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生,秦 鏡,歐 平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冶金化學學部,江西 贛州341000)
當前,隨著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伴隨本科階段“寬口徑”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生生源多樣化越來越明顯,不同學生的專業結構及能力水平差異很大。若按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導致學生無法消化教學內容、無法跟上教學進度,更無益于助力學生科研水平的提高[1-2]。
創新思維特別強調的是思維的開放性,即強調需要有靈活的、盡量不受外界條件約束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在面對某一復雜科學或工程問題時,學生能從這一問題本身的實際狀態出發,不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盡量發散思考,盡可能有效地收集和綜合運用所需要信息,發散性是現代社會所需創新思維的核心特征。其實創新思維強調的是逆向性,即在創新思考過程中對于現有模式和傳統經驗的重新思考甚至推翻,敢于挑戰固有權威模式或機制。再次,創新思維強調綜合性,即能從事物產生及發展演變的不同側面、各個不同的層面充分深入理解及收集相關信息,能把復雜科學或工程問題的各個部分統一和整合,并按它們本質的、內在的和必然的關系來進行問題處理。創新思維的開放性、發散性、逆向性、綜合性存在于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
本文基于近年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實際情況,以“材料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為試驗對象,開展碩士研究生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普通高等院校碩士研究生創新思維培養模式的建設研究,以期對現有教學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提供相應指導。
以江西理工大學近四年材料學科招收的碩士研究生為例,其本科期間專業為非材料類(即本科專業不屬于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0804材料類)的學生人數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16年的7.5%上升至2019年的26.8%。因而,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急需開展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具有創新科研思維的優秀人才[3-4]。
碩士研究生階段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大量歷史經驗及研究結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在20~30歲時期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和階段,眾多創新性科研成果也是在該時期孕育和產生的。因此,需要盡早地進行選拔與評價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思維模式與能力培養,然而當前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創新能力方面選拔與評價非常少見,平時見諸報道的更多是集中在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同時,部分關于大學生或研究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或能力,從而模糊了對創新的認識,更加不利于現階段碩士研究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針對上述問題,國內外高校近年陸續開展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研究,如:①進行入學基礎測試,細劃班級分層教學,即入學時對所有生源進行基礎知識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開展針對性教學;②線上與線下結合,進行混合式教學,即將網上教學與面對面教學兩種方式結合,使學生能夠隨時進行學習,可對教學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控,對教學過程實現量化考核[5-6]。
上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學習效果,但對于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需的創新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目前仍未提出比較切實有效的教改方案。因此,以生源多樣化條件下碩士研究生所急需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為目標,開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對提高研究生理論學習效果、提升后續科研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研究生教學的特殊性,過多地開展實踐性教學有較大困難,因此,課程教學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的主要途徑,力求向學生展示更加豐富的知識體系、更加前沿的學科發展動態、更加面向現實復雜工程問題的教學內容,從而構建現代研究人才所需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因此,針對目前教學中所發現的問題,以“材料工程導論”課程為試點,以建立創新的教學方法為目標,改進教學手段,多措并舉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發現知識的有趣性、前沿性和實用性,從而讓學生在獲得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挖掘其對新事物的探索發現欲望,激發其創新精神[7-8]。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更新課程教學理念,即以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與訓練為核心。
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指導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過程,該指導思想重視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及邏輯性,強調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與思維更新的訓練得不到強化,這種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無法助益于學生后期的科研活動。因而,課程設置理念的更新勢在必行,需要從課程設置觀念入手,以學生為中心,牢固樹立創新思維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門課程的建設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才能充分激發其興趣和動機,因而,需要以學生的基礎知識框架及未來發展所需必備的思維與能力為主線,改革原有課程觀,將課程具體的基礎知識內容作為基本訓練工具,盡量壓縮高階知識點的講解,建立以了解課程整體基礎知識為手段、創新科學思維培養與訓練為核心教學目標的課程設置原則。
現代信息化時代,面對知識的快速增長,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也是越來越多,但是課程內的學習時間非常有限,甚至部分研究生攻讀碩士學位的目的并非想要在專業學術上有所精進,而僅僅是為了暫時躲避就業壓力。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優化和整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可以結合行業最新發展動態進行內容補充,也可以組織重新編寫更新教材,從而及時將最新的知識、理論和技術引入課堂之中。其次是鼓勵教師不斷從事科研工作,從實踐中發現新知識,使講課內容可以緊跟專業發展動態,使學習內容更新,學生也可結合自身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挖掘相關知識。另外還可以從本行業企業中邀請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來進行授課,提高學生對專業前沿的新鮮感和學習積極性。
課程的考核模式是培養的關鍵環節,是檢驗教學最終質量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況的主要手段。目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單一,考核知識面有限,無法對學生是否掌握全部知識體系進行衡量,需要對考核的模式進行更新改革。改革思路應更加強調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具體可以針對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①加強平時的考查力度,即增加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考核環節,根據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及要求,通過課堂上的發言及質量、平時小測驗完成質量及日常小論述文章的撰寫質量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查;②更新課程的最后考核內容,設置相應的開放式試題,突出對相關能力與素質的考核,同時引入實際的工程技術問題作為考試題目,從實際應用角度全方位檢驗學生對本課程知識體系的認識情況,從而助益學生后期的科研活動,甚至以后的科研生涯。
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所必備的思維能力,入學第一學年的理論課程學習階段學生容易把獲得畢業所需學分作為第一要務,教師則很急迫地想把本專業的基本知識灌輸給學生,特別是本科專業為非本專業的學生,試圖以最快的速度使學生建立后期科研所需的知識體系,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因此,從培養計劃、教學資源、教學評價考核等多方面進行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以適應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本科專業為非本專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