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文
經濟新聞存在兩大難,記者寫作難和讀者閱讀難。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數據和術語較多。經濟活動、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是被采訪的主體,反映的主要為一段時間內或是多個空間發生的問題、情況和經驗。如果新聞只是客觀進行報道而缺乏主觀分析,那么新聞內容就會顯得枯燥,通常沒有經濟學基礎的讀者會感覺聽得云里霧里,因此不利于提升閱讀興趣,新聞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傳播效力。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是經濟社會記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新聞記者只有迎難而上、創新工作模式,利用有效措施提升新聞的可讀性,對專業術語、專業問題進行合理解讀,才能降低經濟新聞的專業性和閱讀難度,能夠讓原本枯燥的經濟新聞生動化、通俗化,使經濟新聞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人民。
新聞可讀性指的是新聞報道是否便于閱讀,能否吸引讀者對熱點事件或是相關報道進一步關注的特性,也可以解釋為新聞報道對于讀者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對目前形式有清醒認識,經濟新聞的受眾不僅僅為專業經濟人士,經濟新聞報道需要滿足各個層次、各個年齡段和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和職業的廣泛人群的閱讀需求。在新聞媒體的發展戰略中強化經濟新聞的可讀性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同類媒體競爭的關鍵點[1]。目前的經濟新聞報道通常存在專業性過強,專業術語、數字、公式多等問題,雖然符合經濟專業人士的閱讀需要,但是普通民眾卻感覺讀不懂。經濟新聞內容枯燥乏味、報道模式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會導致經濟新聞逐漸被孤立,長期如此會形成內行吃不飽、外行看不懂的尷尬局面。
1)新聞報道的精髓為新聞內容,這也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根本所在。優質的新聞報道,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和探究欲望,甚至能夠對新聞后續報道進行追蹤。經濟新聞的主要內容,除了要符合新聞的基本要求,體現出及時、準確和新鮮性等特點外,同時還要具備提升讀者閱讀熱情的能力。現代社會人們追求新奇感,新聞報道也正是為了滿足這種心理而存在的,因此需要認真研究讀者的心理需求。確保經濟新聞內容要足夠新鮮、有溫度,這也是增強經濟新聞可讀性的重要影響因素。
2)經濟新聞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不斷提升新聞可讀性。情感因素是新聞可讀性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經濟新聞除了要體現出經濟發展形式和經濟熱點問題外,還需要對涉及普通民眾的經濟活動突出關注。經濟這一概念,要有高度同時也要接地氣[2]。要全面分析人和人、人和經濟事件之間的實際關系,能夠充分體現出經濟活動中個體活動的變動情況,對于經濟活動對社會影響等方面的解讀要立足于人情和人性角度,能夠讓經濟新聞報道富有人情味,為經濟事件和普通大眾之間系上情感紐帶,利用情感溫度吸引人、打動人,能夠和讀者產生共鳴,從而激發閱讀熱情。
報道經濟新聞時,報道成敗主要取決于選題和策劃是否成功。只有新聞工作者做到精心策劃、確保新聞內容主題鮮明、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化,才能使經濟報道讓人耳目一新,激發群眾的閱讀興趣,從而強化自身的影響力和可讀性。經濟新聞記者,必須要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同時還需要保持對經濟生活現象的敏感度。一篇優秀的經濟新聞,既需要能夠從平民視角發現日常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同時還要確保具有一定高度,能夠從普通的經濟事件中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新聞價值,想到并說出人們沒有想到的問題。這就對經濟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就記者具備良好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宏觀意識,能夠多角度、全方位的創新思考經濟現象包含的各種關系和不同的環節,要及時發掘出經濟現象中的創新理念和新型規律,并將其靈活運用解讀和評價事實,不斷拓展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3]。要根據經濟事件的情況和特點明確新聞報道的文體和表現形式,要全面的考慮、策劃和斟酌新聞報道中的文章布局、文章素材、現場主持、采訪和表現方式等內容,能夠報道主題鮮明、及時準確、內容豐富詳實的新聞內容。要對群眾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進行解答,能夠準確解讀國家經濟政策讓人們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讓人們能夠正視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夠確保經濟新聞報道良好的宣傳效果。做到從人民的角度播報經濟新聞,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
經濟新聞具有專業性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新聞媒體工作者需要考慮到新聞受眾的實際需求,盡量使報道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報道中需要體現近期發生的經濟現象。新聞中常常會包含各類專業的經濟術語,普通群眾對這些內容理解程度不高,因此會造成經濟新聞脫離人們實際生活的錯覺,會對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和服務型帶來消極影響。為此經濟新聞記者在采編階段需要積極轉變思想,對策劃方案和寫作形式進行創新規劃,要確保報道內容貼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同時還要求文字樸實、生動,能夠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從而提升新聞的可讀性。新聞內容最好能夠從貼近實際生活的身邊小事入手,做到以小見大,細致描寫事件細節,能夠讓讀者融入到新聞中,能夠對新聞事實有深入的了解,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充分顯示出經濟效益的實際價值。例如新聞內容中描寫農村公交的內容,文章利用村民進城買東西,在候車廳等了幾分鐘,開往縣城的公交車就來了,公交沿線的幾萬名農民都可以方便地坐上公交車進城。利用身邊小事入手,對農村民眾的出行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延伸到人們的便利出行、交通安全和公路建設等方面進行逐一報道,利于人們理解,顯著增強了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因此新時期要強化經濟新聞的人情味和說服力。需要選擇一個合理多角度,能夠利用群眾易于理解的事件對經濟事件進行分析,利用發生在身邊真實的小事,能夠引導大眾對事件進行探究,能夠了解深層次的經濟因素。改變傳統經濟新聞播報典型事例、對其進行總結等固有模式,能夠利用更為易懂和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表現經濟現象,能夠更加透徹地反映出經濟新聞的本質現象。
經濟新聞專業性較強,報道中常常含有經濟學或是其他專業數據、術語,因此很多讀者感覺無法理解。記者需要針對這一情況對播報內容進行詳細解釋,能夠將專業性強同時又非常關鍵的術語翻譯成大眾能夠明白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新聞中播報央行準備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會從原來的14.5%降為14%,其中術語 “存款準備金率”普通民眾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只是發布信息不進行合理解讀,那么通常讀者會因為不理解而失去觀看的興趣。因此記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這一專業名詞進行解讀,可以在播報中換一種表達方式。例如可以這樣播報:目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要從之前的14.5%下降為14%。實施這一舉措后,如果你將100元錢存入銀行中,銀行就能夠增加0.5元錢作為貸款發放。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就意味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能夠有過億元的資金用于發放貸款。這些錢將會用于實體企業,能夠給予民營經濟發展大力的資金支持。通過這樣進行解讀,大眾理解效果變化明顯,不但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同時還使讀者對金融專業術語有了直觀的理解。同時,讀者還能通過經濟新聞,了解了這項政策對于社會、經濟和個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激發了民眾的探究意識,愿意去深入分析這一經濟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對于提升經濟新聞的可讀性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