本從政府層面大力支持,注重頂層設計,對涉農人員提供免費的教育培訓和無息貸款,同時注重科技運用和流通服務保障。新加坡都市農業發展的特點是農業發展園區化,建成由國家投資的各類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租給個人和市場主體經營;同時注重打造都市農業的休閑觀光功能和教育功能。
通過對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發展經驗和模式的歸納總結,著眼于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價值和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結合天津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天津都市農業發展可以借鑒以下經驗和啟示。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多種形式的都市農業,注重都市農業內部三次產業的融合互動,拓展發展功能。二是加大都市農業發展的科技應用和科技支撐,加大都市農業領域的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培育涉農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化農民。三是搭建不同規模和類型的都市農業市場和流通體系,優化產銷體系。四是完善都市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撐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和品牌營銷。五是注重產品質量安全,推進構建產品追溯體系。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基于生產力函數理論,從供給側要素投入視角,構建以都市農業產業主體、涉農科技、涉農人力資源和涉農金融協同發展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

表2 主要發達國家都市農業主要產業業態及相關政策
其中產業主體包括:都市農業主要包括:農業中一、二、三產,即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休閑農業以及一些新興產業等方面;涉農科技主要包括:現代種業、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等方面;涉農人力資源包括:職業農民、農業科研創新人才、農業企業家對外等方面;涉農金融包括:普惠金融、保險、擔保等金融產品,財政補貼、獎勵、稅收等金融扶持政策。
都市農業產業主體中重點產業領域選擇主要考慮以下原則:一是資源稟賦原則,充分挖掘和利用天津農業資源的獨特優勢,體現天津特色。二是城市居民需求導向原則,要適應城市居民需求結構和趨勢變化,來選擇相應的產業領域。三是高附加值原則,產業應當具有科技附加值、綠色附加值、服務附加值、文化附加值等相關屬性,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經濟效益較好。四是可持續發展原則,選擇重點產業要注重資源環境的開發和保護。基于以上原則,選擇部分重點產業領域如圖6所示。

圖5 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示意圖

圖6 都市農業重點產業領域示意圖
根據當前天津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相關經驗,基于支撐構建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的需要,建立天津都市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社會服務體系、質量監管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四大保障支撐體系,推動天津市現代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充分利用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扶持現代種業、生物農業、農業物聯網產業等農業高新技術集團,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整合創新發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科技創新等各領域廣泛參與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二是加快引導農民合作社拓寬服務領域和規范發展,支持成立專業、土地股份、資金互助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社。積極引導合作社開展生產、銷售、服務等專業聯合,切實增強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引入現代的營銷策略和手段,積極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推動天津農產品“走出去”。
一是完善政府服務,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通過補助、擔保、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等措施,吸引各方面的資源支持農業發展,建立競爭性的財政投入分配機制,在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確保投入主要用于培育主體、調整結構、科技創新等關鍵環節。二是強化社會服務,圍繞農業產銷全流程,提高公益性機構服務能力,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加工、流通、培訓、信息、法律等各方面的服務水平。加大對農業的融資擔保和保險支持,鼓勵國內外各類投資主體積極參與天津都市型農業的建設。
一是加快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完善農業標準體系,突出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生產過程控制、收儲運管理等關鍵環節,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標可依。二是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和檢測,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加強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實行質量全程監管,加大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執法力度。三是強化農業生產環境監測,鼓勵保護農田環境質量,通過加強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大力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控制農田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天津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市農科院、農學院、農業技術研究中心、黃瓜研究所等天津各農業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建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層次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重點進行企業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二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緊密聯系各種農業技術協會、研究會、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圍繞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需要,加強對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和綠色增產等領域的攻關。三是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高地。發揮政府農業科技項目引導作用,推進農業物聯網等一些示范應用基地建設。四是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的力度,建設一支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隊伍,為天津都市農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