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
1月2日,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為“央行”)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了央行2020年工作的七大重點,其中在加強金融科技研發和應用方面,特別強調要繼續推進數字貨幣的研發。
此前,央行副行長范一飛亦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在堅持雙層投放、流通中現金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等工作,下一步將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原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范圍,不斷優化數字貨幣功能,穩妥推進數字化形態法定貨幣出臺應用。
從這些信息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的定位不是簡單的紙鈔數字化,而是要替代流通中現金,即改變基礎貨幣的形態。紙鈔數字化一般是指線上代替線下,但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需要賬戶支持,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需要綁定銀行卡才能支付。而數字貨幣卻沒有這個限制,也就是說,在使用數字貨幣進行支付的時候,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
數字貨幣采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以及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老百姓,也就是說,數字貨幣的發行方式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商業銀行直接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數字貨幣的存取流通服務,與中國人民銀行一起維護數字貨幣的正常運行。
數字貨幣還是雙離線支付。基于特殊的設計,數字貨幣可以不依賴于網絡進行點對點的交易,簡單來說,即便是收支雙方的手機都處于離線狀態,雙方仍然可以進行轉賬支付。而目前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在內的電子支付都是需要聯網的。
在電子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斷網成了困擾移動支付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地鐵、地下超市等網絡信號覆蓋盲區,用戶很可能出現無法聯網而無法進行交易的情況。即使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近些年進行過離線支付的嘗試,但目前為止,收款方仍然需要聯網掃碼才能最終完成支付動作。雙離線支付使得數字貨幣在使用上更加接近現鈔。
那么,央行為什么要發行數字貨幣?
首先,現有的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于洗錢等風險,而如果用數字貨幣代替紙鈔和硬幣,雖然也會存在上述風險,但監管機構可以用大數據進行處理,監管難度相對紙鈔和硬幣會有所下降。
其次,隨著移動支付越來越普遍,現金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而且紙鈔和硬幣的發行、印制、回籠、儲藏等各環節成本非常高,還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做防偽處理,從經濟上來說,用數字貨幣可以降低這部分成本。同時,對于公眾一些正常的匿名支付需求,現有的支付工具是無法滿足的,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信用卡、銀行卡等,它們都是跟銀行賬戶體系綁定的,而數字貨幣既能保持現金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征,又能夠滿足便攜和匿名的需求。
最后,有利于重塑貿易清結算體系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之前,人民幣跨境清結算高度依賴美國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但從歷史上看,美國借助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發動了數次金融戰爭,這既不利于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對我國而言也有一定風險。在當前數字化浪潮的大趨勢下,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技術更新緩慢、安全性難以保證,利用大數據平臺和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個新的清結算網絡,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共識。
事實上,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與金融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使用數字貨幣將會極大提高跨境結算的速度,其安全性也比傳統跨境結算高得多。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和海外資本的擴張,數字貨幣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