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剛剛結束的雙11是歷年變化最大的一年,從過去的“光棍節”變身為有兩個售賣期的“雙節棍”。從商家到消費者,從外貿工廠到田間地頭,從直播生態到物流體系,從線下商業到技術保障,從國內到海外,消費者買得爽,商家賣得歡,“尾款人”成了流行熱詞。疫情一度給線下商家帶來沖擊,今年的雙11也成為線下商家的增長契機。
11月12日,疫情趨緩后的首個電商大促節日雙十一終于落下帷幕,各電商平臺成交金額創下新高。而隨著狂歡的落幕,各基于這場狂歡的數據分析也紛紛出臺,各平臺成交數據是關注重點,而近來火遍全國的直播帶貨則更具亮點。
來自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超378萬家電商相關企業,較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我國目前有超過3.9萬家直播相關企業,今年新增的直播相關企業為2019年全年增量的5倍。
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研究報告》稱,2016年,國內接連出現了300多家網絡直播平臺,直播用戶數量快速增長。這一年,淘寶、京東、蘑菇街、唯品會等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直播功能,開啟直播導購模式;快手、斗魚等直播平臺則與電商平臺或品牌商合作,布局直播電商業務。
經過4年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視頻直播平臺、MCN機構和品牌廠商參與到直播電商行業,直播電商產業鏈基本成型,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今年3月份,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使用淘寶直播的消費者占比高達68.5%,其次為抖音直播及快手直播,使用用戶占比分別為57.8%和41.0%,排在后面的依次為天貓、京東、虎牙、斗魚。
當然,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后,仍然隱藏著諸多與消費者自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亟待解決。不少媒體報道稱,電商平臺雖然享受了直播“帶貨”的紅利,卻沒有承擔起應承擔的責任。
據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萬件,同比增長479.60%。而且,直播相關投訴舉報數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均為頭部電商平臺及短視頻平臺。而來自天眼查專業版風險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7.5萬家電商相關企業產生過法律訴訟,其中,案由涉及買賣合同糾紛的案件數量占比超過27%。
市場監管總局也于近日公布了新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網絡直播”和“網絡社交”兩種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屬于電商范圍,并進一步確定了監管規則,有助于這兩類電商模式的合規經營,以及整個細分行業領域的健康、快速發展。當然,這更需要相關平臺與主播們能夠以實際行動消除消費者的顧慮,讓消費者能夠在質量有保障、售后有擔當的直播間里放心“開搶”。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直播行業,直播電商極強的爆發性正在創造一個萬億級的新市場,在直播行業這個有著無限商機的新藍海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