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仙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山海協作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好山海兩條線,念好山海經”的區域發展戰略[1]。2001年,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為了推動該省以浙西南山區和舟山海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山海協作工程。無論是福建省的區域發展戰略還是浙江省的山海協作工程,促進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聯合與合作,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也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而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地方、傳承文化等職能可以借助山海協作項目建設的契機,在對接社會需求、提高應用性方面進行優化。
地方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著力點可以從創新意識和實踐上多傾斜,給山海協作工程儲備人才后備力量,形成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績效。
在科學研究方面,地方高校可多關注長期規劃,把握社會整體發展方向,不斷修正研究方向;地方政府則考慮為地方高校制定科研指南。服務地方方面,需求方(政府、企業等)和供給方(高校)定期更新需求目錄清單和能力目錄清單,信息相互暢通,讓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更接近。
在傳承文化方面,地方高校應該加大力度挖掘本地特色,探索文化資本化和文化傳承保護的科學模式。高校中的科研基地、產學研平臺、研究中心、實驗室等都是孵化創新科技的場所,有能力也有實力與山海協作工程形成合作的格局。高校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科研資源,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是建立在高校的四大職能上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更深入服務地方經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與山海協作工程的作用有著高度契合。因此,研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與山海協作的協同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過對文獻和相關新聞報道的追根溯源,發現山海協作工程起源于福建省,發展于浙江省,升級于浙江省。福建省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抓好山海兩條線,念好山海經”的區域發展戰略[1]。到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成“沿海、山區一盤棋”和“南北擴展、中部開花、連片開發、山海協作、共同發展”的戰略[2]。據不完全統計,1984~1997年,福建省共形成山海協作項目1萬余項,總投資200多億元,實現產值300多億元[3]。
浙江省在2001年提出山海協作工程是希望通過政府力量促進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聯合與合作,形成以項目合作為中心的多個領域的互相幫扶,最終實現城鄉和區域的統籌發展。2017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提出要打造山海協作工程的升級版。2018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 (浙委發[2018] 3號)中,進一步明確了工作目標和要求,細化了思路和方法。在高水平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發展平臺和項目,高質量建設一批人才、科技、社會事業和群眾增收合作項目這幾個方面,高校作為人才的聚集地和科研創新的主力軍,承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浙江省麗水市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1月起到目前新簽訂山海協作產業項目236個,合同資金441.5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3個,合同資金333.8億元,5億元以上項目13個,合同資金257.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含續建項目)212.7億元[4]。同時,麗水市積極爭取省專項資金支持,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5~2017年,共爭取到山海協作項目45個和參與西部大開發項目10個,共獲得專項貼息(補助)資金1680萬元。正在重點建設的4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完成投資275億元,入園企業已達234家;5個省級和1個市級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完成投資32億元;9個“飛地”產業園,完成投資8.3億元[5]。
山海協作工程是政府政策資源、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等各類優勢資源集聚的重要平臺,對推動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整體性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場所,因其承擔著許多重大科研任務,在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我國整體科研水平、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隨著我國高校科研成果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累積總量的大幅度提升,推動了地方高校科研評價、科研獎勵、成果轉化等工作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發展。運用山海協作的資源優勢,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效能,基于以下現實邏輯:一是能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對接市場和社會需求的精準度。二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能夠實現山海協作技術的創新、激發山海協作升級版的市場活力。三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可以促進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第三方組織實現深化合作共贏。
從山海協作工程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提高的現實邏輯看。一方面,地方高校因其更專注知識傳播、教書育人功能,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服務地方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產出更多的是對標職稱、職級的上升,在對接市場的精準度與需求度上考慮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若將山海協作與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結合起來,可以從源頭控制高校科研成果的產出與轉化效率。
從地方高校對山海協作升級版打造的貢獻度來看。地方高校項目化的研究與實踐,不僅可以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更可以精準對接社會需求,形成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生態圈。如麗水學院下設的中國(麗水)兩山學院的GEP核算與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研究,讓綠水青山有了價格標簽,對麗水山海協作的山與海資源的運用正在產生極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由浙江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麗水)兩山學院共同完成的《遂昌縣大田村GEP核算報告》是全國首份以村為單位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大田村GEP約為1.6億元[6]。
從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可以提升山海協作的合作面來看。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與政府、企業、第三方評價組織、自然山水資源等建立相對緊密的關聯,提高科研成果產出的針對性和轉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山海協作工程的項目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實踐性水平,很大程度上改變當下高校科研工作對接現實需求不足,轉化可能性低的問題。
地方高校的人才、技術和研究成果等資源,對以共建共享為方式,協同跨行政區域的“山”資源與“海”資源的山海協作工程而言,是一個有效補充與提升。運用地方高校的人才、設施設備、科研成果等探索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建設主要從以下二個方面來論述:一是融合政策資源與人才資源,將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與山海協作工程的項目建設協同起來;二是借助山海協作工程培育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良性生態圈。
山海協作工程是浙江省政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效用發揮的整體布局,就此出臺的系列政策資源,為人才與資源的對接搭建了無障礙平臺。而科研成果轉化是中央政府推動下的政策安排,旨在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促進社會發展。從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來看,單國家層面就已出臺了系列促進措施。2015年以來,國家逐漸放開對科研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和大幅度的政策支持,各地也出臺了大量相配套的政策、法規,甚至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了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7]。《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根據不同創新主體、不同創新領域和不同創新環節的智力勞動特點,實行有針對性分配政策,統籌宏觀調控和定向施策,探索知識價值實現的有效方式。”[8]從山海協作的規劃來看,浙江省從2001年啟動到2018年升級版的提出,再加上“八八戰略”的助力,山海協作已成為一個連接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平臺。由此可見,山海協作工程,為政府政策資源和地方高校人才資源的協同運用提供了實現平臺,有利于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高校科研成果從產出到轉化實施的過程中涉及成果生產主體、服務主體與接受主體,包括多個階段,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的循環系統,其運作流程呈現出動態演化的特征。因此,影響科研成果轉化的因素比較多且復雜,比如高校科研考核評價制度、職稱評審的期刊認定標準、學術雜志社發文導向、作者撰文目的等。近年,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產出量日益增長,由于問題導向欠缺導致的質量參差不齊,大量科研成果幾乎無轉化的可能,造成了大量的浪費。換言之,借助山海協作的平臺與資源培育一個健康的科研成果轉化生態圈十分必要。
山海協作工程跨區域優勢資源“聯姻”形成的一個個基于社會需求的項目建設,是典型的問題導向型研究。地方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和研究人員基于這一實踐的選題與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成果對接社會需求的精準度,能及時解決實踐問題,并在實踐中進行修正
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對山海協作的項目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探索A產品的推廣到B產品的升級推廣的完善路徑,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推動項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山海協作工程有利于地方高校基于某一具體社會需求進行科研成果的生產與轉化,對解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體系不健全、資金體系不健全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尚不完善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