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函光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病變累及中軸骨關節,骶髂關節是最早、最容易受累的關節,如果不及時給予科學、有效的治療,極易發展成為骶髂關節炎,增加致殘率[1-2]。AS發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表現為厭食、消瘦、乏力等,缺乏特異性,極易被忽視而導致病情延誤,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故及早對AS及骶髂關節病變做出準確診斷,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3]。CT以及MRI是臨床診斷AS的常用方法,CT僅可顯示出骨骼改變情況,對于周圍軟組織顯示不理想,檢出率較低。MRI對骨髓、軟組織及滑膜等病變部位均顯示良好,具有CT不可比擬的優勢。基于此,本研究選定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住院治療的60例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分析MRI在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療的60例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與治療骨科專家共識》中AS診斷標準[4];年齡在18周歲以上;存在不同程度髖痛、脊柱活動受限關節活動障礙;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C反應蛋白(CRP)以及血沉檢查均明顯升高。排除標準:類風濕關節炎者;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外周性關節炎者;椎間盤突出者;近期進行糖皮質激素等抗感染治療者;配合度、依從性較差者;合并幽閉恐懼癥、帕金森等疾病者;存在MRI檢查禁忌證者;裝有心臟起搏器者;臨床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者。男33例,女27例;年齡23~59歲,平均(41.26±2.65)歲;病程1~8個月,平均(4.52±1.06)個月;體質量指數(BMI)20~26 kg/m2,平 均(23.16±0.33)kg/m2。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CT以及MRI檢查。均由同2名臨床經驗豐富、具有相關資格證書的影像學醫師做出最終診斷,對于存在異議的地方,應再次討論,或介入第3名上級醫師做出最終診斷。
1.2.1 CT 采用西門子16排螺旋CT。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從髂嵴上緣平掃至恥骨聯合下緣,參數設置:120 kV電壓,50 mA電流,1.325螺距,8 mm層厚。從骨窗以及軟組織窗觀察病變部位具體情況,進行多平面重組。
1.2.2 MRI 采用西門子1.5T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采用多通道相控陣線圈,協助患者取仰臥位,256×256矩陣,從髂嵴上緣掃描至恥骨聯合下緣,SE T1WI序列,TR為550 ms,TE為12 s;FSE T2WI序列:TR為4 050 ms,TE為90 s,5 mm層厚,1 mm層距,層數為20,梯度回波(GRE)3DFLASH序列:翻轉角度為30°,TR為45 ms,TE為9 s。FS T1WI序 列:TR為550 ms,TE為10 s。如果存在可疑的活動性病灶,則進行動態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MRI以及CT檢查異常檢出率、影像學表現檢出情況及病變分級檢出情況。影像學表現包括關節軟骨腫脹、關節間隙變化、關節面下骨質硬、骨質侵蝕及關節面下骨質囊變。CT病變分級判定標準:結果均正常為0級;骨性關節面粗糙,存在疑似病變為Ⅰ級;骶髂關節出現局限性侵蝕或硬化,但未出現關節間隙為Ⅱ級;骶髂關節存在明顯侵蝕、硬化,關節間隙明顯變化為Ⅲ級;完全性關節強直,異常程度較重為Ⅳ級[5]。MRI病變分級判定標準:結果均正常為0級;軟骨下觀察到局限性硬化,骨髓觀察到局限性脂肪堆積,侵蝕部位≥2處,骶髂關節炎(輕度)為Ⅰ級;軟骨下觀察到中度硬化,骨髓觀察到中度脂肪堆積,侵蝕部位≥2處,骶髂關節炎(輕度)為Ⅱ級;軟骨下觀察到重度硬化,脂肪觀察到堆積現象明顯,腰椎活動受限癥狀顯著為Ⅲ級;關節以完全性強直狀態存在為Ⅳ級[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異常檢出率比較 60例患者均經手術檢查確診為AS骶髂關節病變。MRI異常檢出率為96.67%(58/60)明顯高于CT的80.00%(48/6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8.086 3,P=0.004 5)。
2.2 兩種檢查方法影像學表現檢出情況比較 MRI與CT對關節軟骨腫脹、關節間隙變化、關節面下骨質硬、骨質侵蝕、關節面下骨質囊變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種檢查方法病變分級檢出情況 MRI與CT病變分級檢出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影像學表現檢出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種檢查方法病變分級檢出情況比較 例(%)
當前,臨床對于AS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環境變化、家族遺傳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7-9]。AS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好發于全身結締組織,局部及全身臨床癥狀不明顯,起病緩慢,早期診斷難度較大,容易漏診或誤診,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0-11]。AS的典型病理特征是關節囊、韌帶以及肌腱等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炎癥[12]。腰背部僵硬及疼痛是AS的典型臨床特征,部分患者會出現夜間痛,同時伴有食欲缺乏、疲勞、乏力、發熱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睡眠,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會出現骨性強直,如果不及早做出明確的診斷,往往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給社會及家庭均帶來了沉重負擔[13-14]。
影像學檢查一直是目前臨床診斷AS的主要手段,診斷方法的選取一直是目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15]。傳統X線片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優點,通過對骨盆以及胸椎等部位進行多方位攝片,仔細探查椎體的病變情況,檢測出脊椎的生理曲度。由于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主要集中在關節滑膜中,并未引發脊柱生理曲度改變,因此X線片在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檢出率較低。CT根據人體對于X射線吸收、透過率的不同,將獲取到的數據轉化成被掃描部位的立體圖像或斷面,對于密度較高的骨組織獲得更為清晰的顯像。MRI從人體中通過磁共振成像獲得電磁信號,對脂肪、筋膜、肌腱、肌肉以及軟骨等組織均具有較高的分辨率[16-18]。MRI與CT最大的區別在于,MRI可以直觀、準確的觀察到骶髂關節周圍的炎癥病變情況。由于早期AS病變診斷中,患者已經發生自身免疫性反應,出現軟組織水腫以及骨質炎癥刺激等,炎癥導致附著點侵蝕,臨近的骨髓出現水腫、炎癥等癥狀,促進肉芽組織形成,但骨質變化不明顯,因此CT在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的準確性不足MRI[19]。另外,MRI診斷下,早期AS骶髂關節炎Ⅰ級、Ⅱ級,磁共振圖像改變是骶髂關節面骨髓水腫,可發現較多微小病變引發的形態學變化、病理學改變,敏感性較高,且對機體無創傷。MRI利用ADC表示患者組織中含水量的變化,且ADC受細胞內核質比分布、細胞膜的完整性、細胞的大小、組織的細胞數量、細胞外間隙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可反映出水分子彌散能力。AS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當炎癥細胞浸潤及釋放炎癥因子時,新生的炎癥血管會出現擴張,通透性增高,導致細胞外間隙的水分子增多,彌散限制的水分子減少,彌散運動加快,ADC值會明顯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中部分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后,生化指標雖然恢復正常,但DWI仍舊存在高信號,這意味著仍舊存在炎癥反應,如果此時停止治療,則后期復發率較高,MRI可發現持續存在的炎癥病灶,避免過早的停止臨床治療而導致疾病復發[20]。本研究結果顯示,MRI異常檢出率為96.67%明顯高于CT的80.00%(P<0.05),而CT在影像學表現以及病變分級檢出方面與MRI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CT與MRI均可明確病變影像學表現與病變分級,但MRI的異常檢出率顯著高于CT。MRI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存在嚴格的禁忌證、診斷費用高、耗費時間長,部分經濟能力較差的患者,無法接受MRI檢查,故在具體的臨床診斷工作中,醫生應綜合患者具體情況及自身臨床經驗,選擇最佳的診斷方法。在患者具備一定經濟能力及孕期的情況下可選擇MRI檢查,對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的快速診治及早期康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MRI應用于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異常檢出率較高,可明確病變影像學表現、病變分級,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