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不已,肖燕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工作會議、新聞輿論座談會等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從歷史和理論的高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加強和指導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新聞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聞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新聞的指導性原則歷來是我國新聞事業的重要工作原則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一原則跟隨時代重新煥發青春,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因此,從新聞指導性角度對當前主流媒體的重大主題報道進行研究,并結合當今世界新聞思潮進行理論觀照,就有了新的意義,也會有新的發現。
新聞指導性原則是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新聞工作形成的傳統,一般來說,它是指通過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來宣傳一定的觀點,影響受眾的思想,把受眾引導到既定的目標上去。李良榮的《新聞學概論》列舉了新聞指導性的七種具體表現:鼓舞、示范、論證、啟發、解釋、預測、警戒[1]。七種表現也就是新聞指導性的七種功能,一篇報道是否體現上述功能成為判斷這篇新聞的價值的重要標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聞指導性原則的內容各有側重,呈現不同的特點,比如在革命戰爭年代,報紙指導一切,重點指導農業生產和軍事作戰;在市場經濟時代,新聞指導性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在闡釋信息的經濟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內外輿論形勢更趨復雜,互聯網成為新的輿論場,輿論多元化,主流聲音一度弱化。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高度,要求全國宣傳工作者,堅持鞏固壯大主流輿論思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這賦予了新聞工作指導性原則以新的時代特征。
黨和政府主辦的各級主流媒體,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能夠集中優勢資源,發出更大更強的聲音。其中,重大主題報道更是主流媒體最強有力的指導性的體現。與一般的宣傳報道不同,重大主題報道是指新聞媒體結合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思想、重大理論觀點和重要工作部署所進行的集中、連續的大規模新聞報道活動。它具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有主題,即報道對象、內容等都是為建設性主題服務的;二是成系列,一個主題涵蓋多個專題,成系列的專題構成大主題;三是政治性鮮明,即內容必須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重大主題報道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與主流媒體高度契合,體現了黨管媒體這一中國特色的優勢,因為重大主題報道投入成本高,需要數量龐大的人力和設備,以及極強的報道組織和協調能力,而這恰恰是主流媒體所具備而其他媒體所欠缺的。如,《人民日報》是全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報紙,也是每次重大主題事件報道中的“排頭兵”。以《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大主題系列報道為例,在大會開幕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的社論。接著,從2017年10月18日起,報紙的紙質版和網絡版推出特刊《決勝全面小康 開啟新的征程——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充分報道大會情況、解讀十九大報告,反映黨和國家的歷史成就,12月5日發表任仲平文章《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解釋政策,鼓舞民眾,發揮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近年來,建設性新聞日漸成為國外新聞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對象。它首先是業界人士應對西方負面新聞泛濫、新聞媒體面臨公信力危機,互聯網發展使得傳統主流媒體在同社交媒體、自媒體平臺的競爭中不斷流失受眾等困局的適時舉措,是新媒體時代各種片面、不良信息爆炸倒逼傳統主流媒體進行有效變革的結果。
從歐美不同媒體的建設性新聞案例來看,它們之間各有區別,形成了不同的名稱,比如“積極新聞”“對策新聞”“方案聚焦新聞”“解困新聞”等。在歐洲,“建設性新聞”是其主要流派,在美洲,“解決之道新聞”(對策新聞)則更為流行。盡管名目不一,方法有別,但在本質上一樣。建設性新聞的本質特征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強調以“積極心理”報道新聞,反對沿襲過去的負面新聞議程設置方式,以正向基調引發讀者積極、樂觀的情緒。第二,關注各類社會議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建設性新聞雖然具有正面引導的作用,但絕非只是“正面新聞”“好新聞”,而是能夠反映并解決問題的新聞。建設性新聞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夠提供積極的解決措施或方案,幫助讀者對未來產生信心和希望。第三,融入數字化大潮,實現媒體融合。建設性新聞的既是一個學術問題,實質上更是與業界行動有關的一項實踐,當前歐美許多主流媒體正積極借助新媒體推進建設性新聞的發展。
可能有人認為,相比于國外掀起的這股建設性新聞潮流,國內還只是處于初步的理論認識階段。其實不然,建設性新聞同我國新聞輿論工作指導方針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以及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中積累的中國經驗不謀而合。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要激發全黨全社會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2]。一直以來,我國新聞事業也始終把正面宣傳、向上向善、發揮團結鼓舞的指導性作用,作為重要的新聞指導方針,建設性新聞所強調的積極報道的新聞理念正與我們的新聞指導方針相一致。當然,建設性新聞并不只是歌功頌德、正面報道,就正如新聞的指導性并不只是表現為鼓舞、示范、論證、啟發、解釋,它還包括預測、警戒的功能。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國家主流媒體開始的一系列新聞改革,改版改制、改變新聞語態和敘事策略,形成了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冰點”等監督類和深度報道類欄目,承擔起輿論監督的職責,這些同樣屬于建設性新聞的先聲。
建設性新聞的“建設”理念其實與我們的新聞指導性原則中的“指導”理念高度一致。這種認識,在201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建設性新聞:理念與實踐”的國際學術會議已有學者提出并論證。在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唐緒軍認為,建設性新聞的建設性理念,有助于媒體設置議題引導輿論,“在公共傳播時代,信息越是真偽難辨,人們越希望獲得真實權威的解讀;越是眾聲喧嘩,主流媒體越有責任發出鮮明的主導聲音,使社會明辨真相,引導網民討論理性化,意見表達更具有建設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強調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的建設性新聞切合中國現實的需要。”他還認為,秉持新聞的建設性理念,有助于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秉持新聞的建設性理念,有助于媒體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秉持新聞的建設性理念,有助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3]。這些“積極心理”“解決問題(如“治國理政”這樣的宏大問題)”等建設性新聞的本質特征,正是新聞指導性的“鼓舞”“示范”“解釋”等表現。
下面,筆者通過選取一些典型的重大主題報道案例來部分地分析其建設性理念,嘗試找到重大主題報道與建設性新聞在新聞指導性原則上的共振之處。
建設性新聞有一個應有之義:突出問題意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筆者以人民網專題欄目“喜迎十九大,觸摸獲得感”的一篇全媒體報道《天津市武清區上馬臺鎮:為啥這家大院里小日子紅紅火火》為例,分析報道結構,管窺重大主題報道所體現的建設性理念。
首先,報道的標題就有很好的問題意識,運用“為啥”這樣接地氣的詞語,更能建立與讀者的親近感,引發了讀者對天津市上馬臺鎮的興趣。文章導語通過一段場景描寫,帶領讀者走入上馬臺鎮的“現場”,隨后文章馬上直入主題,講述發生在上馬臺小鎮中的故事。正文第一部分首先講述了大辛莊村民杜艷江老夫婦的故事,通過引述這對夫婦的講話介紹了故事背景:在鎮政府的推薦下,杜艷江和老伴搬入了上馬臺鎮的首個還遷住宅小區——隆泰家園小區,同他一樣入住的還有5 000余名的撤村建居農民。然后報道通過多方聲音證明還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本章文字中,還配有兩張照片和一段視頻,對文字采訪報道作進一步的補充。
報道的第二、三部分也采用了相同的報道結構,第二部分題為“80后碩士:家門口也有稱心工作”,故事主要講述南開大學碩士畢業生齊建超回鄉工作5年,建設家鄉上馬臺鎮的經歷,文章運用視頻、文字對當事人齊建超進行采訪,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像齊建超一樣選擇回鄉的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他們選擇回鄉就業的原因不僅是離家近,更重要的是工作稱心舒心、家鄉有很好的人才吸引措施和良好的發展前景。為了佐證這個觀點,報道還引用了多種數據和多方聲音。報道第三部分則聚焦于“村民:隨時都能用上干凈的水”這一主題,詳細介紹了上馬臺鎮的一項惠民工程:飲用水改造,以村民蒙士平的家用水狀況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地反映了政府為了村民能夠安全便捷用水所做出的努力。
縱觀全文,報道以三篇故事的并列結構實現了新聞的建設性價值的構建。對于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天津市武清區上馬臺鎮的日子紅紅火火”,報道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細微生動的故事含蓄地回答:上馬臺鎮的示范鎮建設、鄉鎮還遷工作、人才引進政策、飲用水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是居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據筆者觀察,像這樣關注問題、提出對策的隱而不顯的報道手法正在被普遍應用于重大主題報道中。
從整體上看,人民網十九大主題報道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民日報》憑借自身權威性、專業性積累了大量忠實讀者,另一方面是因為推出了一系列“現象級”產品,贏得了高流量。十九大召開前,人民網和人民日報聯合推出《給你的家鄉投一票》,32家地方頻道聯動、各地投票過億。十九大開幕前1小時,人民網推出各地網友祝福視頻,展現各地盛況,受到2 354萬網友關注,萬名網友轉評點贊。視頻欄目《直通十九大》全景播放大會新聞,播放量超過了4 800萬。人民網與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教育電視臺合作推出大型視頻理論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在人民網多個平臺播放,總播放量超過了2 000萬。人民日報微博創意文案《九宮格創意海報串聯歷史和今天》、中央廚房三維動畫視頻《刻度上的五年》融合產品也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另外還有許多優秀作品點擊量同樣突破千萬,引發了“刷屏”風潮。
本次主題報道實現了海量傳播,獲得了廣泛好評,極大地引爆了受眾的積極心理。用戶的評論反饋主要集中于社交平臺,如,一條微博“人民日報推熱血MV!《獻給新時代的“夢之隊”》”有13萬點贊,2.4萬條評論,網友紛紛表達對國家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期待和贊揚,有用戶發表評論“愿我黨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富強”,還有評論表示“熱血沸騰”。閱讀總量超過1 000萬的“爆款”微信公眾號文章《敲黑板!十九大報告的四個重要判斷》趕在了十九大報告結束時同時公布,贏得用戶一片褒獎,感嘆評論員之神速,有用戶評論道:“小編也是非常有心!一流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和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會議上多次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4]。其中“四力”思想作為宣傳思想戰線上的作風建設要求,豐富和補充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為新時代我國宣輿論工作的一項新的重大要求。“‘四力’思想通過借助共產黨工作的基本方法——調查研究與‘群眾路線’——將來自新聞記者實踐經驗結晶的業務素養與中共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黨報理論進一步的相勾連、榫卯、明晰與強化,不僅實現了記者的新聞采寫實務與黨和政府的政治宣傳、輿論引導、思想宣傳、意識形態工作之間的掛鉤、協調與統一;而且進一步鞏固與筑實了從新聞記者辦報到群眾辦報、全黨辦報、政治家辦報的現實基礎。”[5]構成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基本理論。
所謂腳力,就是要走得深、走得久、走得遠,好新聞是“走出來”和“跑出來”的。所謂眼力,是指觀察力和判斷力,縱覽世間風云變幻,胸懷國家大局,也可以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挖掘事物之間內在聯系和新聞價值。所謂腦力,是指思考力,思考應建立在“多學”的基礎上,新聞工作者應當著重知識積累,要善于謀篇布局,帶著問題勤加思考,寫出有深度和思辨的文章。所謂筆力,是文筆,也是文風,好的筆力既能行云流水,亦能力透紙背;文風是筆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好的文風是有溫度的,讀者能夠從其中感受到真情實感;一個好的文風需要回歸生活、還原敘事,講好一個真實故事,新聞才能變得鮮活。
2017年1月2日,新華社《歷史的選擇,人民的期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評述》的長篇報道一經播發,頓時成為各類媒體“鎮版刷屏”之作,被《人民日報》等80多家媒體在頭版頭條轉載。這篇反映黨中央治國理政的評論文章,穿插了兩條線索,一條是回顧了黨和國家在過去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歷史暗線,一條是對當下黨中央治國理政作出全面梳理的現實明線,兩條線索交織起來支撐起全文框架。
面對十八大、十九大這樣重大的政治主題,新聞工作者能夠及時作出中規中矩的報道就已十分不易,如果還要達到做精、做優的水平,實現舉旗幟、聚民心的傳播效果,則需要極強的腦力付出。據前文記者秦杰介紹,為了使報道體現時代高度、歷史跨度、思想深度,達到高屋建瓴之感,寫作團隊反復思考,數易其稿,光是文章的“題眼”就經過了反復打磨,從開始的“在歷史關鍵時期奪取偉大勝利”到定稿為“歷史的選擇,人民的期待”,核心思想才算最后敲定。
腦力對于一篇文章的成功功不可沒,眼力體現的發掘新聞價值的能力同樣不可小覷。仍然以這篇文章為例。其每個段落都十分重視文線的鋪設,講述習總書記的細微故事,引入各國政要、權威人士的觀點,極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雖然是一篇政論評述,卻能做到不生澀枯燥,包含激情,這主要得益于它以第一、三人稱視角穿插變換,始終保持一種寬闊的國際化視野。此外,文章運用跳躍的筆法,將背景材料、講話精神、故事元素巧妙地整合,跨越時空,渲染出時代精神。
上面重點分析了落實新聞指導性原則時腦力和眼力的作用,有此“兩力”,才能保證新聞的內容具有建設性。其實,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實踐出真知,腳力是做好新聞的前提,鍛煉腳力的真正意義在于遵循實踐規律。有了腳力的切身體會,才能用眼力去觀察和尋找,更好地發現埋藏在群眾生活中的新聞價值。腦力是新聞寫作的核心,毛澤東同志曾說做新聞要
多想,新聞工作者錘煉腦力,實質上是要做到辨證地思考。有了深入的思考,筆力的表達才能胸有成竹,如果說腦力重在理性思考,那么筆力體現的就是將思考的結果化為精彩的表達。正是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新聞工作者兼顧“四力”,才能形成合力,打造出一批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新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