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飛
(福清市龍江街道林業工作站,福建 福清 3503001)
2018年6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響應國家政策,福清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為市民送上了“綠色福利”。
福清市人民政府為了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建立健全山體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促進生態省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要求對龍江街道小南洋村歷史遺留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舊采坑,做好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考慮到治理工作填方需要,本方案將東側舊棄渣區范圍一起列入,以下簡稱“治理區”。
2.1.1 項目位置、范圍
項目位于福清市城關東南210°方向,直距約4 km處,隸屬龍江街道小南洋村和宏路街道溪下村管轄。舊采坑有簡易公路與福清市環城路東大路相通,交通方便。本次擬治理區范圍是根據舊采坑地表開挖邊界圈定面積為0.026 km2。并考慮治理工作填方需要,現將東側舊棄渣區范圍一起列入,同時根據擬設5條剖面位置將治理區范圍從北西往南東依次劃分為Ⅰ、Ⅱ、Ⅲ、Ⅳ、Ⅴ、Ⅵ共6個區塊。
2.1.2 社會經濟概況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東隔海壇海峽與平潭縣隔海相望,南臨興化灣,面積1518.24 km2,人口總數約123.48萬人。市區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以丘陵、臺地為主。境內有以國道324線、福泉高速、福廈鐵路、省道305線等為主干的公路貫穿全境,交通方便。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初級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資源要素比較豐富,市域經濟競爭力近年來快速提升。舊采坑所在地為福清沿海丘陵地帶,農業主要以種植稻谷、甘薯為主;當地居民經濟條件較好。
2.2.1 舊采坑開挖歷史
該舊采坑由于多年前修建道路臨時開挖取石而成,現已廢棄多年,原開挖對象為晚侏羅世鵝宅組凝灰巖。
2.2.2 舊采坑現狀
目前擬治理區范圍內蓋層已全部剝離,形成一個北西向延伸的,其北西~南東向長約264 m,北東~南西向平均寬約95 m,采坑后壁高10~58.76 m,坡度50~80°。
該舊采坑目前北東側原溝谷地帶有廢棄渣堆放,平面北西~南東向長約87 m,北東~南西向平均寬約42.4 m,平均堆放厚度約8 m,其堆渣量約2.95萬m3,主要成分為原邊坡上部剝離的強風化巖碎塊和少量殘坡積碎石土。
擬治理區目前僅西部采坑底部有進行覆土,并臨時種植有部分樟樹和榕樹(將全部移除),覆土區下部有設置鋼筋砼蓋板涵洞排水設施,涵洞出口上部邊坡有進行植樹種草外,未發現有其他環境恢復治理措施。
根據礦山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確定各指標權重[2],由不同專家對地質環境影響要素及因子的相對重要性進行綜合評估,采用評價指標加權分值綜合評價法。
3.1.1 Ⅰ區塊
填方地段西側邊緣與涵洞出口相連處的填方邊坡現已分為高度3~5 m、坡度約45°的兩個臺階,邊坡采用植樹種草和下部砌石護坡,除邊坡表面出現部分沖刷,應進行補種部分藤草植物護坡外,現狀較穩定。兩側人工邊坡高5~15 m,坡度60°~80°。
(1)在北東面終了邊坡中,終了邊坡與裂隙B、C呈大角度相交,與裂隙A傾向相近,但裂隙傾角大于終了邊坡角,故以上裂隙結構面對該邊坡穩定性影響較小。
(2)在南西面終了邊坡中,終了邊坡與裂隙D、E呈大角度相交,與裂隙A傾向相反,故以上裂隙結構面對該邊坡穩定性影響較小。
3.1.2 Ⅱ區塊
北側存在高17~24 m高陡巖質邊坡,南側巖質高陡邊坡分為上下兩個高10 m和29 m的開挖平臺,對局部順坡裂隙發育地段存在危巖體。
3.1.3 Ⅲ區塊
區塊北側地段存在高17~24 m人工高陡巖質邊坡,南側人工邊坡擬治理區范圍分為上下兩個高約20 m開采平臺,對北側和南側局部順坡裂隙發育存在危巖體地段。
3.1.4 Ⅳ區塊
區塊北側邊坡高15~20 m,坡度40°~50°,現狀較為穩定;南側人工邊坡擬治理區范圍內人工高陡邊坡高15~20 m,順坡裂隙發育存在危巖體地段。
3.1.5 Ⅴ、Ⅵ區塊
北側舊棄渣區現堆放約2.95萬m3棄渣,原地形為一溝谷,上游地表水匯水面積約0.945 km2,在暴雨時可能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應恢復溝谷排水通暢,將棄渣全部清運用于上述高陡邊坡下部堆渣平臺和采坑底盤填方地段使用,清運后北側邊坡和區塊中部采用覆土植樹種草方法。
4.1.1 工程措施
在采坑底盤坡腳處采用開挖舊棄渣區風化巖石渣回填形成堆渣平臺邊坡,擬設堆渣平臺邊坡填筑高8~9 m、頂部平臺寬4 m(向內設成3%的反坡)及外側邊坡坡度45°,共填筑5590 m3。堆渣平臺及其邊坡表層需填土面積約1420 m2,按填土厚度0.5 m,需填土方710 m3,內側修筑溝深50 cm,底寬40 cm排水溝,總長約82 m,采坑南西側坡腳和蓋板涵頂部平臺外緣也設立規格相同的排水明溝,總長度約119 m,兩側邊坡堆渣平臺與坡腳排水溝采用直徑30 cm的PVC排水管相連,長度約34 m,南西側邊坡PVC排水管出口和坡腳排水溝出口處各設立1座沉沙池,采用M7.5磚砌,沉沙池規格長1 m,寬1 m,深1.2 m。在治理區外圍2 m處設置防護欄,高度1.8 m,本區塊共設置長度約296 m,在醒目位置每隔約50m豎立警示牌1塊,共4塊。
4.1.2 植物措施
區塊兩側人工邊坡堆渣臺階扣除預留排水溝后面積246 m2,中部填方平臺扣除預留排水溝和溢洪溝后面積1246 m2,以上總面積1492 m2,按照株行距2 m×2 m交錯種植相思樹和木麻黃,樹之間撒播草籽,需種植相思樹和木麻黃共373棵,相思樹和木麻黃:常綠喬木,高6~15 m。屬于陽性植物,喜強光,生育適溫:23~30 ℃。生長特性:生長快。耐熱、耐旱、耐瘠、耐酸、耐剪、抗風、抗污染等。西側已治理排水涵洞出口上方斜坡需補種草區域面積600 m2,堆渣平臺外側種草邊坡面積1174 m2,及上述植樹種草區域面積共3266 m2,每畝需要3 kg,需撒播草籽14.7 g。
植被管護應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性能、土地利用等特點進行考慮。本治理區恢復成林地區域,其恢復治理土地復墾管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
4.2.1 水分管理
主要通過植樹區域內的行間和行內的鋤草松土、防止幼樹成長期干旱災害,以便使幼林正常生長和及早郁閉,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地做一些灌溉,以保護林帶苗木的成活率。
4.2.2 養分管理
在植被損毀區域,防護林幼林時期的撫育一般不宜鋤草松土,應以防旱施肥為主。最適宜施用有機質含量高的農用肥料,植樹當年夏秋施肥1~2次,次年早春再進行一次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經過一年撫育管理后,幼苗即可自然生長。
4.2.3 林木修枝
林木剛進入郁閉階段時,由于灌木生長茂盛產生壓迫主要樹種的情況,要采取部分灌木(1/2左右)平茬或修剪,以解除主要樹種的被壓狀態,促使主要樹種的生長并使其在林帶中占優勢地位。
通過本文研究能夠看出,福清市小南洋村在舊采坑治理過程當中,還有很多問題存在,例如舊采坑兩側開采邊坡現狀不穩定,局部仍可能存在掉塊、崩塌等隱患;舊棄渣區現狀不穩定;原舊采坑開挖和整治對地下水影響較小。針對上述問題,應該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綜合治理方式,消除“青山掛白”現象,避免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發生,基本恢復原有的自然景觀,推動福清市生態建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