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勤,蔡明俊,何焱平
(貴州省赤水市林業生產服務中心,貴州 赤水 564700)
赤水市是“中國竹子之鄉”,全國十大竹鄉之一,森林覆蓋率達82.51%,全市竹林面積達132.8萬畝,其中楠竹林面積52.8萬畝,雜竹林面積80萬畝。2020年,赤水市林業生產服務中心立足現有竹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采取科技成果轉化,引用麻竹林下竹蓀仿野生栽培技術,在復興鎮涼江村成功種植毛竹林下仿野生竹蓀120畝。通過示范項目成功經驗,以點帶面,帶動本地竹農發展林下竹蓀產業,提升竹林綜合利用效益,助力鄉村振興。現將赤水毛竹林下棘托竹蓀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項目建設地點位于赤水市復興鎮涼江村,交通便利,距 546 國道3 km,距赤水城區15 km,距仁赤高速公路 10 km。地貌以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 18.1 ℃,年均降雨量 1292.3 mm,年日照時數 1297.7 h,年均相對濕度 82%,無霜期 340~350 d,年降水量在800~1700 mm,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約占全年的80%以上,該村森林覆蓋率80%,楠竹(毛竹)林面積 0.66 萬畝,雜竹1.25萬畝。項目點海拔680 m,坡度25°,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以紫色砂頁巖、紅色砂巖、紫色土和黃壤 為主,鹽基飽和度小,呈酸性微到酸性,肥力強,林內腐殖質含量高,土層厚度為 80 cm,土壤疏松、透水性好,土壤無侵蝕。項目林地類型為毛竹林,郁閉度 0.8。各自然條件適宜棘托竹蓀生長,項目選擇種植棘托竹蓀。
棘托竹蓀對夏季高溫具有適應性較強的能力,喜熱、怕冷、好氣,種子實體在30~35 ℃溫度范圍內生長最快,它對濕度的要求比其它竹蓀低,菌絲體生長時的最適空氣濕度為70%~75%,菌蛋開傘時為85%~95%,對光的需求也不嚴格,在菌琵生長、菌蛋分化和開傘時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蛋的孕育和開傘不需像竹蓀那樣必須覆土,棘托竹蓀可以在基質上完成其生活。
棘托竹蓀子實體較小,其形態近似長裙竹蓀。菌蓋近鐘形,高2.5~3.5 cm,寬2.5~3 cm,薄而脆,具網格,有一層褐青色粘液即孢體。菌裙白色,長,網格呈多角形。菌柄較長,海綿質,白色,長9~15 cm,粗2~3 cm。菌托白色或淺灰色,后期漸呈褐色或稍深,具柔軟的刺狀突起,初白色后失水或光照而色變深,其下面有無數須根狀菌索,傷處不變色。初期托包裹時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2~3 cm。擔子圓筒形或棒狀,(6~8)μm×(2.5~3.5)μm,具4~6個小梗。孢子無色透明,呈橢圓形,(3.5~4)μm×(2~2.3)μm。
棘托竹蓀生長期6~9月,以7~8月為生長高峰。生于竹及其混交林中,以半腐朽的竹木等廢料為基物。
竹蓀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 g鮮竹蓀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還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
棘托竹蓀菌蓋的氨基酸總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別為31.34%和12.95%,均是竹蓀菌體的2倍,但其蛋白質的化學評分(CS)結果低于菌體,而氨基酸評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生物價(BV)、營養指數(NI)分別為65.71、76.58、71.77、29.05,均高于菌體部分。
種植竹蓀宜選擇交通方便、背風保濕、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坡度小于25°、林分郁閉度0.7~0.8、無白蟻危害、具有種植空間的可經營的竹林地,且近3年內未栽培竹蓀的地塊,毛竹林立竹密度宜為160~180株/畝。
棘托竹蓀播種時間以3月初至4月下旬為宜(從南到北先后進行),日均溫度16 ℃以上為播種最佳時期。6月中下旬開始產菇,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結束。
林下竹蓀栽培1畝用量(干料)為:雜竹屑3000kg、木屑1000kg、尿素25kg、過磷酸鈣50kg、碳酸氫鈣50kg、石膏25kg、整洼時施生石灰75 kg。
堆制原料時最底層鋪上雜竹屑30 cm,木屑10 cm,然后撒上一層尿素(15 kg左右),碳酸鈣(5 kg左右),石膏(10 kg左右),并澆少量水,接著再鋪一層竹屑,一層木屑,厚度45 cm,上面再撒上一層尿素、碳酸鈣、石膏并澆少量水,以此類推,堆3~4層,堆高1.5~1.8 m,原料堆好后按每100 kg干料澆60 kg水,在料堆上澆足水分。以后每10 d翻堆1次,共翻3次堆,翻堆時要求做到上下,內外的培養料互相調換位置,使培養料上下、里外發酵均勻一致。
基質含水量控制在50%~60%、溫度控制在23~28 ℃ 為宜。
整畦:挖畦前先對林地進行清理,砍除雜灌和老小竹,保留林內有價值珍貴樹種,保留林地郁閉度為60%~80%。整畦挖地深25 cm,寬40 cm,長度視投料多少和場地而定;挖溝時盡量少挖斷竹鞭,碰到的保留,以減少對竹林的影響,碰到砍伐留下的竹蔸也可以保留,以減少挖畦用工。溝間距要根據竹子間距,靈活確定,開挖新土堆放兩邊,一般每畝溝畦的實際面積為150~200 m2。畦底層施上生石灰。
播種:先在洼床上堆放一層8~10 cm厚的栽培料;然后以梅花型間隔6~7 cm塊狀點播一層竹蓀菌種;再放一層6~8 cm厚的栽培料,又播一層菌種,再蓋一層5 cm的栽培料(即三層料2層菌)。播完后用小鏟把料與菌種輕輕壓實以利菌種萌發,最后表面覆蓋一層3~5 cm厚的表土,土壤含水量20%,再蓋一層薄膜以保濕保溫。播種時間一般在5~6月為宜。
播種后正常溫度下每天揭膜通風30 min,培育30 d左右,菌絲爬上培養料,可把畦床上薄膜揭開去掉。出菇期培養料含水量以80%為宜,溫度以23~32 ℃為宜;接種后70 d左右形成了實體,菌蛋大量出現后,增加噴水量,提高土面濕度,除雨天外,早晚各噴水1次,濕度控制在85%~90%為宜。在溫度最高7~8月時,連續雷陣雨天氣容易導致菌蛋死亡,要注意遮蓋避雨,注意排水。
一潮竹蓀采收結束后,應停水5~7 d,然后在畦面澆一次重水,第二潮竹蓀的菌蕾長出后,管理方法按一潮管理。
竹蓀栽培前,每畝用75 kg生石灰進行消毒,有效預防病蟲害。
當菌蕾(竹蓀蛋)破口至蓀裙開始往下生長時,應該及時采收。采收時應保持清潔,外觀形態完整,上午8~9時、10~11時各采收一次,高溫季節采收時間可適當提前一些。采收后應及時剝離菌蓋,將竹蓀菌裙翻上后放置在竹篩上,使菌柄與菌裙位置分離,然后按菇大小分層整齊擺放烘烤,菌蓋另外烘烤。采后及時送入40~60 ℃ 的烘房烘6~8 h脫水烘干至色白而且香濃。
竹蓀采后至菌裙完全展開后應立即烘干。烘干時,烘房溫度宜先升高至70~85 ℃,放入鮮竹蓀后快速脫水半個小時左右扎捆,等待全部鮮竹蓀快速脫水后,再一起在40~50 ℃的溫度下烘2~3 h,至干品含水量控制在12%~13%,竹蓀干品為色白略帶黃,而且氣味香濃。
烘干后的竹蓀,應及時放在避光的袋子里(以錫箔袋為佳),然后放置在干燥、低溫的地方,以冷庫保存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