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趙曉玲,趙毓卓,盧 玥
(宜昌市夷陵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湖北 宜昌 443100)
中藥材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醫藥工業和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夷陵區委、政府十分重視中藥材產業建設,于2019年10月召開專題會議,把中藥材當作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導產業抓好做實,以建立規模中藥材產業基地為發展方向,幫助農戶通過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新發展草本、木本藥材,規劃在5年內形成家庭經濟支柱產業,實現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戰略目標。
據1986年宜昌縣(夷陵區)中藥材資源普查數據表明,全區境內分布的中藥材有7大類,256科,1104種。其中:真菌類11科,19種;地衣類3科,4種;苔蘚類5科,5種;蕨類22科,53種;種子植物類:裸子植物6科,7種;被子植物141科,916種;動物類68科,97種;礦物類3種。在全國規定普查的363個藥材品種中[2,3,7],夷陵區有229種,占63.1%,其中菌類3種,植物類213種,動物類12種,礦物藥1種。據普查,全區中藥材蘊藏總量為500萬kg以上。
夷陵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200 hm2,其中:木本藥材面積2140 hm2,草本及菌類藥材面積1060 hm2。
2.2.1 木本藥材
木本藥材主要有杜仲、厚樸、黃柏、銀杏、山茱萸、山梔子等,有成規模連片種植面積,也有部分是農戶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種植面積達2140 hm2。
2.2.2 宜昌天麻
宜昌天麻自20世紀50年代引種成功,經過長期的發展,聞名全國。2010年,“宜昌天麻”獲國家工商總局商標注冊;2013年,下堡坪鄉榮獲“中國天麻之鄉”“宜昌天麻”“中國知名特產”等稱號。目前,宜昌天麻種植面積達335 hm2。
2.2.3 訂單種植
平村眾贏(湖北)藥業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多年來按照“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操作機械化、管理規范化、經營集約化”的思路,以GACP為標準,建立了涵蓋厚樸、茯苓等13個品種的生藥可追溯體系。目前該公司在宜昌各縣市區流轉土地1330余hm2,建成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征地1.4hm2建設種子種苗加工配送中心,新建加工車間1740 m2、烘房及冷庫410 m2、曬場2660 m2、辦公樓600 m2,添置了洗藥機、選藥機、切片機、拖拉機、檢測儀等設備。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藥用植物種植和采集的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CP標準,進一步完善涵蓋13個品種的生藥可追溯體系,2015年再度通過了日本株式會社津村的年度檢查,走在中國產地單位前列。該公司帶動種植農戶1萬余戶,成員從公司獲取的勞務收入達到160多萬元。
公司在成立前依托眾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夷陵區發展訂單種植,基地分布夷陵區各個鄉鎮,種植品種有蒼術、大和當歸、三島柴胡、澤瀉、厚樸、杜仲、辛夷、茯苓、豬苓等30個品種,公司按照“簽訂定單-提供種苗-成員種植管理-藥材回收-集中加工-產品銷售”的經營模式,為合作社社員統一提供種苗,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回收服務。目前,該公司在夷陵區的種植藥材面積達到220 hm2。平村眾贏作為平安津村在全國投資的第一家產地公司,肩負著保證日本津村所需中藥材原料的重任,今后的訂單數量將會迅速增長,預計到2022年訂單種植面積將達到667 hm2,到2024年種植面積將達到2000 hm2以上。
2.2.4 分散種植
夷陵區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有栽植中藥材的習慣,育苗、栽種、管理、采收、加工、經銷都有一定經驗,銀杏、天麻、黃蓮、棗皮等中藥材一度還是全區外貿出口的拳頭產品。特別是在土地資源上,近20年來,充分利用25 ℃以上的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常見種植的藥材有棗皮、杜仲、厚樸、黃柏、銀杏、五倍子、黃姜、黃蓮、天麻、白芨、重樓、黃精、百部、麥冬、前胡、虎杖、菖蒲等品種。部分品種為市場上炒作的品種,市場價格起伏波動大,可能帶來很高的收益,也可能導致巨額的虧損,風險大,此類種植面積約505 hm2。
夷陵區之前通過大力發展柑桔、茶葉帶動了成千上萬戶農戶發家致富,涌現了一批效益可觀的規模企業,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發展柑桔、茶葉種植。中藥材品種眾多,各個產業空心村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發展的品種,并通過藥材種植提升經濟效益。2017~2019年連續3年出臺了《夷陵區精準扶貧產業扶持政策》,將中藥材產業納入貧困戶產業獎補政策,其中貧困戶新發展木本及草本中藥材并按標準種植的,一次性補助0.9萬元/hm2。從2017年產業扶貧驗收情況來看,全區有314個扶貧戶種植藥材面積26.3 hm2,政府補助資金23.67萬元。2018年推進精準扶貧,加大中藥材扶持力度,新增115萬元財政資金,鼓勵鄉鎮發展規模為3.5 hm2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項目12個共97.4 hm2;2019年在18個村種植136.7 hm2,目前14個項目已經完成,正處于驗收階段。
中藥材種植混亂,農技水平低下,主要表現為:一是種植過程濫施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情況時有發生,采收期不統一、加工方法不規范、加工環境不衛生等情況大面積存在;二是部分地區存在盲目引種,跟風種植市場炒作品種,導致部分藥材基源混亂、品質降低、種植戶虧本等情況;三是中藥材種植技術水平低下,機械化、科學化管理、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等方面遠低于大宗農作物品種[4];四是木本藥材種植面積大,但大部分未進行科學管理,未能產生收益。
夷陵區產業龍頭企業主要有湖北恒安芙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航天杜勒制藥有限公司、平村眾贏(湖北)藥業有限公司、宜昌百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等,后兩家是夷陵區本土企業,對本地基地建設要求高。但兩家企業都出于發展初期,中藥材深加工還處于起步階段。
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相互交流過少,普遍單兵作戰。全區至今還沒有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中藥材協會,引領全區的中藥材產業發展。中藥產業的種植、加工、生產、流通、產品研發等環節未有效的協同作業,這也導致個別企業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差。
雖然湖北省,宜昌市從事中藥材行業的大專院校和農科所較多,但全區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較少,企業、合作社中引進的中藥材專業性人才微乎其微,政府管理部門專業從事中藥材種植的人才也急需引進。
夷陵區適宜種植藥材的區域廣闊,特別是西部山區,而這些地方多數是產業空心村、偏僻村,而且耕地閑置問題突出,在這些地方發展中藥材種植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增收門路。但村里年輕有文化、有勞動能力的青年人基本都在外務工,留守村里的老年人勞動能力較差、文化水平不足、接受新知識緩慢。
首先,根據全區實際情況,發展品種應以杜仲、黃柏、厚樸、銀杏、棗皮等木本中藥材為主,兼以發展黃姜、黃蓮、柴胡、天麻等傳統中藥材。區域布局應以路域布局為好,即:沿宜興路的黃花、分鄉以發展棗皮為主;沿宜大路的鄧村、太平溪、樂天溪、下堡坪和沿土三路的三斗坪以及霧樟路的樟村坪、霧渡河部分以發展杜仲、厚樸、黃柏為主;霧渡河、小溪塔等以發展銀杏為主;其次,區委、區政府要將中藥材基地建設納入國民經濟計劃,明確提出“東果西藥”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成立領導協調小組,整合相關政府職能,專設辦事機構,對全區中藥材基地的建設、生產、加工、銷售納入統一宏觀管理。各鄉鎮要明確一位副職專抓,配備相應的技術干部負責本鄉鎮中藥材基地發展工作;第三,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動員各級各部門都來支持發展中藥材產業[5]。在稅收政策上也要出臺相應政策,受益初期應給予減免和還稅于民或建立再發展基金。林業、水保、扶貧等項目要優先發展中藥材基地,形成合力;第四,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大對苗木、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力度,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規劃設計、檢查驗收、科研推廣、管理獎勵等配套費用,每年區財政直接投入資金應不少于100萬元。
一是要穩定和建立中藥材生產的科研隊伍和示范基地。區財政要增加科研經費,由合作社建立科研基地,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二是要制訂優惠政策吸納和引進中藥材專家和人才,培養一支不離鄉不離土的中藥材生產農民技師和技術隊伍,爭取2~3年實現夷陵區中藥材主產區,每個農戶都有一個中藥材生產經營的明白人;三是要組織專業人員對我區中藥材資源再作一次詳細普查,選出全區適生、高產、質優的中藥材樹種,建立良種采穗圃(樹)和育苗基地,開展引種、育種、選種試驗,培育具有優良遺傳品質的良種壯苗,生產自己的精品名牌;四是結合區情研究和推廣中藥材綜合豐產高產措施,嘗試林下種藥、藥間作等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組建和引進龍頭企業,進行中藥材的初加工、深加工,實現增值增效。通過定契約、吸股金、發放生產資料、收購保護價、返還經營利潤、建立風險基金等方式讓農戶與企業最終形成合作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6];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網絡和流通服務體系,讓農戶生產的中藥材能進入大市場參與大流通,賣得了、賣得好。要制定優惠政策組建中藥材營銷團隊,吸引各地經銷商,培養本地經銷大戶,壯大銷售隊伍,建立專業批發市場,并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建立各種協會、合作社,使其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