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需陽
微博的言論自由賦予了每一位用戶高度的話語權,用戶可以在平臺發表言論,但同時,也因此成為新媒體平臺中新聞傳播侵權的重要陣地。若想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對微博中的侵權行為進行規制便顯得尤為重要,而弄清侵權行為的現象及產生原因則是合理規制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后文簡稱《民法典》)對公民人格權的范圍進行了新的明確的規定: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以及自然人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它人格權益。《民法典》的頒布及其對于人格權法條的制定使人格權成為有法可依的人身權利,為人格權侵權在司法實踐中提供了法律依據。
而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其新聞傳播中的人格權侵權則是各用戶主體通過網絡這一傳播媒介,向大眾傳播虛假失實新聞或對他人人身具有攻擊性的新聞內容、言論等,侵犯到他人的人格權。
新媒體平臺侵權事件多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體異于傳統媒體的特性。
1)主體復雜。新媒體將侵權主體的范圍無限擴大,由于微博的準入門檻較低,導致侵權主體十分復雜。再加上微博的匿名、虛擬昵稱等制度,若侵權行為發生,后期追蹤發布者便成為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除此之外,微博的轉發制度使信息傳播成網狀發散,不僅難以判斷誰是最初發布者,在追責時也難以具體追究各轉發用戶的責任。
2)侵權范圍廣泛。由于微博是依靠網絡的新型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需要網絡、設備,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的獲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新聞。正是因為互聯網的即時性、便利性,使微博侵權的波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其傳播影響力難以估計,經過一傳十、十傳百,虛假侵權信息的傳播范圍甚至可以擴展到全球。
3)侵權后果嚴重。由于互聯網傳播的迅速性、不可控性以及廣泛性,導致微博上的信息傳播十分迅速。一條簡簡單單的微博在短時間內獲得幾百幾千的閱讀并不是一件難事兒,更不用說一些為了博人眼球、賺取流量的虛假新聞。再加上普通公眾的媒介素養水平有限,輕易便會相信這些信息,給被侵權者及社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
目前,微博新聞傳播中的人格權侵權主要表現為侵犯用戶的姓名權、隱私權、名譽權等,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侵犯名譽權、隱私權,超過每年侵權事件的80%。
《民法典》對“隱私”作出了明確定義: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在微博的新聞傳播中,侵犯公民隱私的情況多在不經意間發生,甚至許多人由于缺乏法律意識,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權益已經被侵犯。歸納總結來看,微博新聞傳播中侵犯隱私權現象主要有以下3種。
1)非法公開公民信息。我國法律規定任何公民都享有隱私權。近年在來微博上的“人肉搜索”,實際就是一種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一些無良營銷號利用熱點新聞炒作,公開當事人的個人信息,以獲得更多關注、熱度、經濟效益的行為,其實已經觸犯了法律的界限。擅自曝光公眾隱私信息,甚至造成不良影響后果,便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表現。
2)發表暴露他人隱私材料。發表暴露他人隱私材料主要存在于一些新聞報道主體在對進行新聞報道配圖時,故意或過失的忘記對新聞主體的隱私信息進行隱私處理的情形。這里的隱私信息包括所有私人信息、或是可以得知其身份的信息。即使新聞報道主體是由于過失而忽略對相關隱私信息的處理,也同樣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3)侵擾他人私人領域。私人領域不僅包括私人場所,還包括公共場所內的私人場合。侵入則可以理解為未受到允許的進入,包括偷窺、偷聽、監視等行為。為了獲得更吸引公眾的秘密資料以此獲取更高經濟利益,一些采訪者非法潛入他人住宅,或在住宅附近安裝偷拍設備,獲取他人生活情況,破壞他人居住安寧。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擾亂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即使并未獲得有效新聞,也屬于侵犯了公民隱私權的行為,有違新聞報道合法性的原則。
微博名譽權的侵權對象主要是新聞當事人,但不局限于此,一些雖不是新聞當事人,但卻與新聞報道內容有聯系,其名譽權同樣可能受到侵犯。侵犯公民名譽權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1)傳播虛假事實或報道內容失實。此種形式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圖像等要素對客觀的真實事件進行捏造虛假的報道或對新聞內容情節進行虛假報道,且新聞內容對當事人足以或已經造成一定名譽上的影響,此種行為已經足以構成名譽權侵權中的誹謗。在微博新聞傳播的實踐中,此種表現有著很高的發生率,多表現在對明星等容易引起大眾關注興趣的公眾人物的新聞報道中。
2)以言語、文字對他人人格名譽進行侮辱。侮辱是以暴力、語言、文字等形式,使對方的人格和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的行為。在微博中,這種對他人人格名譽的侮辱除了表現在新聞內容的報道中,更多則體現在評論中。不論是否使用了侮辱性詞匯,只要使當事人主體的人格名譽被辱罵、侮辱、丑化,都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權。
1)媒介素養參差不齊。2019年12月,微博月活已經高達5.16億。在這5億多的用戶中,除了代表官方聲音的傳統媒體,還有許多自媒體、個人用戶賬號。這就讓各新聞傳播主體在地域、教育水平、職業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在媒介素養上也參差不齊。這就會造成個別新聞發布者忽視法律問題,只為個人利益的去報道侵犯公民權益的新聞。
2)不加限制的言論自由。微博中的言論自由可以體現在發布新聞的主體和新聞報道的內容上。主體自由即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信息,不限于官方或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普通大眾也可以通過個人賬號發布信息。新聞報道內容的自由則體現在除違法、犯罪的內容外,其它的娛樂、八卦等都可以作為報道的內容。這就使許多自媒體不加限制地使用,最終造成侵權行為的發生。
3)平臺監管機制不完善。新媒體本身在內容監管把關上就較傳統媒體更加寬松,而微博平臺在同類新媒體平臺中,監管機制則更加松懈。雖然微博有一定的“自查自凈”功能,但滯后嚴重。人工監管的缺位使侵權新聞可以輕易進入微博,并在微博中肆意傳播游走,為侵權新聞提供了傳播的可能性。
4)流量及經濟利益驅使。由于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許多賬號為了提高自身的點擊率、流量和關注,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而報道一些吸引大眾眼球、博取大眾好奇心的內容,殊不知,其新聞內容已經造成了對他人權利的侵犯。以他人損失而獲取自身利益的行為,在微博的新聞報道中不乏少數。
5)法律缺位,規制困難。在《民法典》頒布以前,雖然《侵權責任法》中有對公民人格權侵權進行一定的保護,但并沒有規定完善嚴格的司法實踐措施,導致許多侵權事件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濟,當公民人格權受到侵犯時也很難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直到《民法典》頒布后,才明確規定了當公民人格權受到侵犯時的懲處辦法。
在微博如此龐大的數據中,若想完全避免新聞侵權行為的發生,的確是十分困難的。在筆者看來,《民法典》的頒布,必定會對公民的人格權保護起到建設性的保障,但對于像微博一樣的互聯網社區中的人格權侵權,可能仍然會有規制漏洞。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發展,是當代社會不可逆的趨勢,在未來也必定會發展的更加迅速,若能在條件允許之時,制定一部專門針對微博一類互聯網社區的侵權責任法,在筆者看來,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