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梅
(遼寧囯有北票市塔山林場,遼寧 北票 122100)
油松,屬于常綠喬木樹種,山杏,屬于落葉小喬木,2種樹種均為遼西地區造林中常選的樹種,抗旱抗逆能力均比較強,均為深根性樹種,耐瘠薄的土壤條件、耗水少,有很強的抗風沙能力,栽植后水源保護效果比較明顯[1]。遼西地區在人工造林中,為了提高林分的穩定性,經常選擇油松與山杏2種抗旱能力強的樹種進行混交,有助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將林分的效益充分地發揮出來[1]?,F對油松與山杏樹種的混合造林技術要點進行簡單的總結探討。
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確保造林后林木的健康生長,一個有效的措施即為科學整地[1]。遼西地區氣候干旱,石質山比較多,很多區域的坡度大,整地的方式以魚鱗坑為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降水資源[2]。整地時,隨著坡的自然形狀,沿著等高線、“品”字形水平定點放線。按照預定的株行距挖坑,形狀為近半月形,坑的底部要比原來的坡面更低一些,水平或者傾斜向內凹入,穴的表面為里低外高[3]。將穴內的雜物清除干凈,如石塊、雜草等,然后逐漸回填熟土,為了實現蓄水保墑的效果,最后進行筑埂壘堰。整地的規格控制在80cm×60cm×40cm。不同的樹種,種植穴的距離有所差異,對于油松,穴之間的株行距在2 m×3 m左右,對于山杏來說,栽植的株行距以2 m×2 m左右為宜[1]。
每年的雨季前全部完成整地工作。下坡上的土層深厚,可以選擇較大規格的苗木進行造林;中上坡的土壤比較瘠薄,可以選擇規格相對較小的苗木進行造林,此類位置上整地的規格可適當減小,控制在50 cm×40 cm×30 cm左右[1]。整地時,切記原有的植被盡量予以保留,便于為剛栽植的幼苗提供一定的遮陰條件。對于有較厚灌木的陰坡地上,可采取割灌整地的方式,間距控制在3m左右,帶寬約2m左右[1]。
開工前先組織技術人員對造林地開展實地踏查,并結合當地的天氣以及其他干擾因素,對混交林施工中的各項工藝、進度等進行充分的考慮、合理安排布置[1]。在施工中對人員進行合理安排,確保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在施工人員的選擇上,優選造林經驗豐富的人員,并在造林前開展技術培訓,對造林的目標、技術流程等進行明確。造林工程的技術管理人員要求在施工現場進行監督指導,盡量確保所有環節一次性保質保量完成,避免因返工而導致工期的延誤等。結合實際就造林工程實施過程制定出詳細的進度計劃,對造林中的起苗、栽植等工序進行合理的安排,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1]。
遼西地區的氣候干旱,油松與山杏的混交造林過程中,油松苗可選擇高超過40 cm、地徑超過5 mm的2~3年生營養缽I級苗木,山杏可選擇高超過40 cm的1~2年生實生裸根苗。油松、山杏的苗木均要求樹體長勢均勻、健壯,沒有發生病蟲害、樹體未見明顯機械損傷[2]。
苗木在起苗前,需要澆透水1次,以提高苗木對干旱等氣候條件的抗性水平。起苗的時間以清晨或者傍晚為最佳。起苗時要求選擇鋒利的工具,沿著苗畦的一側逐漸按照順序逐漸出圃,不要損壞幼苗的營養杯容器,要保持杯體的完整,確保不會對苗木的根系產生損傷作用[2]。起苗的過程中動作盡量輕緩,將幼苗的根系置于濕潤的塑料袋中進行保濕處理,置于陰涼的位置,切記不可堆積在一起,以免溫度升高導致燒苗[1]。
苗起好后,先將容器底部長出的根系全部剪掉,并將長勢弱、損壞的幼苗淘汰掉,選擇長勢均勻的壯苗。搬動時切記不要使營養土松散開,以免對根系產生破壞作用。苗木一般隨時起苗、隨時運輸,如果必須要運輸到遠距離的外地進行造林,運輸的車輛上盡量覆蓋1層篷布,避免風吹日曬,以免苗木堆悶積壓過緊而漚爛。此外,運輸時盡量不要顛簸,保持平緩行駛[4]。
苗木運輸到造林地后,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栽植,則要將苗木轉移到沒有陽光照射的陰涼處進行直立放置,可采取噴水保濕措施,也可以挖坑進行假植。假植過程中要求加強管理,合理澆水,水量不易過大,控制土壤的濕潤狀態即可[1]。
油松與山杏的混交,栽植的深度要求比原來苗木上的土痕深2~3 cm。造林時苗木與栽植穴的壁緊貼,保持直立狀態,陰坡上緊貼在下壁上,陽坡上緊貼在上壁上進行栽植。栽植時要將苗木外的容器清理掉,保持內部土不松散,整個放入到造林坑中,逐漸回填土,按照先表土、后心土的順序,活土層厚度至少在30 cm左右,填土結束后壓實周圍的土壤,確保苗木與土壤密接[4]。栽植過程中將苗木扶正,確保直立種植。
栽植結束后覆蓋的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對于土石山區,覆蓋的材料主要選擇草皮、石塊(5~15 cm直徑)等。一是石塊覆蓋。以苗木為中心用石塊將穴面上覆蓋住,一方面可以滲透雨水,另一方面對土壤水分的蒸發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石塊在覆蓋時,緊鄰苗木的石塊要往外側的石塊方向傾斜,便于雨水集中到苗木根系位置。二是草皮覆蓋。如果造林地上沒有石塊,可在造林結束后將地表的草皮翻過來在苗木周圍覆蓋1層,以起到蓄水保墑的效果,此外還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
遼西地區在油松與山杏混合造林時,一般都是選擇附近的草皮、石塊等進行覆蓋,起到降低水分蒸發的效果,并結合土壤的墑情需求進行澆水,必要時可施入保水劑等。保水劑屬于高吸水性樹脂,吸水及保水的能力很強,可以對水分進行反復的吸收、釋放,造林地區域的不同,選擇的保水劑類型也有所差異,如對于土石山區,保水劑的類型可選擇顆粒狀;保水劑使用時將其與種植穴中2/3左右的土壤進行均勻的混合,然后回填土、澆透水,待水充分滲透到土壤中后再覆蓋1層地膜或者干燥的土。遼西地區的造林時間以透雨后為宜。油松與山杏混合林內控制苗木數量在8∶2左右,按照不規則的片狀方式進行混交[4,5]。
造林完成后將現場及時清理干凈,對造林中留下的營養缽、塑料袋、生活垃圾等進行清理,并對造林過程中搭建的臨時生產生活設施等進行拆除處理,將造林地的原貌恢復出來[1]。
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油松與山杏造林結束后要加強幼林的撫育管理,促進幼苗的生長,盡早實現樹冠的郁閉。常規的撫育管理包括巡邏管護、除草、松土、病蟲害防治等方面[5,6]。
油松與山杏混交林造林結束后,要安排專門的護林員加強巡邏管護,避免人畜對林分造成的損害。大風后及時將倒伏的幼苗扶正,并充分踩實;大雨后及時觀察苗木是否被沖倒、壓住,及時將倒伏的苗扶正,并修筑被雨水沖毀的樹盤。如果造林地的地勢低洼,雨后易出現積水,要及時挖排水渠排走,避免苗木因漬害而導致死亡或者生長不良等情況[3]。
造林結束后的前3年,每年的6、8月份時分別開展1次松土除草、肥水管理、修剪枝條等撫育措施。此外還要及時查看苗木生長情況,如果成活率不達標,要及時選擇相近規格的苗木開展補植工作,以確保造林的效果。
油松與山杏的混交林中,病蟲害的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安排林地的護林員開展林間病蟲鼠等為害情況的監測,及時上報,針對性開展防治措施,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對病蟲害的擴散蔓延進行控制。防治中要從環境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等無公害的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