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勁
基于大數據技術產生以及廣泛運用,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同時也導致個人數據缺乏隱私保護,即便是個人數據有關權利被侵犯或是數據遭到泄露,用戶本人也無法及時且全面了解情況,也難以實現有效控制,這針對個人隱私保護而言是較大的挑戰。而在大數據時代之下,信息數據的傳播難以遵守“告知和同意”這一相對公平的原則。而我國雖然也建立了有關法律規定,但依舊存在一定的漏洞,而大數據技術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所謂大數據指的是不能于一定時間范圍之中通過常規軟件或是設備予以存儲、管理應積極分析的數據集合,通過新處理模式方可具備更為正確的決策力以及洞察發現力以分析海量且增長率較高的信息資產。大數據的價值并非在于掌控了海量的數據信息,而是針對該類型信息予以專業性的處理,進而挖掘新的更加具有價值的信息。從技術而言,大數據同云計算之間關系密切,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大數據本身便無法僅僅通過一臺計算予以處理,需要運用風不是價格,其特點在于能夠針對海量數據予以分布式數據發掘,但其需要依賴于云計算所具有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以及虛擬化技術。
個人隱私代指自身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期間不愿主動向他人或是一定范圍之外的人公開的消息、數據,且該信息數據同他人與社會整體經濟利益之間沒有直接關系。而判別某一信息是否為個人隱私的關鍵便在于公民個人是否希望他人了解以及該信息數據是否會影響他人與社會經濟利益。而隱私權則指的是自然人享受針對其個人、同他人與社會經濟利益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個人信息數據、私人活動以及私有領域予以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利。
隨著人們對網絡的應用愈發廣泛,人們在網絡之中所留下的信息也逐漸增多,但數據之中不乏個人信息。他人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了解用戶當前的個人信息、住址以及電話號碼等個人隱私,進而對個人生活形成窺探或是監測。美國洛杉磯警察局聯合加利福尼亞大學通過大數據處理預估犯罪的產生;谷歌流感趨勢通過關鍵詞搜索預估禽流感的分布;商戶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普遍喜好的內容,并結合消費者實際需要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特殊化服務等,上述現象的存在確實有助于保證人們的安全,同時也提高人們的購物體驗,有助于人們的生活。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些便捷性、人性化的幫助也意味著人們的隱私暴露于網絡之中。
基于電子商務的產生以及廣泛運用,為人們提供了消費便利,但也針對人們的購買信息產生了監視,如淘寶、京東以及亞馬遜網站等購物網站記錄了用戶的購物習慣;百度、谷歌等搜索軟件則記錄了用戶的網頁瀏覽習慣;微博、微信記錄了用戶日常社交關系網。可見,用戶在使用上述軟件的同時,也代表自身信息數據被收集,例如用戶在何處進行了消費、何處租賃了汽車以及何處登錄了網絡等,上述數據會被自動收集,而所收集的數據并不會被刪除,而是再次運用。如某人在淘寶中搜索一臺電腦,則不僅淘寶,包括網頁、其他購物平臺如京東等也會推送有關內容。由此可見,人們在是使用軟件過程中,自身信息數據也在無形中被泄露。
個人隱私泄露之后,非常容易影響個人生活安全,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關鍵因素之一。常見的現象諸如電信詐騙、騷擾電話以及身份冒充等。而隱私信息泄露最為經典的案例便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嚴重危害了人們的隱私權,網絡用戶往往僅需要數個小時,便能夠將目標姓名、年齡、個人簡歷、家庭關系、個人住址、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以及工作單位等各類信息,嚴重影響用戶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甚至在人肉搜索過程中,不乏有警方人員參與其中,這也容易引發人們對政府部門的質疑,對維護社會穩定而言將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目前網絡用戶數據流失的現象,應建立相應法律制度作為保護,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針對數據收集工作的限制。處于針對網絡用戶的尊重,各類網絡應用軟件在采集信息數據期間,必須保證數據采集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同時結合現實狀況盡可能征求網絡用戶主體的許可,而該原則也必須貫徹于數據收集、運用以及分析所有環節以及流程之中,而該原則屬于對告知與同意原則的一種擴展。在我國法律在進一步完善工作之中,還需要針對素有用戶個人隱私數據制定相應的“許可”標準,以滿足不同顯示情況的實際需要。
其次,安全保障。數據管理人員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案以確保用戶自身數據的安全性,以免產生丟失、編輯、受損、瀏覽申請被拒絕或是非法披露等各類問題。大數據時代環境之下,數據儲存網絡性質明顯,且之中蘊含有更為具有價值的信息,但隨著價值的提高,其所面對的風險也相應增加。若用戶個人信息被泄露在外,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均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故而我國法律應結合現實案例,建立并不斷健全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制度。
最后,運用限制。用戶個人隱私數據在被運用期間,需要獲得用戶個人的許可,并滿足各個有關法律對規定的要求,不得開展非法運用。大數據運用愈漸廣泛,也開始朝向產業化以及市場化方向發展,受到利益的引導而產生的個人信息非法運用現象也持續持增加,進而容易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強化針對個人隱私權力的維護,是目前互聯網時代發展下個人隱私保護的必然需要也是關鍵方案。然而,用戶無法針對自身數據予以全面的加密。若不希望自身隱私列入大數據之中,進而成為被分析的目標之一,建議用戶個人可以嘗試采用如下方式運用網絡,以保障自身的信息的安全性。
第一,合理運用搜索引擎。若用戶在百度搜索引擎之中鍵入電腦,則在之后的網頁瀏覽功過程,近乎全部網頁廣告推薦內容均為“電腦”有關信息數據,包括配件、不同電腦產品等。針對該現象,用戶可以嘗試改變搜索策略。如用戶確實需要搜索有關信息數據,則不建議運用私人計算機,或是不適用自身賬號登錄各類搜索引擎,以免自身信息數據被采集。
第二,網絡軟件或是網頁采集用戶數據的主要渠道是Cookies,而該功能也是計算機自帶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鑒別網絡用戶個人身份。所以,用戶在登錄計算機之后,可以在瀏覽器隱私設定之中尋找禁用Cookies 選項,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
第三,用戶安設防治隱私泄露的軟件,具體包括Privacy Mark 以及Tracker Scan 等網絡安全工具,以令Cookies 失去效果。
用戶本身需要具備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禁止瀏覽一些危險網站,如博彩、色情等網站,以免個人信息泄露。而針對部分索要個人隱私數據的軟件、App 以及游戲,用戶也需持保持警惕,不宜透露過多的個人信息,以免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另外,政府也許加強針對各個網絡企業的宣傳,定期組織企業領導人員舉辦會議,并向其普及以及宣傳個人信息泄露對個人、企業以及社會所造成的危害,以加強各個互聯網企業的道德自律。盡管道德自律屬于軟性的約束,但效果十分顯著,也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確實對個人隱私造成了嚴重的侵害。故而,政府需要不斷出臺相應法律政策,以健全當前法律法規,而用戶本身也需要通過合理方式保護自身隱私信息數據的安全,企業也需要樹立相應的道德意識,通過多個主體的共同努力,保證用戶個人隱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