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爾(北京服裝學院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我國的傳統圖案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體事物的具象圖案,比如花、鳥、獸等這類圖案本就有民間美化的故事或者傳說為背景,是祥瑞寓意的代表。另一類為抽象圖案,在具象的事物上做抽象圖案的提煉,逐步簡單化,抽象化的過程受到當時藝術工藝技術等限制,隨著時間的變化抽象化的圖案結構也有所改變。
云紋的演變過程是具象事物抽象化的過程,在演變的過程中根據不同時代的藝術工藝的技術程度,云紋產生了不同的形態。云紋有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雷云紋、春秋戰國時期有強烈動感的卷云紋、出現了云尾的秦漢時期的云氣紋、代表了隋唐時期藝術特色的朵云紋和如意紋,到了元代因游牧民族的文化影響,云紋更加地生動、飄逸、寫意。明代在之前的云紋裝飾的基礎上發展了更豐富的圖案,這一時期的云紋發展已經基本穩定,結構、形態呈現較為固定的樣式,這一時期的云紋構圖清新雅致,圖案簡潔明了,富有對稱和秩序感。
如意云紋其實早在漢代已形成雛形,在唐代時云紋進一步地發展,出現了很多云紋的組合形式,但是最受大眾歡迎和接受度高的還是如意云紋。到了明代,如意云紋已成為最為常見的紋樣之一,可見如意云紋中蘊含的吉祥如意含義大眾十分認可。明代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手工業和商業都是傳統紋樣發展和傳播的最好載體,如意云紋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特別是在服裝中的裝飾藝術已達到空前繁榮,紋樣在女性服裝中運用廣泛,形式結構多樣化,成為明代百姓生活中各階層女性服飾中最為常見的裝飾圖案之一。
如意云紋最初形成于先秦的對旋式卷云紋,經過宋元時期的定型化發展,開始普遍使用,并大盛于明清時期。古代人們用骨、竹、玉、石、金屬等物制作如意,和尚講經時也手持如意,記經文于如意之上,以防遺忘。這種形狀猶如靈芝,柄微微彎曲,可以用來撓癢,在后世發展中成為供人把玩觀賞的器物。如意紋是漢族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由如意形與卷曲云紋結合,演變為如意云紋。以如意為基礎樣式,一般由兩個內旋的卷曲形和一條圓順的曲線起伏聯結而成。云頭一波三折的曲線造型,代表了人們對云紋的靈動、婉轉、卷曲,停頓等韻律感、節奏感的審美追求。
明代早期如意云紋以單個形式出現較為普遍,通過藝術改造手法進行變形改造,根據服裝形制需求進行裝飾,例如可以裝飾在女子衣物衣襟,補子或者是圍繞主體衣物裝飾等,這樣的裝飾手法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為服裝的邊角輪廓修飾提供解決方案。除單個的表現形式之外,還有多個的表現形式,以如意云紋為元素進行組合,云頭相對使其成為封閉式圖案,再以流云等圖案作為裝飾,成為一種新的圖案藝術。
如意云紋通常與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主題紋飾為龍、鳳、仙鶴、麒麟、蟒、飛魚、仙鹿等仙獸,利用云紋烘托仙獸的神秘感,如意云紋增加仙獸的吉祥寓意,四合如意云紋進一步增加吉祥寓意,象征四面八方吉祥如意,寓意一生如意,吉祥安康。如意云紋在發展的過程中單獨出現的情況較少,通常表現為與各種仙獸、仙人、帶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組合出現,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豐富畫面內容,烘托夢幻、祥瑞、令人向往的仙境。
(1)與龍紋飾組合
龍文化貫穿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龍形象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古代,中國社會主要為農業社會,靠農作物維持生活,龍被人們認為是布云施雨的神靈,認為龍與風調雨順有著密切關系,體現了古代先人對自然界的崇拜之情。明代統治者的服裝以龍紋圖案組合為主,云紋圍繞在龍紋圖案四周,云霧繚繞,云飛氣動,畫面生動形象,為龍紋增添了神秘感,映襯出著龍紋者的皇權地位,象征著皇權的不可侵犯。
(2)與鳳紋飾組合
鳳代表鳥類動物的動物圖騰,常是龍鳳結合使用,代表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鳳紋飾作為中國傳統紋樣的典型代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寓意:①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②美好姻緣、婚姻的象征;③高尚美德和高貴身份的象征。明代鳳紋通常與如意云紋搭配使用,主要有云鳳紋樣、團鳳紋樣、四合如意鳳紋等,形態優美,形象高貴,造型優雅華麗。
《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從中看出自古人起人們與大自然的植物關系就十分親密。自然界植物種類繁多,在圖案的發展歷史過程中,這些植物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含義。明朝的植物紋飾,形態各異,進一步吸收了外來風格,題材豐富,深入到了百姓服飾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明代服飾上,通常與如意云紋組合的植物紋飾有梅花、海棠、松、竹等。植物紋飾與如意云紋搭配時,通常也少不了動物紋飾,三者之間相互組合,經常出現于朝服的補子上。
江牙海水紋飾于明朝開始流行,以半圓波紋組合成為海水,偶爾配合立尖狀山石,取“一統山河”吉祥寓意。主要裝飾在明朝的龍袍以及官服的補子之上,半圓水波紋重復且整齊排列,造型嚴謹,烘托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如意云紋飾與江牙海水紋飾的組合紋樣,象征天與地合二為一,也同時寓意著統治者為天地共主的概念,卷曲翻滾的如意云紋在整齊規律排列的江牙海水紋中交錯,既增加了祥瑞仙氣,又加強了韻律感和形式美感。
如意云紋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組合形式四合如意云紋。四合如意云紋,以如意圖案為云頭,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向心結構排列,保持對稱性和規律性,以一個二維云紋形式呈現展開,象征著四面八方都如意吉祥,符合中國傳統的八卦說法。四合如意連云紋也是明代服飾最常見的圖案之一,圖案通常出現在素色面料中,云尾之間相互連接,以暗紋的方式出現,華而不宣,多用于男子服裝面料。常見的排列形式為散點式排列、雙向排列、三向排列、四向排列。云頭的大小也是從明代前期的小慢慢向晚期逐漸變大。
由于朝代更替變換,時代的發展以及環境的變化,明代如意云紋也與其他朝代存在一定的區別:
如意云紋的吉祥寓意在歷代歷朝都始終如一,但由于統治者的偏好的不同導致圖案的組合有所不同,明代統治者崇尚道教文化,而清代統治者崇尚佛教,所以在清代時期如意云紋會常與“卍”字紋組合出現,將佛教禪宗元素融入服裝裝飾之中。
明代如意云紋比元、宋變化更為豐富,圖案組合更為多元化,結構上更為空靈蘊藉。宋代如意云紋已進入定型期,比較寫意。元代如意云紋應受到統治者的豪放性格游牧民族影響,如意云紋結構上散漫,以安詳、平靜為主,卻又洋溢著活潑生動的氣息。另外,明代圖案藝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四合如意云紋在結構形式上具有對稱性,相對而立的結構形式中蘊含著運動的張力,呈現出平中有曲、靜中有動、虛實交融別樣的生動形態。
我國人民對紋樣的形式與結構美感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使視覺感受得到極大的愉悅。中國人的性格以內斂、含蓄為主,不善于表達內心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這種時候會通過借物言志的方式抒發情感。如意云紋結構穩定,容易使人產生共鳴情感。人們賦予如意云紋強大的“人文背景”,使之承載一定的美好吉祥寓意。因為我國的傳統如意云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所以這些圖案會被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在家具、瓷器、繡品、織錦、緙絲服飾等這些人們觸手可及的圖案載體上體現得極為豐富。明代家具造型簡潔,線條柔美,常與四合如意云紋搭配使用,為家具增添柔美、生動、空靈的美感。瓷器發展到明代技術已較為成熟,這一時期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如意云紋都是常出現的裝飾元素之一,常見于瓷器的肩部、腹部等部位。繡品隨著紡織品技術的不斷發展,織繡技術也在明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如意云紋在絲織面料上,多采用織錦技術,多為皇帝、后宮妃嬪、達官貴人、皇親國戚等的服裝中使用。明代初期如意云紋結構不穩定,形態差異較大,構圖不完善,所以如意云紋運用得較少。到了明代中后期,隨著技藝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完善圖案設計,含有云紋設計的繡品越來越多,構圖、形態預趨于飽滿,色彩呈現更加豐富。明代服飾紋樣取材廣泛,題材豐富,顏色鮮快。這一時期也是如意云紋圖案運用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形式美感和吉祥寓意高度統一,常與各種圖案結合使用出現在服裝上。
隨著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時尚產業也在不斷地變化?,F代的服裝技術中,如意云紋表現形式和裝飾手法得到了創新,在設計時更多的是去注意圖案的藝術形式美感,而對面料織造工藝等降低了要求。服裝作為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傳播重任,如意云紋在服裝中的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傳統文化的推廣。
如意云紋是中國古代服裝使用的特色典型紋樣之一。在如意云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一開始的結構混沌,到明代開始呈現定型化,圖案構成簡潔,結構多變,寓意美好,形象豐美,紋飾的穩定感、結構感良好,作為獨立圖案使用的同時也可與其他圖案相組合使用,因此也被上至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廣泛使用,吉祥如意的寓意也一直被沿用至今,是明代服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