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榮
武術作為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在高校開展武術課程,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校園體育文化,以及傳播和發展當地特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缺乏生機,沒有特色,筆者試圖從“一校一特”視角出發,對當前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調動學生的習武熱情,點燃教師的教學激情,打造高校的武術教學特色,使教學更好的服務于學生,使學生真正從中受益。
調查顯示,當前高校公體課中武術教學內容包括簡化太極拳、初級三路長拳、初級劍、初級棍、健身氣功以及太極扇等,其中開展頻率最多的是簡化太極拳、其次為初級三路長拳。高校公體課的武術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固定,一直以來教學改革工作開展了很多,但教學內容變化不大,學生新老交替,教學內容卻沒有適時更新,使得教學缺乏新鮮感,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生按部就班的學,毫無新意,教學現狀不是很理想。
調查顯示,在武術教師中存在技術速成現象,即一部分教師大學所學專業并非武術,由于工作需要,臨時換項目教授武術內容,還有部分教師雖為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畢業,但本碩專業不一致,武術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在武術教學工作中變得比較被動,技術速成,對項目缺乏熱情,這一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武術教學效果。
調查發現將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沒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無論是擅長競技武術還是擅長傳統武術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統一教授大眾武術。高校武術課堂本應“百花齊放”,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生龍活虎的武術課堂變得千篇一律,單調乏味,教師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去鉆研和雕琢自身技藝,教學工作沒有難度,長期以來不僅沒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而且使教師產生倦怠心理。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為零零后,他們個性鮮明,時尚、前衛,有想法、有闖勁,富有批判精神,學生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固有的、老套的教學內容已不能滿足現在的學生,學生對新穎的、潮流的內容更感興趣,如散打、搏擊等實戰對抗性內容更吸引學生眼球,武術教學內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國武術門派眾多,據上世紀80年代官方統計顯示,約有129種。在目前高校公體課開展的武術項目基礎上,各地方高校完全可以立足當地,將地方特色拳種引進高校,豐富高校武術教學內容,同時對地方拳種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如山西的形意拳,作為我國四大名拳之一,特點鮮明,在晉商的發展史上曾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在高校推廣的不是很好,作為山西省高校,在師資條件具備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在公體課中開展形意拳項目。
根據現有武術教師的特長去開設教學內容,可有效的避免武術教師“速成”,如擅長競技武術的教師可開展一些競技功法練習,精通傳統武術的教師傳授一些特色的傳統套路等,同時,作為校方應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多參加一些高規格的專業培訓,使教師們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專業發展前沿,拓寬專業領域視野,適時更新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前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新興的武術項目更具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習武熱情。如相子道短兵,作為對我國武術短兵的繼承和發展,集趣味性、技擊性、安全性于一體,是對當前高校武術教學內容“重套路輕實戰”的必要補充,相子道短兵項目完全可以滿足學生想學實戰對抗內容的要求。將其引進高校,形成學校的特色項目,并由此將學校打造成“一校一特”的體育示范校,可謂一箭雙雕。
一所高校如何才能提升自己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只能通過打造自身的品牌與特色,一所高校的體育教學若想出類拔萃,只能通過打造特色體育,才能在眾多兄弟院校中嶄露頭角。“一校一特”主張各個學校辦學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通過打造自身的特色教育來樹立與眾不同的形象與地位。對于我國當前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的現狀,筆者主張從“一校一特”視角出發,針對高校公體課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當地特色拳種、新興武術項目引入武術教學,以及依據師資特點開展優勢項目等發展策略,打造特色武術教學,促進高校武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