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貞
(三明市林業局,福建 三明 365000)
林下經濟是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復合經營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1,2]。三明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做優“四篇文章”、推動“四個著力”、深化“五比五曬”,促進了林下經濟健康發展,三明市2019年林下經濟面積達382萬畝,實現產值125億元。
積極營造“一縣一品”發展格局,以林藥、林菌為重點,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林下重點發展金線蓮、草珊瑚、多花黃精、鐵皮石斛、黃花遠志、七葉一枝花、靈芝等常用道地中草藥[3,8]。2020年省級財政林業專項資金1515萬元扶持林業經營主體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鼓勵林農以及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公司+農戶+基地”等經營主體加大投入,明顯增強了經營主體投入發展林下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引導和扶持農民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通過依法流轉林權、利用生態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建設林下特色示范基地。清流縣、寧化縣、將樂縣等地積極推進林下經濟示范鄉(鎮)建設,著力打造清楓谷森林人家等一批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沙縣依托沙縣小吃集團積極發展沙縣小吃配料林下示范種植,重點推廣沙縣小吃配料細葉青蔞藤、鐵皮石斛、黃精、細葉香桂、五指毛桃等。
加強種苗繁育、栽培管理和產品加工,探索以林下種植、花卉苗木等產品為抵押物的新型林業金融產品,通過科技下鄉、技術培訓、網絡服務等多種渠道,在林下種植技術、基地建設、項目運作等方面開展科技服務,拓寬林下經濟發展的空間。泰寧縣與福建農林大學、中醫藥大學、三明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全方位合作,加強鐵皮石斛資源調查、種質鑒定、種苗繁育和高效栽培技術核心示范。永安市、泰寧縣現已形成《地理標志產品“永安金線蓮”—福建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泰寧鐵皮石斛”—福建省地方標準》。
根據福建省林業局《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八條措施的通知》精神,按照福建省級財政林下經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要求,三明各縣(市、區)制定專項資金管理實施辦法,加強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三明市林業局及時下達省級財政林下經濟項目專項資金績效目標,督促項目質量關、實施安全關和環境保護關,并實行每月跟蹤調度,推進項目實施與管理,加快資金撥付進度。
森林康養已成林下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凸顯三明市“中國綠都·最氧三明”“林深水美人長壽”“中國綠都”的城市定位。一是政策引導。出臺了《三明市發展全域森林康養產業的意見》和《三明市森林康養基地評定辦法(試行)》,逐步發展全域森林康養產業;二是基地示范。建設泰寧 “耕讀李家”、大田桃源最氧睡眠、三元格氏栲等十佳森林康養基地,推動組建全市森林康養基地“十養”聯盟合作平臺。三是龍頭帶動。確立了泰寧丹崖、三元格氏栲森林旅游、福建天斗生態等一批三明市森林康養產業重點企業,帶動做大做強森林康養。
林農整體參與規模經營的積極性不高,種植和生產規模較小,示范基地集中連片較少且分布較為分散。部分林下經濟單位面積投資成本較高,特別是在新型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下發展林下養殖存在著一定風險,導致林農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存在顧慮[3]。
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大型企業參與度不高,特別是深加工企業缺乏規模化,林下經濟產品加工能力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且區域品牌較少,知名度較高的僅永安閩筍干、永安金線蓮、泰寧鐵皮石斛。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林下經濟經營管理相對粗放,在種植、種苗和加工等方面生產標準有待完善,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推廣力度不夠,高新技術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不明顯。
全面做好林下經濟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林下經濟發展氛圍,提高各部門和林農發展林下經濟思想認識。通過宣傳林下經濟發展典型示范案例[4],轉變重資金爭取、輕項目管理的觀念,推動各部門發展林下經濟的工作合力,鼓勵林業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投入,引導林農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優勢多模式地發展林下經濟,調動林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制定以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做好林下經濟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推動重點區域、重點產品發展。對本區域的自然條件、林地資源、生態優勢特色等進行調查研究,各縣(市、區)應當突出興林富民、合理布局,提出符合當地林下經濟特色和優勢的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林下經濟的方向、重點和規模。下一步重點制定林下種植中草藥規劃,進一步推擴林下種植中草藥項目建設,推動中草藥產業發展。
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參與林下經濟,鼓勵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強的林下經濟經營主體參與林下經濟項目建設,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林業龍頭企業作為扶持對象,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由龍頭企業根據本地資源優勢,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5],加強區域特色品牌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充分發揮發揮典型引路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規模化、產業化發展[6]。
積極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堅持開展多種經營項目和模式,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強化基地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7],充分發揮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引導周邊林農參與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實現生態富民。以森林養生基地建設為切入口,建立健全森林康養基地評定辦法和建設標準,加快完善森林康養智能化服務體系,打造國家級森林康養示范基地,促進全域性森林康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