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思宇,胡 純,李芙蓉,梅運軍
(武漢輕工大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根據相關文獻,何方在《森林城市危機》中提出“在現代工業時代,在人民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森林將要負責什么樣的任務,現代城市的工業化向森林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要幫助城市人民和農村有著一樣的優良的生活環境”。這是在我國最早提出的森林城市的相關概念[1]。
近年來,黨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認真落實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工作,梳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改善城市環境,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體系,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傳播先進的生態理念。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也更加為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指明了方向[2]。
在當代社會,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是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與競爭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載體。
森林城市就是城市中的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同時城市痛過森林緩解熱島效應,調節城市中的氣候以此來減少居民使用空調的次數,來間接的減少碳的排放量,使人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一樣,其最終的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給城市一個清潔、健康的“肺”,讓居民生活在一個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3]。
1.3.1 當前森林城市的概述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400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11個省份開找了森林城市群建設。19個省份開展了省級城市森林城市建設(陜西,吉林……)。形成了跨區域,覆蓋城鄉的建設體系,并逐漸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的森林城市建設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自2004年以來,我國陸續開啟了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活動,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在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為推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各族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需求以及建設美麗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前廣州市正在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活動,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孫冰等人對森林城市的配置進行了研究,并對廣東省廣州市的森林城市建設的樹種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該市的樹種應該以植物的掛觀賞性和適應性作為森林建設的標準。目前,南方的沿海城市(深圳、珠海等)將地域文化特色,風土人情,人文心里與森林城市的建設結合起來,對植被的物種選擇,層次配置和結構布局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尋求良好的生態效益[4]。
1.3.2 當前森林城市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森林城市的建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進展,但是由于我國當前地域分化的布局不均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森林城市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我國城市面積有限能夠用來進行城市森林覆蓋的面積有限,不能夠完全解決所有的生態問題;據了解,我國是人口大國,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也在阻礙著森林城市的建設,所以導致城市森林的覆蓋率不高。
(2)我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僅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左右,我國森林的儲蓄面積在世界森林的總儲蓄面積中僅占了3%不到,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森林資源的匱乏導致在建設過程中的進度緩慢,限制了森林城市的發展[5]。
(3)我國在林業建設的資源上相對短缺,資金的不到位。在建設過程中,一些部門的不重視,直接影響的是林業建設的實際收益,使得相關林業人員的積極性下降,阻礙森林城市建設發展;在林業建設過程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建設思路以及相應的技術支撐力度也不夠,導致在林業建設過程中一些管理秩序混亂和惡性競爭的相關問題也存在其中。
(4)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林的基礎設施相對較差,以及技術的落后,導致很多地方的森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率并不高,相對粗放的林業經營方式導致林業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需求發展,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緩慢。
(5)進行森林城市建設的范圍有限,只能夠也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進行發展建設,這對于森林城市建設的優勢的發揮上面收到了一定的阻礙,只能在某一領域以及某一方面對城市的生態環境起到緩解作用[6]。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遙感等技術也不斷成熟并應用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在目前,人們利用遙感技術通過將獲取到的地理信息轉化成圖像資源,并對森林城市的森林覆蓋率進行實時的監測,對相應的城市綠地規劃做出有關分析研究應用,為森林城市的發展提供依據和調查方法。
此外,相關人員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在吸收外來經驗的同時根據我國實際的地理環境,生態系統,找到適合我國城市普遍開發和建設森林城市的研究方法,建立相應的研究體系,為城市的生態環境做出相應的改善,按照植物多樣性的復層種植和多層次的配置,科學的打造有層次的綠化道路,彰顯生態效益。
目前遙感技術深入的應用于城市的綠化分類、植被覆蓋率、以及植被物種的變化趨勢的相關研究,對城市的森林資源做系統的研究,掌握城市森林資源的現狀,我國各地正在積極的吸收相關經驗,深入研究,為我國的城市規劃、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以及相關的森林城市建設的生態規劃研究。
到目前為止,森林城市的建設正全面推進,基本已經形成了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城市的生態面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2]。
森林城市建設理念要切合實際,體現人與自然、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城市中的森林規劃應合理,在追求功能健全的基礎上,追求森林景觀的優美,營造良好的森林城市綠化環境。
重視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同時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也應得到相應的保護,在植被物種選擇方面,在追求城市區域植被覆蓋率的同時,堅持臨水相依,鄉土樹種的原則,主要采用鄉土樹種為主,注重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7]。
建立完善的城市森林網絡,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應達到35%以上,北方城市達到25%以上。
建立發達的城市林業經濟體系,加強森林,濕地以及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當地的森林旅游業,建立采摘園,休閑區等多種形式的建立多種形式的城市森林旅游項目,開展特色農林,生態園林,生態經濟林等,在追求城市森林綠化的同時帶來相應的經濟收益,提高農民的林業收入并逐年增加森林綠化面積[3]。
建立健康的森林保護體系,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認真貫徹落實相關的森林城市建設,并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并且要有相應的檢查考核制度,對于一些非法破壞植被,非法侵占林地,破壞森林的樹木事件,應給予嚴厲的懲罰,在森林城市建設的工作中,要有明確的管理機構,相關的城市森林資源的文檔、資料,也應該保存完整、規范。
舉辦相應的生態文化、相關社會管理人員完善森林城市的宣傳科普活動,并且建立相關的森林公園、濕地保護等的生態科普知識教育基地或場所,提高市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知曉率。
定期舉辦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立相關的義務植樹登記卡活動,以此來提高全民義務植樹的參與度。同時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活動,進一步的擴大城鄉公園、綠地、濕地等生態休閑娛樂區域[8]。(如湖北宜昌柏臨河濕地公園、貴州綏陽縣螺江九曲濕地公園、四川蒼溪梨仙湖濕地公園、河南鶴壁淇河國家濕地公園等)。
健全林業的投資環節,強化政府與企業對于林業建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的確立各個部門與相關林業發展企業與部門協調溝通,對林業發展的管理機制進行創新,給予林業的從業人員的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同時管理制度的創新與規范也使林業行業的整個行業結構更加平穩高效的發展。
因地制宜地發展相關林業,進行林業資源的深加工,提高林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率,充分的結合地域特色,在長期的林業資源的發掘中,逐漸打造地域特色,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完善相關的管理機制,加強相關管理人員的組織領導,保障各種制度的完善,嚴格執行國家林業局制定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利用現代科技的發達對城市森林資源和生態功能實施實時監測,掌握森林資源的變化動態,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效益,將城市森林資源的效益最大化[9]。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創建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城市是加快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創新實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現代化發展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機,森林城市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人均公園的綠地面積和城區規劃的綠地率,使得城市更加親近自然,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具有特色。“建設美麗中國”,讓生活更美好。
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對現代社會的生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的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更加注重建設的規范性,制定相關的建設制度以及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大我國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合理的配置資源,更好地進行資源的有效利用,讓生態與經濟更好地和諧統一發展,主導我國經濟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