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恒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以職業記者為生產主體、通過“把關”將新聞呈現給受眾的單向傳播模式,被移動互聯網的多節點網狀互動模式所取代,用戶生成內容與眾包新聞模式相伴而生。無處不在的手機等移動性終端設備具備攝影攝像功能,不斷為社交平臺上的公共論壇、人際網絡與個人賬號上注入即時、碎片化的信息流,加之其特有的社交元素(評論、轉發、點贊)賦予信息以新的傳播價值,大大挑戰了專業媒體對時間維度(時效性)和空間維度(信息渠道)的掌控力[1]。
因此,在當下的新聞實踐模式中,新聞生產與把關體現為職業記者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動態實踐,專業媒體不再掌握對新聞事件進行闡釋的主要話語權,新聞業正呈現出“液化”狀態[2]。其中,專業記者與編輯的職業身份正在模糊化;傳統的新聞生產與把關模式向公眾、社交平臺、專業媒體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式策展新聞模式轉變。
正如《真相》中所說的:“下一代新聞業必須歡迎并且為更具參與性的公民服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不再是講授,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容更加豐富的對話[3]。”策展新聞強調的正是一種專業媒體與各策展主體之間的協同對話。而新聞策展人既可以是專業記者,也可以是業余公眾,還可以是各種社交媒體策展平臺[4]。
新聞策展是一種側重于通過與社會大眾的協同式對話來進行內容生產、實現知識與觀點共享的傳播手段。
而新聞策展強調協同對話、公眾參與的特點,正是專業媒體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下媒介生態變革而做出的調整。隨著互聯網技術從以信息發布為主的Web1.0 時代過渡到信息自主生產的Web2.0 時代,直到以社交網絡為主要載體的信息交互時代,用戶在新聞生產流程中所體現出的參與性日益顯著,專業媒體闡釋新聞內容的話語權日漸式微,傳統媒體“渠道為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由于網絡空間容量具有無限性,傳統媒體在版面上的物理局限被打破,受眾在新媒體時代能更主動地參與到內容選擇、內容制作與內容發布的流程中,逐漸取代了專業記者和編輯的“把關人”角色,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望關人”[5]。于是,“新聞望關”正在取代新聞把關成為新聞媒體的新角色[6]。
面對自身時效性和信息渠道優勢的衰落,加之新媒體時代“望關人”所傳播信息的碎片化、缺乏核實、時空順序混亂等固有劣勢為專業媒體的介入提供了協同行動的空間,策展新聞模式成為專業媒體修補新聞內容缺陷的重要方式,體現了媒體與大眾的協同合作與對話。在對話過程中,網民提供關于新聞事件的最新信息與評論,媒體則側重于對內容的核實、情景解讀與意義挖掘。
從“把關人”到新聞策展者的演變過程,同樣也是專業媒體不斷適應媒介生態變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媒體通過新聞策展修補新聞傳播范式,如博物館員為值得注意的細節提供語境說明,新聞策展中記者運用新聞專業素養篩選、整合有價值的信息,并為信息提供語境和解讀[1]。
以微博、微信、QQ 為主要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基于用戶的人際關系網絡進行內容的過濾和分發,與用戶形成協同共生關系。每個用戶都是開放性網狀關系中的一個節點,并主動進行內容的生產、分發與消費,用戶們共同組成了社交策展的主體,互相影響彼此接收到的信息。
在社交策展中,信息把關的權力部分下沉,除了社交平臺的過濾把關,主要由社交用戶自主把控;大眾傳播時代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往往不被重視,而如今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等行為卻成為影響他們之間信息流的關鍵要素[7]。
由于社交策展所基于的人際關系主要搭載在各種情感聯系上,所以依托用戶關系過濾和分發的信息可以較好覆蓋用戶的興趣和偏好。當用戶接收到來自其關系網中其他用戶分發的內容時,用戶會基于自己的興趣圖譜與知識結構,對此內容進行策展,或是選擇視而不見,或是對其進行點贊、評論、轉發等網絡行為,進而影響到其他用戶關系網絡中的社交策展。
所謂策略策展,即出于商業目的對內容進行生產、篩選、過濾、詮釋和框架化的策展模式。以微博為例,網絡水軍、段子手等以盈利為目的的主體就是策略策展的典型代表。以樓市文化傳播公司為例,其簽約的段子手包括“假裝在紐約”“回憶專用小馬甲”等,涵蓋微博粉絲數約1.16 億,其手下的資源,基本上決定了中國幾千萬年輕人的趣味與輿論導向[8]。
雖然影響力看似龐大,但是由于其鮮明的商業本質屬性,策略策展無法在社會話語場域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時事類網絡事件面前基本沒有話語權[9]。
在新媒體時代,算法已經滲入到媒介環境的中樞部分,也因此引發了傳統新聞生產與分發模式的變革。算法策展在本質上即算法智能分發,算法技術根據用戶網絡行為所體現出的偏好來為其繪制興趣圖譜與標簽,并以此為基礎實現高度個性化的內容分發,降低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門檻,一對一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可謂千人千面。
然而,算法的智能式分發機制是閉環的。同質化內容的大量推薦,使用戶對該內容主動表達偏好的行為越積越多,進而又導致推薦系統的持續推薦,形成了“監測—匹配—推薦—再監測—再匹配—再推薦”的封閉循環[7]。大量同質化的內容限制了用戶視野,導致信息窄化,讓用戶置身“信息繭房”。
在新媒體時代,公共信息生產和過濾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專業媒體,用戶基于個人興趣與個人關系網絡,借助平臺算法機制,可以成為自己的“策展者”;微博上的營銷大號可以根據商業媒體的運作邏輯成為大量用戶趣味和輿論信息的“策展者”。
而面對以公共參與為重要特征的新傳播形態,專業媒體也應審時度勢,找準自己在新媒介生態中的戰略位置,積極實現從“把關人”到新聞“策展者”的身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