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浩
科普類的影視行業的6個發展趨:1)在傳播媒介類型方面,由單一的電影、電視逐漸轉變為多種播放載體;2)在風格方面,由刻板嚴肅的說明風格逐漸轉為生動有趣的故事風格;3)在呈現內容的形式方式上,由之前座談會的記錄形式逐漸轉為實證考察探索形式;4)受眾由一開始的被動接受科普轉為觀眾主動互動參與討論;5)創作團隊由單一團隊轉變為多人或多團隊的合作創新;6)效果評估由單一的收視率轉為更加合理完整的全面評估體系。
科普影視主要是以電影院和電視為主要載體的藝術作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專門用來播放科普影視的電視頻道。“影視”這兩個字,可以看出,是對于播放載體的一種依賴性。科普影視作品經過相關部門審核批準后在影院或者電視機上進行播放,但是自從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出現之后,這些影視作品能夠讓觀眾隨時隨地觀看,減少了對于播放載體的依賴性,增強了靈活性。在現在這個全網通信的時代,科普影視作品這個名字已經不恰當了,因為這些作品已經不再依賴傳播載體,可以直接稱它們為視頻作品。因為不再受到傳播載體的局限,這些科普視頻可以在任何能夠播放視頻的地方看到,不僅僅是影院和電視機,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都成為了傳播媒介。
傳播媒介的改變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首先,這些視頻作品不再受到傳播載體的局限,更加具有靈活性,傳播范圍更加廣泛;由于傳播媒介的改變,使得制作科普類視頻的門檻變小。普通科普愛好者也可以制作入門級的科普小視頻。都說高手在民間,這樣的小視頻也可拋磚引玉,為科普影視創作提供創作視野和思路。
一個影視作品的完成需要好多個環節,包含選題、劇本、拍攝過程、后期剪輯過程等等,而劇本是否夠好對于整個作品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科普影視在大眾的印象中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不是嚴肅刻板的進行科學理論的闡述,就是對觀眾進行某些科學內容方面的說明教育。這類型的劇本的文體大多是說明文類型,假如將說明文改變一下,在其中加入一些新鮮的有趣的內容,會更加吸引人,
尤其是針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科普視頻作品。將現在的記事風格進行了一些改變,不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些小故事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并且在合適的地方設置懸念。讓故事具有波瀾,相信改變之后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歡,有了故事的加入,使得整個作品更有情懷了。這時候的科普影視作品在客觀、科學的基礎上增添了人文情懷,將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科學與藝術是殊途同歸的。
座談會的形式向來是科普工作常用的一種形式,在原來的科普影視作品中,一些專家學者、科學家是視頻的主角。座談會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將專家學者或者科學家邀請來作為座談會的講師,為大家講解一些科學知識,把專業知識通過通俗的語言傳輸給大眾群體。第二種是對某些專家學者進行采訪,這一般是針對一些時事熱點,詢問他們的看法。第三種是將專家學者或者科學家的事跡宣揚出來,讓大家作為榜樣。其實座談類節目中,科學類的座談會不如文學歷史類受歡迎,主要是因為,許多科學性知識都是科學家們通過很長時間的實驗,才得出的結論,很難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時間講出過程,且科學知識大多專業性較強,很多專業詞匯大眾群體是無法理解的,自然會覺得枯燥無味,就不樂意觀看這類節目。而改變之后的科普影視作品開始注重向觀眾展現科學知識的得到過程,通過視頻來記錄下整個實驗過程,先提出假設,吸引起觀眾的興趣,然后一步步進行實驗求證,這一過程會讓觀眾覺得有趣而神秘,科學探究過程中會有挫折和驚喜。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感覺自己在全程參與科學論證,身臨其境。也是傳達了一種科學求索的精神品質:科學成果和結論不是這么容易得到的,要經過一系列艱難復雜的探究以及驗證。
對于科普影視作品來說,它們的受眾群體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觀眾只能觀看節目,連發表疑問或者看法也只有家人或者朋友聽得見,他們只能默默觀看,這很難讓他們保持對科普影視作品的興趣。慢慢地,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引入了觀眾互動的形式。科普影視節目也看到了機會。
如今科普影視節目所開展的觀眾互動形式大致分為3種:一種是開放彈幕模式。觀眾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工具在節目播出時發送彈幕,以這樣的形式來參與節目評論,不論是贊同、反對還是發表自己的觀點都可以,這讓觀眾有了一定的參與感。第二種是讓觀眾同步參與,在節目過程中通過掃描二維碼、搖一搖等形式來進行答題活動,并設置相應的獎勵,這樣會使觀眾更加認真地觀看節目。第三種形式是觀眾參與感最強的,就是“真人秀”,節目錄制過程中邀請一些忠實觀眾或者讓流量明星直接參與進去,這樣可以吸引觀眾眼球進而將觀眾的視線轉移到科普興趣愛好上來。
據統計,美國電視臺的科技節目占節目總量的20%,日本占15%,而我國僅僅占6%,2001年,中國全年科普作品的發行量為2 800萬冊。而美國僅《美國國家地理》一本雜志,每一期的發行量就超過1 000萬冊。相比之下中國科普作品的總量太少了,科普影視作品就更少了。
近來科普影視作品不再一味的進行枯燥的說教,加入了一些帶有娛樂性質的內容。這樣的轉變本是好事,但是這中間的度很難把握。加入娛樂性質的內容固然會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歡,但是科學性還是應當放到主要位置,要保證其科普內容的正確性和準確性。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脊梁。不能為了過于取悅觀眾而放松了對科普內容質量把控。
上文已經說過,科普影視的制作是一項大工程,一個有價值的原創科普視頻,背后是一個團隊上千個小時的辛苦努力,從一開始的創意到選題論證到最后的成品完成需要許多不同專業的人一起工作,且需要很多專業領域進行參與合作。首先需要專家學者或者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制作團隊,還有贊助資金以及后期播放所需要配合的電視臺等等。這樣龐大的體制需要不斷完善,進行資源分工與整合,才能制作出更好的科普視頻。
科普影視作品的特點是公益性較強,往往會忽視它的市場性,這就要從它的各個因素來說起,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市場價格等,進而通過各方面來進行傳播和推廣。關注科普影視作品的市場性,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挖掘其市場效益,以便后期的二次開發。另外,國家相關單位可以考慮投資一些相關科普原創平臺,更加有利于科普事業的宣傳推動。
想要科普影視進行創新,并增添娛樂性,開發出兼具趣味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作品,就需要更多方面的配合。最重要的就是科學家的直接參與,他們與相關專業技術制作的工作人員多多溝通交流,互通有無,才能制作出更好的影視作品。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和現代先進的技術息息相關的,利用好現代化技術就能推動行業發展。科普影視行業與互聯網技術及其他各個行業的先進技術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便利條件,科普影視行業一定可以不懼考驗、挑戰成功,未來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