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友
隱性采訪是指在受采訪的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隱瞞記者的真實身份,采用偷錄、偷拍或者其他一些方式,對已經發生或者正要發生的一些新聞素材進行不公開的采訪的形式。由于隱性采訪能夠在不改變受訪對象的正常活動原貌的基礎上進行新聞采訪,更具備真實性和可靠性,故而大受媒體與社會大眾的歡迎。但是,隱性采訪也往往涉及新聞侵權等法律問題,尤其是近些年,隱性采訪被一些媒體廣泛采用,甚至愈演愈烈,成為媒體吸引眼球的一種手段,嚴重的侵犯了一些公民的隱私權等正當權利,也逐漸遭受到人們的質疑。
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個特殊采訪方式,其特征主要表現在3 個方面:
1)非公開性。由于記者隱性采訪時,隱瞞了自身的真實身份,而新聞當事人也不知道自身正在接受訪問,而采訪的相關設備也處于暗處,所以,隱性采訪具有非公開性,只不過該非公開性只是針對采訪對象及其相關人員,而不是隱瞞所有的人。
2)特定性。只有公開采訪無法實現采訪的目的并確保其真實性的題材,才能夠允許采取隱性采訪的方式進行。
3)爭議性。隱性采訪具有較強的真實性,但由于該采訪會涉及到采訪對象的相關利益,并侵犯其部分權力,從而具有較強的爭議性。
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方式,其行為本身也受到法律相關規定的保護,其法律依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自由權。享有新聞自由權的主體是全體公民,而將之實現的卻是新聞工作者和相關機構,新聞媒體也是公民行使新聞自由權的一個重要工具,而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也是新聞自由權的一個重要體現,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
2)公民知情權。我國的憲法規定,人民有權了解知曉一切與國家、社會以及自身有關的情況或問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實施對國家社會相關事務進行管理的權利。而通過隱性采訪,能夠揭露更多的社會現實,從而更好地實現公民的知情權,故而受到法律的保護。
3)輿論監督權。指的就是人民群眾能夠利用新聞媒體為媒介,了解國家、社會、政府以及一切關乎自身利益的事務,并對其中一些違背法律和人民利益的行為運用輿論手段進行監督批評的權利,從而保證其行為符合國家人民的利益以及社會的法制建設。而隱性采訪對揭露社會弊端,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所以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
隱性采訪對于新聞侵權的主要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隱私權。隱性采訪對于新聞當事人最容易造成侵害的,就是侵害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對于自己的個人生活和秘密,包括個人的信息、活動、通訊秘密等等,有排除其他人進行干涉的人格權。而隱性采訪由于經常會披露當事人的生活現狀和個人信息,從而容易侵害到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
2)肖像權。而在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偷拍、偷錄,并且會給當事人的人格利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害,已經觸犯了法律對于肖像權的保護。所以,隱性采訪必須要維護公共利益,才能夠提出合理的抗辯理由,否則就是屬于侵權。
3)名譽權。名譽權指的是公民在社會上可以享受要公正合理的評價的權利,并且其他人等不得損害這種權利,是公民最為主要的人格權。而在隱性采訪中,由于記者個人因素,可能會對當事人難以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甚至會進行誹謗、侮辱,從而侵害到公民的名譽權。
霍姆斯說:“對言論自由的最大保護也不會允許一個人在擁擠的劇院里毫無根據地大聲喊叫‘失火了’,原因在于,在這種情況之下,叫嚷‘失火了’將引起嚴重的混亂和傷害。”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權利。無論言論自由有多么重要,只要它還是法律上的權利,就有對它限制的必要。“一個人胳膊的自由止于別人鼻子的地方。”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權利的邊界和限制的問題。這就是說,任何權利都有邊界及特定的實現方式。新聞采訪是記者的權利和自由,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特殊方式,有著其法律依據,也必然有它的邊界和特定的實現方式。由于隱性采訪極易造成新聞侵權現象,必須加以規范和限制,才能在發揮隱性采訪的特殊優勢的情況下,盡量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其主要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特殊方式,隱性采訪也必須遵循新聞采訪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和要求,只有在確認了新聞事件的內容的權威性以及可信度,并且對于公共利益有益的情況下,經由相關負責人的明確表態同意之后,方可進行采訪。在采訪結束之后,也須經過相關負責人的審批、核實、同意之后才能夠進行發表或者播放。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就作了明確規定,只有同時符合四項原則才能采用隱性采訪。一是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正在調查的是嚴重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二是沒有其它途徑收集材料;三是暴露采訪者的身份就難以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四是經過欄目制片人同意。因此,隱性采訪規范的采訪程序,首先該采訪必須要相關節目的最高負責人的明確表態同意;其次,對于采訪的內容和以及對象的挑選必須要極度慎重,進行認真的判斷和考慮,確保其并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最后,必須確保一旦發生新聞侵權等法律糾紛,能夠追溯到相關的責任人,并且有據可查。
新聞采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真實地反映社會現象,進行相關的監督與批評,從而解決一些對社會發展有害的弊端和政府群眾高度重視的問題。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方式,也必須要明確自己的采訪目的,不能夠純粹地為了博取大眾眼球,一味地嘩眾取寵,更不能為了打擊報復他人而收集其證據或者抓人把柄,這是判斷一個隱性采訪是否合法的重要標準。
隱性采訪由于其內容對象的不同,對其的法律規定也有所區別,比如說,對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政治事件或者受到國家政府以及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其隱性采訪不應該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而一些與國計民生和人民群眾關系不大的私人事務,比如說個人的隱私,婚姻家庭狀況等等,并不適宜采取隱性采訪的方式。因為政治事件以及社會問題會對國家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也是人民群眾比較關心和重視的焦點,必須讓公眾所知曉;而一些純粹是私人事務,由于其對于國家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對此沒有利益糾紛的人民群眾也不會有興趣了解,更沒有必要知曉。所以,如果隱性采訪如果不能夠以公共利益為主要訴求點,則其合法性就要受到質疑。
進行隱性采訪的記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記者只是相關新聞事件的客觀見證人和記錄者,而不是新聞事件的制造者和引導者,更不是罪惡現象的審判者和執法者。因此,在記者進行相關的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只能對于相關的違反犯罪現象或者社會弊端進行客觀地記錄,不能憑借主觀意愿對其進行干預甚至導演。之所以進行隱性采訪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確保影響采訪事件的正常生活原貌,以確保該采訪報道的真實性,如果不能夠客觀地記錄新聞事件,不僅失去了隱性采訪的意義,更會觸犯公眾的利益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由于隱性采訪大部分都是為了針砭時弊而進行暗訪,對于新聞的當事人一般會造成較大的利益損失。一般情況下,新聞當事人必然會對該新聞報道竭盡所能地進行否認,甚至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新聞媒體記者扭曲事實,新聞侵權。因此,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于采訪的新聞證據的收集及保存,包括對于一些證書、證物、證人、證言、當事人的相關陳述、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等。最好是攜帶有錄音機、攝像機等現代化的視聽設備,并且對于文字資料的記錄要十分明確地記錄清楚相關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只有將隱性采訪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證據收集保存妥當,才能保證該采訪時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能夠更好地應對新聞當事人的侵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