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貴州民族大學 生態環境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環境監測是評價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基礎,進行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離不開環境監測。環境監測能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1]。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有環境工程和環境生態工程兩個專業,環境監測是兩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對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環境監測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環境監測課程主要包括水和廢水監測、空氣和廢氣監測、土壤質量監測、固體廢棄物監測、生物監測、噪聲監測及監測質量保證等內容[2]。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目前環境監測課程只安排32個理論教學學時和16個實驗課時。因環境監測項目較多,如果每一個監測項目都要詳細介紹,則課時遠遠不夠。目前有老師在理論教學部分只能講完水和廢水監測及空氣與廢棄監測,環境質量標準和監測質量保證等內容根本沒法講解。實驗教學也只能教幾個水環境監測指標的測定,按原始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遠遠不夠。
目前,環境監測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時成績5%+平時測驗20%+作業10%+課程PPT討論25%+期末測驗40%共5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很大比重,期末成績最低只要求40分。這樣的考核方式存在不合理性,有學生存在抄襲作業現象,PPT匯報分組進行,也不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有部分學生平時不學,期末考試過40分,加上平時不合理的給分,也能及格。實驗課大多以實驗報告90%+出勤10%的方式核算成績,由于實驗條件有限,學生實驗必須分組進行,有些學生沒有實際操作,實驗報告也存在抄襲現象,可能抄襲的最后還能得高分,無法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對于真正學的學生也有失公平。
目前,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環境監測理論和實驗教學比較單一,學生興趣不高。理論教學主要采取滿堂灌的形式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內容更新不多,缺少環境監測新進展和新技術的引入,加上老師不合理的配備,不能引導學生了解最新技術和知識。實驗教學還是采取傳統的模式,實驗老師把樣品采集好,把水樣、實驗藥品和儀器等準備好,給學生講解實驗方案,學生照著實驗方案做,缺少主動分析和思考。由于實驗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和實驗條件限制,學生對于環境監測的認識只停留在理論階段,不能很好的掌握實際應用。而且開展的都是單一的實驗論證,學生不能接觸到完整的監測環節,積極性不高,也不能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針對課程設置,如果環境監測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測定指標均細講,則現有學時遠遠不夠,因此,在增加理論課時的同時,理論教學可以采取示范性教學,以點帶面。例如,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環境監測課程一般在三年級開設,學生已先修無機化學、環境化學、儀器分析等課程,在講重金屬的測定的時不必詳細介紹各儀器原理,讓學生自主復習相關知識點。此外,應該提高實驗課的學時,按目前的排課方式,4節課為一次實驗課,由于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每次實驗課只能開展單一的指標測定。16個實驗課時只能測定4個水質指標,這對于環境工程專業的同學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環境監測應該開設獨立的實驗課程,可以有更多時間開展綜合實驗。
合理的成績考核辦法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提高教學質量。針對貴州民族大學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期末考試成績占比不能太低,不然學生容易形成懶惰心理。在以往的教學中,期末考試成績要求40分過關,考試成績大多在50分左右。今年環境監測成績最低要求60分,期末考試考成績80分以上占比較高。可見,改革需要提高期末成績占比,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學環節的考核。對于實驗成績考核,不能簡單的報告90%+考勤10%。如果環境監測開設獨立課程,應采用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考核方法,應隊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實驗中的表現等方面進行考核。
對于理論教學課堂,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內容設置除了書本基礎知識,應向學生介紹國內外環境監測方面研究的最新資料,教師應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當前最新科研動態,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的研究方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3~5]。此外,環境監測課程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識,環境監測項目較多,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講述所有的內容。因此,不能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應優化教學內容,以點帶面,將各知識點進行有效梳理和整合,同類監測項目一帶而過,確保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
環境監測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關鍵,是訓練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環境監測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實驗能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針對貴州民族大學目前環境監測實驗存在項目單一、陳舊,缺乏綜合性和設計性等問題,在實驗方面,應多開展綜合實驗,以實際案例指導學生,比如以花溪河為例,讓學生通過對沿岸居民區、排水口及企業排水等進行調研,制定監測方案,采集水樣進行實驗室分析,最后完成水質分析報告,讓學生成為監測方案設計和執行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環境監測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論和實踐功底[6]。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1,3]。基于學生的基礎和學院的基本情況,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標準的方面對環境監測課程進行改革,以期培養綜合能力更強、更優秀的環境監測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