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輝
巴林右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內蒙古赤峰 02515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倡導加強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村事業的發展需要政策扶持,同樣也離不開充裕的資金支持,農商銀行要想實現改制后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農村發展形勢作出正確認知,轉變傳統改制下 “棄農棄小” 的錯誤觀念,積極融入到農村發展事業當中,真正的做到回歸本源,將農村金融業務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節點。
就農商銀行改為股份制來說,各大地點的農商銀行法人對于銀行的管理制度都在不斷的完善,對于資源的調配制度也有了一個層次的提高,對于風險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斷的加強。但是在農商銀行的改制發展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而針對農商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制定了一些相關策略。
對于像北上廣這種大城市來說,人口密集,資源也相對來說更多,但是在這種企業較密集的城市,農商銀行的營業網點相對來說還太少。在很大程度上對農商銀行的業務發展有限制,而有的一些銀行則是將主要的網點分布在城市中心,城鄉的分布網點過少,所以這樣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著各個銀行網點分布不均勻的問題,而這網點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農商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了實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應該將農商銀行的各個分布網點均勻。
農商銀行的前身為農村信用社,對于農村的形式較為熟悉,具有長期的歷史,以信息經濟學角度來看,這一情況稱之為 “局部信息成本低” 的優勢,但實行改制后,農商銀行開始沿襲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以商業化模式作為自身發展方向,既有的政策性信貸扶持所占比重逐漸降低。農商銀行的商業化發展道路開始導致“三農” 金融服務資源占比降低,更多金融資金開始轉變到商業性盈利業務當中,農商銀行采取商業化發展模式后,經營成本和經濟效益開始進入考核體系中,這一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不斷壓縮信貸支農的服務空間,因此導致農商銀行開始出現 “棄農棄小” 的經營情況,隨著其他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的進入,農村市場似乎已經不再是農商銀行的主陣地,由于自身發展經驗與資源都難以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外部的商業化業務拓展也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對于改制后的農商銀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1]。
農商銀行改制后所推出的大部分金融信貸產品與農村市場的需求契合度相對較低。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農商銀行所提供的信貸金融產品額度較低,以1-10 萬元額度為主,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生產資料、機械設備等更新換代所需要的貸款額度已經超過10 萬元以上,農民或其他農村經濟合作社無法獲得需求的貸款額度。并且由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容易受自然氣候影響的特征,資金回籠速度緩慢,利潤相對有限,而農商銀行信貸周期一般以1-3年為主,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以農商銀行內部情況來看,農商銀行存在戰略定力與金融服務隊伍建設的缺陷。前者表現為未能固守農村既有市場,盲目的開展商業化擴張,農村貸款年度增長率較為緩慢,從農民手中獲得的金融儲蓄資金則是用于非農業領域,這種戰略定力不足的情況也是導致農商銀行偏離農村市場發展路線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則是表現為金融服務隊伍建設的不足,農村信貸人員數量不足、缺乏對農村市場環境的了解以及掌握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人才匱乏都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農商銀行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來看,存在明顯的網點過于分散與主動服務意識較差的弊端。農商銀行網點在農村區域的數量較多,但其布局科學性較差,缺少對網點建設的戰略規劃,部分地區存在同銀行服務網點交叉競爭或是服務空白區域的情況,網點整合效率低下。主動服務意識較差主要體現在農商銀行長期在農村市場中發展,客戶群體數量龐大且較為穩定,因此導致在發展中出現服務松懈,當大型商業銀行開始進入農村市場并且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農商銀行出現短板,與其他銀行相比,在提出基礎金融服務外其他金融服務類別明顯欠缺,客戶的體驗感相對較差,因此導致自身失去競爭優勢[2]。
農商銀行的市場發展定位應當是回歸本源,以支農支小,服務三農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全面深耕農村、農業和農村經濟市場。其具體做法可以總結為兩點,第一,農商銀行應當以本土化三農領域作為主要經營方向,原因在于其他大型國有制股份銀行雖然在開拓農村市場,但并非其發展重點,覆蓋面積有限。農商銀行可以將主要精力放置于擴大金融資源投入,將人力資源、金融資金以及組織架構作為資源組成內容,結合現代化專業服務,設立對應的部門與隊伍,實現業務能力的提升。第二,發揮自身 “局部成本信息” 低的既有優勢,依托于對農民信息的全面掌握降低自身的信貸風險,并在開展金融信貸業務的基礎上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交流,既可以加強農民的信任,還可以從基層獲取一手信息,為后續的業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與農村市場契合度高的金融產品自然會成為農民的貸款首選。農商銀行可以加強對農民需求分析,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使產品類型更加豐富和多元化,農民在需要信貸服務時能夠根據自身的意愿進行合理選擇。同時,需要根據農業生產的特征,適度的放寬貸款額度與期限,并根據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適度調節貸款利率和抵押擔保,以平穩化的信貸產品供應緩解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此外,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也在積極轉型,除傳統農業生產外,養殖業、農家樂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綠色農業也在逐漸興起,銀行可以為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提供全面的信貸服務,綠色農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相較于農業生產更多,農商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投資優勢,創新金融產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3]。
要想實現農商銀行改制下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強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對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因此,農商銀行應當做農民家門口的銀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轉變觀念,樹立積極服務意識。提升主動服務意識是打開農村市場的有效手段,為農民提供金融信貸服務僅是以方面,更重要是要宣傳好金融知識,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來說,金融網點稀少,農商銀行可以安排信貸專員下鄉上門提供金融服務,這樣能夠有效的增強農民的信任度與滿意度。由于農民文化水平較低,銀行還可以強化金融知識和產品宣傳,展現自身優勢,更好的刺激農村市場的金融需求,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范圍。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差別,各地區的金融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農商銀行可以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建立不同的專營團隊,根據團隊不同的經營內容設計差異化考核機制,考核內容應當和業務授權額度、資源配置緊密聯系,根據信貸結構的變化優化對應的考核指標,以此提升信貸業務數量,同時還有助于增強信貸風險防控質量。
政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主題,農商銀行需要緊跟形勢強化與政府之間的合作交流,以此加強對農村金融資金需求方向的深度了解,幫助政府健全相關的融資機制,以期實現與政府建立信息共享的形式;同時還要與基層財政局、發改委、扶貧辦等部門加強聯系,強化對惠農助農優惠政策的動態跟蹤,及時了解國家針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新的發展路徑,為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奠定基礎;此外,還要廣泛拓展農村市場渠道,可以通過金融知識下鄉的方式結合微信新媒體運營展開金融知識宣傳,使農民了解到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金融信息,增強農民對資金的運用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幫扶農民創收,對于銀行自身的經濟效益增長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構建農商銀行與 “三農” 事業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處于市場經濟改革與鄉村振興背景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扶持力度,農村信用社轉變而來的農商銀行更應當緊跟時代步伐。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為改制后的農商銀行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如何把握機遇在服務農民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農商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應當加強對經營戰略與農村金融服務產品開發力度,通過完善的市場化管理機制與人才制度,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效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