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邊疆 潘進富 呂帥 編輯/吳夢晗
轉口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和匯兌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且交易對手兩頭在外,銀行對其進行真實性審核存在困難,致使其一定程度上成為融資套利、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的通道。
其一,對轉口貿易企業分類管理的約束能力不足。如純貿易型企業即使違規,只要另行注冊新公司,即可用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相對便利的A類企業身份繼續經營轉口貿易業務。
其二,轉口貿易業務真實性審核難、查實難。一是缺乏業務查詢平臺。轉口貿易中,企業提供的貨權憑證多數為境外提單或倉單。其中,提單可通過船公司進行驗真查詢,而倉單則沒有統一制式且無平臺信息可查,因此對倉單的真實性審核難度極大。近年來轉口貿易領域不僅出現了假單、失效提單、重復提單、借單等違規行為,還產生了地下制單網絡,轉口貿易套利模式已經從“假單證、假業務”升級到了“真單證、假業務”,甚至是“真單證、真業務、真套利”,極大增加了銀行進行真實性審核的難度。二是審核規范的法律層級較低。轉口貿易真實性審核的具體原則和審核標準是在展業規范中提出的,法律效力較低,使得轉口貿易成為跨境融資和跨境套利的高發地帶。
其三,本外幣監管政策在局部存在差異。如外匯局對企業實行的分類管理,只允許A類企業辦理轉口貿易外匯收支;而人民銀行實行的“出口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管理,則只要符合《關于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重點監管名單的函》(銀辦函〔2012〕381號)條件的企業,均可辦理轉口貿易業務。再如,外匯局近年來出臺的政策強調對外匯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要求必須審核貨權憑證;而人民幣同類業務則允許后續補充。
第一,運用區塊鏈技術開展轉口貿易業務監測。一方面,利用區塊鏈、物聯網技術,將銀行與倉庫、貨代、船代等物流企業聯網,實現數據共享;同時,將進出境報關單、倉單、提單等貨權和物流信息“上鏈”,為銀行和監管部門提供貨權和物流單證信息的真實性核驗手段。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構建模型,對異常融資交易進行識別和篩查,避免企業利用真實單證重復融資,以實現對虛假轉口貿易的精準打擊和對真實轉口貿易的融資支持。
第二,優化完善轉口貿易政策。一是把好準入關,建立白名單制度,對具有真實性需求、主業明確的企業進行轉口貿易業務準入;同時從行業、企業、貨物、運輸等多個方面引入風險因子,綜合判斷轉口貿易的風險等級,定期更新名單。二是把好規模關,采取總量規模控制管理模式,根據企業歷年的相關貿易總量,在考慮一定增長率的情況下,給予白名單企業年度便利化額度。三是把好融資關,引導銀行為相關企業合理辦理轉口貿易項下融資,包括控制銀行辦理先收后支項下轉口貿易全額質押融資等。
第三,強化轉口貿易單證真實性審核。一是根據外匯管理需求并結合國際結算慣例,發布轉口貿易業務單證審查細則,明確銀行單證審查標準,強化銀行盡職調查。二是以貨權憑證為核心,加強貿易真實性監管。在單證合規性審查的基礎上要求銀行加強合理性審查,除逐筆審核合同、發票、提單或倉單等運輸單證,還要對交易要素的表面真實性和內在邏輯進行判斷,對交易的合理性及跨境資金收支的一致性進行核實確認。
第四,完善本外幣協同一體化監管。從法規層面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監管體系,實施本外幣一體化的主體監測和分類管理,繼續修訂并完善轉口貿易項下外匯和人民幣的管理政策。同時,要制定本外幣協同的業務約束措施,防范轉口貿易套利及跨境資金異常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