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爽,喬 芬,李 潔,姚芳芳,王 唯,王 玥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思政部,河北 石家莊 050091)
早在2017年,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如何切實強化國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進而改變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乃是需要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大學生是引領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理應成為維護生態平衡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因此,積極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讓大學生能夠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生態保護事業,身體力行地帶動身邊人參與其中,乃是提升國民生態保護意識的重要著力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首先闡明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源,發展之本。人與自然本就是共生共建的關系,人類如果一味地破壞自然環境而滿足私欲,最終會傷及到人類自身,這也正是人與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1]。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歷史發展進程中任何一個輝煌的階段均是在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全球變暖、土地沙化、空氣污染等問題日趨嚴峻。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這正是對近年來各類環境問題的正確回應,也為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觀指明了方向,更是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要想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生命共同體,首先要做到的是秉持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正確態度。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一切物質生活資料,是維系人類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基礎。因此,人類必須對大自然懷有感恩之心、呵護之心,要尊重一切物種生存發展的權力,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始終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其次要做到的是順應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各個元素在自然界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規律作用下實現平衡和發展。自然界的內在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不能違背規律,只有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后要做到的是自覺保護自然。飲水思源,沒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必須樹立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要懂得將發展成果回饋給自然,努力營造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堅決抵制破環自然的行為,始終將維護自然永續發展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其次蘊含著生態與經濟要實現協同發展的必要性。“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3]。“兩山理論”是新時代的新經濟發展理念,它深刻的闡述了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所謂“綠水青山”指的就是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指的就是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對于二者的關系,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恢復生產,實現國家工業化成為了首要任務,此時,并未能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在生產中存在著簡單粗暴、急于求成等弊端,從而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各類生態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此時,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及時的意識到“環境是個大問題”[4],并結合當時的國情提出了一整套環境保護的理念和措施,這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起步和開端。此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始平穩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南水北調工程等均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中的重要部分。從“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立成篇彰顯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生態問題的重視程度。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粗放型經濟已經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此以往,將會受到大自然更加嚴厲的報復和懲罰[5]。因此,“兩山理論”深刻揭示了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系統闡述了“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從而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議題,將會長期指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還傳遞著生態與民生協同發展的時代訴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這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升華了人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必要性的認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幸福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建國初期,人民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基本需求已經得以滿足,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成為民之所望。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7]。這是新時代對人民幸福感最生動形象的表述,符合經濟發展呈現新態勢、社會矛盾發生新變化這一客觀規律。
生態與民生協同發展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內涵要義。空氣污染、臭氧層破壞、水源污染、森林火災等生態問題危及到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倘若不及時給予重視和解決,人民的幸福感將無從談起,民生的依托也將不復存在。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民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堅持生態與民生的協同發展,對于生態問題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著重解決危害群眾生產生活的各類環境問題,將建設好“綠水青山”作為努力奮斗的目標,維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慢不得、等不起,絕不可置于民生發展之后再談建設,只有實現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民生才具有基本保障,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二者的協同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條件。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也體現著全球生態文明理念。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早已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大家同處在一個地球家園,每一個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這就意味著,當面臨著共同的生態問題時,必須要有全球化的生態視野,共同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全球性的氣候變暖、臭氧層耗竭、土地沙化等問題給各個國家敲響了警鐘,很多國家政府相繼意識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趨勢,并自覺地加入到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以國際視野肩負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擔。
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7]。為此,我國先后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關于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加巴黎大會,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克服自然災害,敦促發達國家承擔國際責任,履行減排諾言。中國的這一做法,彰顯了大國風范,加快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拓寬了其他國家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為全球的生態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正是全球生態文明理念的彰顯,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整套系統完備的思想體系,是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日益成熟起來的,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則進一步標志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邁出了新步伐。它集中體現了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以來解決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訴求,更表達了黨中央為人民創造良好生活環境、建成美麗中國的堅如磐石的決心和信念。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接力者和傳遞者。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厘清生態文明的核心關系,讓其真正明白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所在。大學生可以在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過程中逐漸明晰建設生態文明究竟是為了誰?要依靠誰?從而逐漸意識到自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大學生建設美麗中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其在理念指導下充滿干勁兒,全身投入,使我國的生態文明事業充滿活力和希望,在新一代手中穩步延續下去。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求其科學知識、身心素質等方面不斷發展,也要響應時代的呼喚,符合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從而進一步提升其生態文明素養,培養他們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并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影響著整個民族的生態文明水平、彰顯著高校乃至國家的生態文明教育水準,是檢驗大學生是否得以全面發展的重要維度。通過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能夠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樹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意識,通過實踐訓練、行為養成,逐漸形成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生活習慣。
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的新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一。要使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美麗中國建設,首先要使其理解美麗中國的目標及意義所在,最重要是使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能夠使其進一步認清人與自然本就是相生相存的道理,人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質資料都來自于自然,倘若人不加節制地傷害自然,破壞自然平衡,那么最終結果一定是唇亡齒寒,人類也將受到威脅[8]。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人與自然本就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因此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能夠使其正確認識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意義,加深對美麗中國建設的認同,從而調動大學生建設美麗中國的積極性,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續發展。
面臨著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植被稀少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要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綜合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以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強調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任何實踐活動都要順應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保護自然,對自然有感恩、回報之心[9]。對于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要順應大學生的發展特點,既要對他們進行相關理論教育,又要注重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要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手段。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鑒,從而推動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步與完善。
校園文化是各高校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品質的總和,它既包括校園環境、硬件設施等顯性校園文化,也包括輿論環境、校風學風等隱性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往往能夠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的宣傳來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首先,要努力建設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色校園,注重校園綠化的建設和管理模式的創新,為全體師生營造一個怡然宜居、心情舒暢的優美校園環境,讓大學生在校園生態環境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從而逐漸形成對待自然界的正確態度;其次,要利用好校園的公共媒體資源和組織資源宣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在校園公眾號、校園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征集發布相關的文章作品,普及生態知識,利用校宣傳欄廣泛宣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尤其要利用好植樹節、世界地球日、國際動物日等與生態有關的特殊節日向大學生傳遞“要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再次,要營造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良好輿論環境,努力讓大學生樹立以呵護自然為榮、以破壞自然為恥的生態榮辱觀,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品質在校園內蔚然成風。
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最直接的方式,它可以實現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教育。首先,要利用思政課堂為大學生講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思想淵源、科學內涵、理論與實踐意義等基本理論知識,讓大學生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在吸收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歷屆黨中央集體所形成的生態思想基礎上逐漸完善成熟起來的,具有合理內核和現實意義,從而幫助大學生在理論層面加深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認識,讓大學生能夠真正在理解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加以運用[10]。其次,還要注重利用思政課堂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政教師應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大學生明白一切物種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因此要尊重、珍惜一切生命,努力感悟生命的真諦,從而使大學生真正理解生命共同體的意義。
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能夠促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且更具穩定性、持久性。因此,可以通過培養大學生綠色的生活、消費習慣來構建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首先,要注重引導大學生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人的一切生活資料都來自于大自然,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夠看出其對自然資源的態度。倘若經常奢侈浪費,說明該大學生尚未意識到自然資源的寶貴,因此,要注重引導大學生珍惜資源,自覺奉行“光盤政策”,節約用水用電,垃圾分類處理。讓大學生在日常小事中自覺地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貢獻,從而將生活習慣逐漸轉化為一種思維習慣,并結合著理論和實踐將思維習慣轉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反過來又在生活習慣中不斷鞏固和深化這一理念。其次,要注重引導大學生綠色的消費方式,盡量避免不理智消費、盲目消費、奢侈消費,積極倡導綠色消費,例如盡量選擇共享單車、公交車等低碳出行方式、購物袋重復利用、拒接過分包裝等等,從而使大學生在日常消費中強化生態意識,逐漸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也是構建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途徑,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強化思政課堂的理論教育效果,還能夠進一步鞏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入腦入心[11]。首先,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校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教導大學生要自覺保護校內的山水林湖草,做校園生態環境的守護人。對于班級內的盆栽等室內景觀植物,可用責任到人來長期負責,給予大學生參與建設生態文明的機會,不僅可以調節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使其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感悟自然的美好,擁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其次,也要引導大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生態文明實踐,可以選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不同方式,尤其鼓勵大學生回到家鄉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家鄉做出貢獻,從而在社會生態文明實踐中逐漸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