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對于攝像從業者而言,電視攝像猶如其握在手中的武器,其能幫助從業者攝取視覺形象,以呈現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本來面貌,各個行業中具備典型的人和事物[1],都能借助電視攝像記錄下來,從而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攝像從業者若想確保自己的影視作品生動形象、富有魅力、質量高,就必需要誠信做事、虛心請教、真誠傳遞,對攝像機給予充分了解,同時正確熟練地掌握攝像機的使用方法,這有助于提升電視節目的總體質量。
畫面的唯美程度是吸引觀眾的第一要素,在機位有限的情況下,讓機位在直播過程中不斷接力,豐富畫面的場景性,加強觀眾對故事的想象空間。這些都需要攝像師突破自我、創新品牌,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如湖南廣播電視臺2019年《新春走基層》特別節目一樣,向世界展示侗族大歌、侗錦、侗家蘆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侗款、侗族婚約、侗家合攏宴等民俗風情。節目播出后的第二年,皇都侗寨共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100%。可見,攝像對一檔知名品牌電視節目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這種影響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電視畫面是借助攝像技術呈現給觀眾,隨著觀眾品味的不斷提升,其對畫面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再如,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攝像部共同創作的書籍《光影之間》,前期準備工作,截圖2 500多張精選鏡頭,優中選優,反復篩選,挑選最精準的畫面,不僅是拍攝技術,選取畫面,更是攝像人員來實現對人、事、物的精準表達,如抓住細微的地方表露最真實的情感,攝像師在刻畫人物時,捕捉人物的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就需要攝像師的捕捉能力強。
21世紀迎來了幸福的小康時代,在新媒體迅速崛起和發展時,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可以實現和觀眾的互動。在偉大的時刻到來之際,湖南廣播電視臺拍攝了《思想的田野》,這是一次全國矚目的項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部署要求,為湖南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為了拍攝好此次項目,大家下功夫研究到達的拍攝點,用樸實真誠的鏡頭表達產業興旺;我們跑遍村落,找漂亮拍攝角度表達村落的生態宜居;激發村民的幸福情緒,記錄她們的笑臉表達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且觀眾通過相關論壇表達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借助微博平臺對這檔節目給予了很多評論[2]。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也重視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而攝像是節目和觀眾互動的橋梁,電視節目高質量的內容和畫面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并引發思考,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借助畫面實現與觀眾的溝通,拍攝下來的畫面實際上是人們對生活的表達,電視畫面可將觀眾的心聲和期待表達出來,觀眾可從電視節目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觀眾對電視節目質量的評價,實際上大部分也是對攝像質量的評價。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新冠病毒爆發以來,筆者進入疫區的特別拍攝小組追隨湖南醫療隊奔走在黃岡市的紅安、麻城、羅田、英山等縣市,把鏡頭對準一線醫務人員。大家懷著莫名害怕的復雜心情,肩上扛著攝像機,身上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護目鏡、帽子、手套、鞋套,從頭武裝到腳,裹得嚴嚴實實,進入隔離病房拍攝采訪。因穿太厚重,步伐艱辛,負重前行,在此等困難的條件下,大家克服困難站在抗疫最前線,記錄著醫生無私的愛與責任,記錄著病人戰勝病魔的信心與勇氣,記錄著黃岡人們打贏生命保衛戰。
當下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媒體的誕生對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在傳播環境日益開放的背景下,媒體之間需要加強綜合能力。電視攝像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直觀的攝像技術,也要掌握移動攝像設備的使用方法,同時滿足隨機應變,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以2019年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開幕式為例,當時由新聞中心、芒果云提供公共信號,還有15家網絡媒體同步直播。這是省內重大活動新媒體聯合直播的首次嘗試,此次直播時間緊、任務重,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嘉賓眾多,協調統籌難度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分配好各自的工作,并且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的完成直播活動。這都需要攝像技術過硬,心理綜合素質極強才能完成高負荷的工作。類似的工作項目很多,作為一位新聞媒體人,攝像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攝像技巧,隨時掌握移動互聯設備的應用技巧,還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直播設備的調試,同時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內容,推薦廣播電視的發展。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斷推進,不管是新聞的攝像,還是娛樂節目的攝像,其就要求一定的時效性,這對攝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拍攝出的畫面要具備較高的精準度,實現長短鏡頭的互相配合,高質量的拍攝對后期剪輯與編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中非論壇到新聞中心的大型直播活動《連線紅土地》,這是新聞集團軍作戰,新聞中心、湖南經視、湖南都市強強聯合,芒果TV、廣播電臺同步直播。作為新聞中心的攝像師,為團隊爭取拍攝更多高質量的素材,大家幾度在長沙上空盤旋,以滿腔熱情、不懈努力完成工作,最終達到央視網、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推送我們的成果。確保作品具備較高的時效性,滿足電視節目在各大平臺上傳播的需要。攝像記者要加強自身攝像技術,盡力提高攝像質量時,還要具備選擇素材與攝像主題高度符合的要求,搶占播報時機。
攝像作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題材、時間、采訪對象等[3]。但對攝像師而言,攝像師需要抓住畫面的獨特之處,對富有價值的鏡頭給予捕捉,這在極大程度上會對攝像作品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筆者在拍攝《英雄贊歌》拍攝飛行員張超任務時,海軍殲-15艦載機飛行員張超是當之無愧的英雄。短短4.4秒,生死一瞬,張超首先選擇了“推桿”,拼盡全力挽救飛機,但這讓他錯過了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第一組鏡頭首先用航拍器拍攝了一組模擬飛鯊對準黑區俯沖降落的主觀鏡頭,接著地面的鏡頭則是用軌道加智云穩定器,在側面對著黑區移動拍攝,這樣的感官視覺體驗更能讓觀眾感受所謂“刀尖舞”“針尖活”的絕對精準度,第二組鏡頭,筆者用航拍加智云橫向穿越黑區,這樣的拍攝手法讓畫面更加具有沖擊力,那種輪胎與地面一次次劇烈摩擦留下的印跡,讓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在“黑區”飛機起飛降落的那種沖擊感。攝像師既要在宏觀層面與細節上現實自由切換,又能呈現人物特寫鏡頭,從而將生動的優質畫面呈現給觀眾,但目前多數攝像師在捕捉鏡頭,分析事件的精彩之處,鏡頭感生硬,缺乏生動和新穎性,使得攝像的總體質量大大下降。
攝像是一項體能消耗大的工作,他們需要扛著笨重的攝像機穿梭在各個地方,像2018年的新聞大片迭起的浪潮里,湖南廣播電視新聞中心攝像部努力創新,用鏡頭給人直觀和超現實的美感,同年2月份拍攝的《智能制造看長沙》的博世企業,深入湖南工程機械領軍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泰富重裝眾多企業調研采訪,并奔赴北京、上海、昆山、杭州、武漢、烏魯木齊等9個城市拍攝,對接世界各地10多個正在建設中的重點工程,使得該片富有歷史縱深感、新時代氣息和國際大視野。巨大的拍攝量,每次拍攝時間往往長達數小時,中途休息時間少,沒有強健的體魄是難以完成的,攝像師若想拍攝好一個鏡頭,必須身臨其境,每一次拍攝,可能需要攝像師站在離拍攝對象最近、或者很遠的位置,甚至是非常危險的位置,這就要求攝像師自身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平時電視攝像師要對發生的所有事物保持關注,不能置之不理,電視攝像師應該擁有高尚的品質,發生的事件主動進行收集資料,能夠及時報道重大事件,并準確做出判斷,對重大題材要迎難而上,不能缺席。例如:筆者曾參與拍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的直播報道。節目聚焦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光輝歷程,反映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奮進的生動實踐,像這種重大題材活動是一定要參與的。因此,這需要電視攝像師具備較高的敏銳感知能力,接收新聞題材,并謹慎篩選,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現場拍攝,以確保新聞的時效性。
攝像并非一項簡單的工作,它要求攝像師要具備較高攝像專業技巧,拍攝出來的畫面要做到聲化合一。除此之外,攝像師也要具備較強的應對復雜環境的能力,更好地判斷事情發展方向,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同時,合格的攝像師必須合理把控,做好語言鏡頭的銜接,學會用鏡頭呈現故事,起承轉合,段落清晰,這就要求攝像師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梳理經驗,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盡量做到畫面的聲畫合一,實現超高的攝像技巧,從而打動觀眾。
電視攝像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攝像技術,也要提升其自身的藝術修養,電視攝像并不只是單純地拍攝鏡頭,拍攝出來的畫面具有美感和藝術感,還涉及到責任與當擔。比如:面對疫情,以權威傳播、獨特視角、創新科普方式、助力社會科學預防為公眾消除大眾恐慌,拍攝《新聞大求真》以科普圖文節目以科學視角詳細解讀病毒情況。站好宣傳崗,以寬慰每個家庭的心,這不僅是我們責任更是新聞媒體人的義務。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需要不斷創新,使拍攝更具價值的作品,這就需要攝像師惡努力提升自我素養,建立良好的氛圍。
新社會的到來,使得各行各業之間取得了緊密的聯系,直播一場突發的新聞事件往往要有非常高的電視臺技術要求,作為電視攝像師,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合作尤為必要,和現場的工作人員及時溝通,有助于提升畫面的拍攝質量,使得后期的作品呈現出最優狀態。如在電視臺,在面對一個臨時工作時,團隊的合作能力要求較高,這時作為核心的攝像師,能夠與他人建立有效的溝通,使得工作人員明白他的想法,這尤為重要。
電視攝像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其傾聽能力也非常重要。學會傾聽是文學記者的一門學問,攝像師不僅負責把畫面拍攝好,還有傾聽有自己的理解,雖然在電視新聞采訪中,文字工作者和攝像師不是同一崗位[4],但學會傾聽依然十分重要,一個理想的攝像作品,不能超高的攝像技術和故事性,還附有攝像師真實情感。這種情感來源攝像師學會傾聽與理解,攝像不僅拍攝畫面,在拍攝之前,需要充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才能拍攝出好的攝像作品,引起觀眾共鳴。
創新永遠是廣播電視的源動力和核心,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扶貧”的創新直播,被專家評價為最接地氣,最具泥土芳香,最見精準扶貧成效的電視新聞新模式,它開創了中國新聞史上“新聞扶貧”的新篇章。她選擇大山深處的“蘇木綽”,并向全球直播,必將打創一張曠世經典的旅游新名片,為“蘇木綽”大山深處土家族同胞帶來一縷幸福滿滿的新陽光。所以,攝像的創新,不但對題材進行細節的“微距”觀察,還需要對世界藝術氛圍的觀測,作為新一代的攝像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在形式與藝術技巧上創新,更要在思想內容上大膽創新,富裕時代精神,才能創造出更具藝術感染力的攝像作品。
綜上所述,攝像師在拍攝過程中需要具備基本技能和要求,確保拍攝時的平、穩、準,才能確保攝像技術質量。但在特殊的情況下,為了實現某一效果,也能突破常規,以確保形式和內容上的統一。攝像作品質量的高低,不僅對拍攝設備的要求,更多的是攝像師專業與心態。一個攝像作品的誕生更多的是攝像師策劃到位、思維新穎的結果。攝像作品生動、有趣、接近百姓生活才能成為流傳的經典,內外兼具的氣質與善于思考的行為是成就優秀攝像師不可或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