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葵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深入改革開放,不斷建立與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與制度,我國經過四十年的不斷努力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居第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與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粗放型、高能耗、高成本的發展模式必然難以為繼,為保持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地增長,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經濟發展必然要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的新時代。
我國政府審計,自始至終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扣時代的要求,為維護我國經濟穩定發展與健康的運行,為建設我國市場經濟體系與制度,促進廉政建設,發揮著重要的監督和建設性作用。政府審計“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時代如何更好的、更有效的發揮其監督的歷史使命和建設性作用尤為重要,是擺在我國政府審計人員面前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
筆者以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政府審計的關注重點應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新時代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創新驅動,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陽光下的公共財政體制與機制的建設與完善,更離不開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依法行政。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習近平指出“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權力規范運行,促進反腐倡廉”。而財政的再分配權關乎法治政府的建設,關乎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關乎民生福祉。這就要求政府審計應把推動建立公共財政體制與機制作為重要目標,通過規范與監督財政再分配權,推動全面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促進高質量發展,促進反腐倡廉。政府審計應該按照“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的歸政府”的原則,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及其實施細則,把各級財政、各部門,各單位的財政收支與財務收支的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與合法性,以及財政與財務決算的公開與透明的情況給于重點關注。
各級財政收支狀況及結構如何,直接反映的是各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狀況與質量,又可決定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的狀況與質量,它們是互為因果,互相作用。只有它們進入良性循環,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進而整個國家才有可能更好的高質量發展。如果財政收支數據有水分,或者人為造假不真實,會給地方經濟與社會帶來虛假的繁榮,降低了地方財力水平及民生保障能力,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無法進一步的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礎公共服務產品能力不足,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必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而必定帶來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可持續穩定地增長,進而影響國家的宏觀政策制定、宏觀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國家的經濟安全,就不用提高質量發展了。
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是以高科技驅動的投入少,產出高的綠色發展模式。每個企業當它所用負債經營的收益不能償付它的債務利息時,這個企業的持續經營必然難以為繼,甚至可能有破產的風險。地方政府亦然。當地方政府的負債不能帶來相應的財政收入的增長,而為了償付債務及利息,必然會擠壓其它方面的支出,甚至會擠壓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及民生支出。這對地方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穩定、持續健康的發展是不利的。從另一方面看,在我國現實狀況下,雖然地方政府不會破產,但一定會加大金融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