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琳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江蘇 泰州 225300)
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進而實現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當前形勢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加,而承受的壓力來自于多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對社會的敏感度較高,自身心理調控能力薄弱,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學習方面的知行矛盾突出,人際關系失調帶來的情緒障礙,情感困擾問題,擇業與就業現狀引發的心理不平衡等等。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困擾,研究者更多的是從傳統心理療法入手,提出干預措施,如采用認知療法、合理情緒療法、沙盤輔導等療法。縱觀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但仍有其不足和局限性。音樂治療是以音樂為載體,在給予人們愉悅的審美體驗的同時,達到治愈心靈的目的。將音樂治療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有助于探索出一條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新的有效途徑,進而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造新的發展契機。
音樂治療這一具有前瞻性的心理治療技術,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研究者的駐足。廣義上,音樂治療可泛指一切運用音樂促進心身健康,醫治各種疾病的各種形式于過程;狹義上,音樂治療指由音樂治療師有目的地使用音樂手段,幫助個體和團體滿足在身體、情緒、認知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需要,促進心身健康,促進自我整合和人際關系整合的過程[1]。中國的音樂治療的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4年,北京大學的張伯源等人發表了《音樂的身心反應研究》的實驗報告,報告了被試在聆聽歡快和安靜抒情等不同種類音樂時,所產生的不同的生理反應。這是中國第一次發表的音樂治療科學研究報告[2]。近年來,音樂治療在探索深層心理治療中的巨大潛能和價值逐漸被大家注意和認可,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特殊教育、精神康復、輔助醫療、心理矯治等多個領域。
音樂是人的情感語言,通過生理和心理兩種途徑來最大限度地調整人的情緒,引導人們將內心的思想寄情于樂曲中,最終起到疏散壓抑和移情的作用[3]。功能影像學顯示,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感官體驗,具有激發人們特殊強烈情緒的能力,音樂激發的情緒可以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和旁邊緣系統結構的活動,而這些結構在情緒的形成、產生、保持、調節和保留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此外優美動聽的音樂能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提升積極情緒并對身體活動產生正面影響[4]。
Peretz[5]報告了一個失樂癥特例,即盡管患者已經失去了識別音樂的能力,但仍然保留了感知音樂情緒的能力,這向我們揭示了大腦對音樂情緒的感知中存在著特殊的神經回路。可見,音樂對于人的情緒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情緒困擾、情緒障礙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典型心理問題。在心理咨詢個案中,經常遇到陷入各種不良情緒困擾的大學生。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如何識別、管理調控好情緒,努力做好情緒的主人,顯得至關重要。研究者丁麗娜指出大學生不良情緒有以下表現:焦慮、自卑、抑郁和孤僻等,她依據大學生各種不良情緒程度及成因,并考慮學生個體的音樂喜好、個人修養、審美接受等因素,有針對性的設計出專門音樂調養方案,來引導大學生調節不良情緒,持續發展良性情緒,將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研究者趙薇的接受式音樂治療干預研究發現,聆聽音樂可以幫助女性醫學研究生發泄情緒、緩解壓力,尤其是音樂肌肉漸進式放松訓練和指導性想象活動,可以幫助被試放松自己。鑒于音樂對于情緒調節的有效作用,因此新興的深具潛力的音樂治療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輕松愉悅的音樂治療技術,大學生們有效排遣了不良情緒,重新建構自我,以發展良好的社會適應。
音樂治療既可以作為一種物理刺激,特別是音樂節奏、振動、旋律對大腦皮層直接發揮作用,也可以作為一種自我表達和人際互動的媒介,特別是歌詞歌意旋律承載的意義可以有助聽受者宣泄情緒,從而有助于治療受眾精神升華。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普遍喜愛音樂,一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以聽音樂來調節情緒。當傳統的心理咨詢療法受限時,當大學生們疲于反復循環的艱辛的行為訓練時,音樂治療則是令人愉悅的。學生們可能會抗拒單獨的語言引導和道德說教,但是無法抗拒音樂的魅力。音樂治療可以不依賴語言,不取決智力,不需要頓悟,只需要聆聽、參與和玩耍,這種伴隨著審美體驗的輕松形式,有助于更有效的打開來訪者心扉,也有助于打通音樂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任督二脈”,幫助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而這一關系正是影響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總體來看,音樂治療相比其他臨床技術流派而言,由于本身技術的臨床實施過程中充滿了體驗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等特點,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6]。
雖然將音樂作為一種專業化的醫療和心理學治療手段的時間并不長,但作為人類精神宣泄、情感表達和教化大眾的一種文化卻具有悠久的歷史。璀璨的中外音樂文化,為音樂治療提供了富豐可供使用的資源。展開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畫卷,隨唐燕樂、宋代琴歌、元代戲曲、明清樂舞和樂曲,以及歷代宮廷音樂、世俗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等等種類繁多,形式各具特色,中國音樂文獻也汗牛充棟,構成了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明代就有過音樂治療的案例[7]。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理論漸趨成熟,記譜法、和聲功能體系、大小調性體系已經確立,巴羅克時期更是誕生了大批音樂名家名作,成為復調音樂金字塔上的名冠。如現代音樂之父巴赫,其作品悲壯深沉,同情憐憫人間苦難,可以激發人內心深處情感。西方現代音樂更是吸收了東方音樂的養料,完成了古典性與和聲功能的解體。而西方現代電子音樂利用電子技術獲得各種音源來制作出音樂,音調、節奏、力度都可以用電子音樂合成器來完成。這無疑為我們在音樂治療中選擇合適的音樂物理聲波來對患者進行治療提供了方便。總之,在音樂治療中我們要以來訪者為中心,善于借助古今中外富豐的音樂理論和優秀的作品,以及現代音樂的制作技術,考慮適合當事人個性、興趣,智商和情商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樂曲和音樂治療方式實施音樂治療。
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高校可以積極推廣音樂治療的方式。新興音樂治療模式是借鑒各種不同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精華,根據大學生不同需求,選擇適應的音樂治療技術,幫助大學生們在良好的體驗中釋放不良情緒,凈化心靈,改善人際關系,營造出團結、友愛、互助的校園文化氛圍。
接受式音樂治療是利用音樂中特有的節奏律動、和聲等因素來喚醒大學生內心的正向力量,從而調整、改善他們的情緒及社會適應性,最終得到治愈。在聆聽音樂的曲目選擇上,音樂治療師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心理問題來選擇不同的曲目,曲目涵蓋催眠、鎮靜、放松類;振奮類;抒情類;懷舊類;勵志類;五音養生類等。接受式音樂治療在具體操作上形式多樣,在團體治療中,廣泛開展的是歌曲討論活動。治療師先選取歌曲來確定討論主題,在增強團體溝通交流能力的同時,挖掘患者的深層心理需要和問題,促進心靈成長。音樂治療師還可運用音樂引導想象技術(GIM),幫助來訪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相關想象上,在體驗中深化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積極建立自我實現。也可以采用音樂振動治療,伴隨著音樂聆聽,來使用音樂的頻率振動直接作用于來訪者的身體,緩解生理不適和精神情緒的緊張感,達到某些心理、生理或醫療的目的。音樂肌肉放松訓練也是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式,伴隨著適當舒緩的音樂,在治療師的指導語指引下,有的放矢的放松肌肉,來減輕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主要分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
再創造式音樂療法是指在學習演唱、演奏或者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提高治療者的音樂能力,以達到改善治療者心理、生理問題的目的[8]。再創造式音樂主要包括演唱演奏和音樂技能學習兩個部分。該療法需要大學生在聆聽之外,主動參與到各項音樂體驗活動中,活動并不要求大學生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其根本目的在于觀察大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和人際反應,強調的是在音樂互動行為中個人能成功地融入集體,減少回避退縮行為,提升團體融洽度。大學生在成功愉悅體驗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是一種運用音樂的特性來改善人類生理、心理的狀態與行為矯正等方面的治療方法,并給某人特定開發的治療技巧,也是許多學者逐漸在悠久的歷史演進中,寓音樂于治療的科學方法[9]。該療法非常自由靈活,強調人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能力。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的形式常以受助者與治療師即興演奏樂器為主。受助者所選用的樂器多為較簡單、無需經過前期訓練便能演奏的打擊樂器,如鼓、碰鈴等[10]。音樂治療師也可配合鋼琴或者吉他即興演奏。作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緩解的新辦法,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能有效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以音樂為紐帶,治療師與大學生建立起情感交流,帶領其厘清問題,走出困境。演奏樂器能詮釋演奏者的內心世界,大學生在即興演奏中釋放自己的情緒壓力,表達真情實感,同時達到增進積極情緒體驗的目的。
音樂治療中的評估工作貫穿始終,沒有評估的音樂治療是不科學的。評估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階段性的評估,另一種是目標性評估。階段性評估分為初期評估、中期評估、結束期評估。在治療初期,治療師根據來訪學生的人口學背景和目前狀況,來確定是否都適合音樂治療,以此來區分治療干預的界限。中期評估是指在治療開展一定時期,治療師對前期療程的總結修復和后期工作的展望,在此階段可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調整。結束期評估是在整個療程結束時,對大學生問題解決程度或者改善情況的總體評估。評估的三階段環節缺一不可,每一階段高效有序的完成,可以幫助治療師挖掘大學生深層次的問題,最終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就目標性評估而言,治療師需根據來訪者的問題程度進行的評估,根據問題特性而定,一般以音樂治療的形式進行,評估過程應避免對來訪者有暗示、提醒或鼓勵的言語或行為。通常只針對特殊的不宜用其他形式評估的來訪者群體。
心理學家阿佩爾(Appell)認為“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帶進咨詢關系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己”。同樣,音樂治療師在音樂治療實施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將音樂的療效作用發揮極致,最大程度的感染學生,取決于治療教師本人的素質,其中音樂專業技巧、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積極的心理等,均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顯然,在音樂治療中,對治療教師有較高的素質要求。治療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對生命的喜與悲有著透徹的領悟和釋懷的人,才能更敏銳的覺察到受助者的心理誤區,激發其生命活力。優秀的音樂治療教師要有培養人和助人的情懷,有愛的方法和策略,有基本的理論和技術指出。努力實現造詣精深的技藝大師與境界高遠的人格大師完美統一,才能真正點亮大學生的靈魂之光。
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興的心理治療方法和手段,有其獨特的優勢,其豐富的治療方式能切實滿足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多元化需求,將音樂治療推廣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有效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并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