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在2020年初開始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中,廣大出版工作者積極行動,主動作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宣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宣傳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干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展現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的堅強意志,出版了大量的戰“疫”圖書,顯示了出版界的責任和擔當。
在這場抗疫行動中,人們除了要同病毒斗爭外,還要同時關注心理健康。在此期間陸續出版的一系列心理應急科普圖書對有效做好心理干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出版界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迅速響應,克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便,很多出版工作者犧牲假期,在春節期間就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2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通知,號召出版界“加強出版服務,助力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圖書的出版迎來新的高潮。
截至2020年3月初,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出版機構出版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圖書超過300種。這里的圖書指的是申請標準書號和在版編目號、正式出版的圖書(包括紙質版和電子版),還不包括有聲讀物和網絡平臺發布的文字圖文等。
這些圖書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抗疫手冊、指南類圖書,主要介紹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第二類是專業的醫學類圖書,面向醫護人員,提供臨床診療的指導。第三類是面向兒童、青少年的圖書,多以故事、繪本、漫畫等形式呈現,講解疫情期間的防護措施。第四類是心理疏導類圖書,作用是幫助公眾平復心態,穩定情緒,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第五類是反映黨和政府的抗疫行動以及抗疫一線先進事跡的宣傳類圖書,展示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的精神。第六類是政策法規類圖書,介紹與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提供依法防疫的指導,助力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第七類是醫學史圖書,回顧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為當下的疫情防控提供借鑒。
在本次戰“疫”行動中,出版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縱觀這300多種圖書,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響應速度快。2020年1月23日,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第一本抗疫圖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該書從啟動出版流程到圖書下廠付印只用了48個小時,創造了一項出版界的紀錄。其他圖書的策劃出版也是加班加點,速度甚至不亞于其他類型的媒體。
二是品類覆蓋廣。如上所述,抗擊疫情圖書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全,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各類需求,全面服務于抗疫大局。
三是內容質量高。圖書的深度、準確性、權威性等是其他媒體形式不可替代的特點,這次抗疫圖書中的絕大部分內容質量高,由專家學者領銜或者把關,成為公眾可以信賴的重要信息來源。
截至2020年3月初,據不完全統計,出版界已經出版涉及抗疫心理的圖書20余種,其中既有紙質版圖書,也有電子版圖書,還有先發布電子版后付印紙質版的圖書。
在這其中有代表性的圖書包括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華西醫院主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以及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組織多家單位和多位心理學專家聯合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護心防疫——面對疫情的心理調適手冊》等。
以《護心防疫》為例,該書旨在為疫情期間各種特殊人群及普通大眾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學會調節心理和情緒,護心防疫,共克時艱。該書經過編輯和作者的通力合作,從策劃到出版歷時僅一周,體現出疫情期間快速響應的特點。同時,作者隊伍的權威性又保證該書時間與質量并重。
簡單梳理這些心理類抗疫圖書的出版機構,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分成三類,即中央在京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地方科技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和大學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等)。
分析這些圖書的作者,我們也能發現因為出版時間緊張,創作壓力較大,因此個人作者極少,基本上都是集體創作,作者來源可以大致分成三類:大學和研究所、心理學會組織以及醫院,有些圖書的作者是這三類的組合。
抗疫心理類圖書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價值,原因在于疫情帶來的不止是對人們生命安全的威脅,同時還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上的沖擊。無論是患者、醫護人員、相關工作人員,還是響應國家號召在家“留守”的普通群眾,心情都在隨著疫情的變化而發生各種變化,很多人都產生了焦慮、恐慌、憤怒、無助等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及時消除這些負面情緒,任其蔓延,將會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就認為:“我非常相信一句話: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可以說,只有維護好患者、醫護人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情緒的健康和穩定,才能為一線抗“疫”戰斗輸送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信心比金子更重要。第一時間出版抗疫心理類圖書,正是響應黨中央號召、做好心理干預的重要舉措,體現出出版界服務大局的意識。
各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科普圖書,在這場人民戰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疫情發展得到控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時刻,對這些圖書的出版情況進行總結,我們可以找出其中的不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1)選題同質化。疫情的突發性使得出版社進行選題策劃、論證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同時應急科普的目的比較明確,也導致大部分出版物的主題相似,內容上也存在不少交叉和重復。
2)圖書生命周期短。隨著疫情逐漸結束,公眾對這類圖書的關注度不可避免地降低,同時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書中的科學性內容也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
3)傳播效果參差不齊。各出版機構已有宣傳能力不同,因此抗疫圖書的傳播效果也差距很大。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通過新華網、科普中國等平臺宣傳《護心防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現代社會中,突發事件層出不窮,新冠肺炎疫情是其中影響廣、危害大的代表性事件。經歷“非典”、新冠疫情等多次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版機構,需要在未來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1)建立應急科普出版機制。這其中包括選題儲備、專家庫建立、應急出版團隊的組織和流程優化等,這些都是高質量完成應急出版的前提條件。
2)優化出版產品層次結構。面對突發事件,既要迅速出版小而精的圖書,又要把眼光放長,打造在該領域內有生命力的圖書。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也打亂了出版界的正常工作。但是,出版界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迎難而上,以優秀的抗疫圖書出版助力這場戰“疫”取得決定性勝利,其中心理類應急圖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出版界需要以此為契機,注意時刻保持對突發事件的敏感度,建立和完善應急出版機制,推動出版融合,從而在風險和挑戰面前不斷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