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積華,陳 英
(九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江西 九江 332006)
隨著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森林旅游已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大亮點,2018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超過16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30%[1]?,F各類社會資源正向森林旅游領域集聚,一股全社會關注森林旅游事業、合力推進森林旅游發展的力量正在形成。建立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既實現了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要,又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近幾年,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協調發展”的原則,多措并舉,加強了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森林風景資源的培育、森林旅游基礎設施的的建設,實施了森林博物館項目、游客中心項目、櫻花園項目、月季園項目、森林防火通道項目、洞口小游園項目、珍稀植物保護中心項目等,切實提升了公園生態文明宣傳、森林科普教育、森林康養體驗等功能。然而在公園各項目實施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F從森林旅游優勢、存在不足、發展建議3個方面對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
公園位于九江市南郊、廬山北麓,處于九江和廬山的黃金旅游區域,交通十分便利,濂溪大道、環城公路繞園而行,1路公交直達公園主入口,距離市中心僅5 km,區位優勢明顯。
公園生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集天然森林和珍貴林木于一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身。規劃的景觀景點56個,主要有九江森林博物館、科普園、櫻花園、天花八景、盛鐸亭、東山殘寺、興福晚霞、珍稀植物園、銀杏樹王、神僧觀雪、竹海輕煙、花溪涌泉等。公園地貌多樣,有高山、丘陵、平地;水體眾多,有水庫、山泉、小溪。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等。
公園科普特色突出,有九江森林博物館、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櫻花品種園、智能科普溫室、組培室等科普宣教場所。其中森林博物館由六廳兩廊(六廳:序廳、認識森林、走進森林、親近森林、珍惜森林、尾廳;兩廊:花鳥廊、古樹名木廊)組成,共展出動植物標本1500余件,包括華南虎、金錢豹、梅花鹿、麋鹿、黑麂、白鶴、中華秋沙鴨、巨蜥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標本。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于1987年啟動建設,占地150畝,分為繁育區、專類園區、開發利用區、溫室植物觀賞區、標本展示區。累計引種熱帶、亞熱帶植物300余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111種。櫻花品種園栽種櫻花50余種。下一步,還將建設林業科普園、森林體驗園等,進一步豐富森林旅游元素,突出科普特色。
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憑借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切實成為九江森林科普教育基地、研學旅行基地、康體養生福地、森林旅游勝地,被授予“全國自然教育學校”“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九江市珍稀植物保護中心”“九江市研學教育基地”“九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九江市文明窗口”等榮譽稱號。同時,九江森林博物館項目還榮獲了“中國林學會第八屆梁希科普獎”和“江西省林業科普獎”。在公園內開展森林旅游,進行科普教育,宣傳生態文明,平臺優勢顯著。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一般要經過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公園規劃景點5~6個,其中成熟景點僅12個,主要有森林博物館、洞口小游園、櫻花園、珍稀庫、竹園、盛鐸亭、水杉林、東山寺(遺址)、獅子石、馬尾聽泉、銀杏懷古、青草沖水庫等。其它景點基本上處于原始或自由無序狀態,屬起步階段。加上布局較分散,天花井景區和林角山景區之間無道路連接,導致獨立發展,無法形成統一體系。
目前較成熟的游覽路線僅科普教育游一條,游覽路線單一。主要原因是許多景區景點未開發利用,成熟景點之間較分散,主題聯系不緊密,景點之間關聯不夠,暫不能充分利用公園旅游資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游覽路線。
近幾年,政府高度重視,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實施了九江市森林博物館及游客中心項目、保護利用設施項目、防火通道及景區改造提升項目、洞口小游園項目等,但對照“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六要素要求,配套設施仍不能滿足游客需求。園內餐飲僅1家,投資的民宿項目未正式運營,接待能力無法滿足需求,且無特色旅游產品,無市場競爭力,“購”的要素幾乎空白。
隨著森林旅游的興起,游客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單純的融入自然的旅游方式不能滿足游客需求,游客在休閑放松的同時,渴望參與娛樂活動。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規劃景區景點56個,其中參考性、娛樂性的項目較少,目前僅有森林博物館、林業科普園、森林體驗園3個項目,還不能滿足需求。
公園資源豐富,科普特色突出,但品牌優勢尚未形成。未能利用園內科普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普主題形象,加上市場促銷和宣傳力度不夠,使公園知名度不高,“科普”品牌優勢尚未形成。
有些森林公園沒有意識到總體規劃的重要性,導致公園建設方向和目標任務模糊,嚴重影響了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的發展,忽視了其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3]。根據對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和旅游優勢的分析,本公園應定位為“科普”主題公園。要以“魅力九江”和“知名廬山”為依托,突出“科普”特色,結合現代旅游形式,迎合人們求知心理,寓教于樂,進行科學規劃,有序開發,打造一個以“科普”為特色,集研學教育、生態休閑、健身娛樂、林業觀光、森林康養為一體的森林旅游圣地。
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配套設施不完善,成熟景區景點少,建設步伐慢。因此,創新融資模式,加快建設步伐是公園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和資本市場的力量,采用“聯合開發、有償使用”的原則包裝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市場營銷為支撐,資本投入為杠桿,發展公園森林旅游產業。
我國森林公園建設時間超過了30年,近幾年以森林旅游為基礎,突出森林公園的特色,使森林公園整體生態結構不斷完善,改變了傳統的生態旅游環境[4]。森林旅游文化已是森林旅游的靈魂,為此,要進一步挖掘森林旅游中的森林文化,充實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內涵。要從動植物、生態、地理、人文等多方面深入調研,總結提煉,形成獨具特色的公園森林文化,進而提升森林旅游品味,引導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游覽線路直接影響旅游活動的質量和效益,僅一條科普主題瀏覽線路遠不能滿足需求。要進行景區資源整合,按照“效益原則、特色原則、熱冷點兼顧原則、不重復原則、安全性原則”合理規劃。建議可設計科普品牌游、林業觀光游、生態休閑游、森林康養游、人文歷史游等多條線路,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提升旅游質量,增加旅游效益。
公園雖有一定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但并未形成“科普”品牌優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建議一方面通過新聞媒體、中介機構、網絡公眾號等方式加強宣傳報道,突出“科普”特色;另一方面,通過自然教育模式,舉辦各種“科普”主題活動,發放宣傳冊,普及科普知識,從而形成“科普”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