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衡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舉辦一屆,到2019年已經舉辦35屆了。這些年以來,每年的申報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競賽的成績,最嚴重的會讓我們辛苦工作一年、甚至多年的心血化為烏有。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這十里的工作也很重要。下面把這些年來在作品申報時候容易出的問題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申報作品第一關就是資格審查,凡是不符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規則的作品就會被淘汰,連評審環節都進不了,這些具體的有:
1.每個學生創新作品最多只能有三名作者,而且必須是同一個學歷段的。具體講就是可以不同年級,但是只能同是小學生、初中生或高中生。每個教師創新作品只能是一個人。
2.每個學生和教師每年只能參加一項創新競賽項目(實踐活動不在此列)。參加兩項就會被淘汰。
3.學生創新項目研究報告字數應不少于2000字、不超過1萬字。附件可提交研究項目相關輔助圖片,其他研究日志、實驗記錄等材料填報清單。如項目中有實物模型,則需提交時長不超過1分鐘的視頻資料,用于證明和演示實物模型的功能和創新點。附件不全的會很大地影響評審結果。
4.要有一個真實、規范的查新報告。
這幾點是進入評審的“門檻”。哪一條沒有達到就會在評審之前被淘汰。
經常出現的問題是:
1.把學生創新項目和實踐活動填錯了。學生創新項目最多只能三個人,而且是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研究,是對“物”的研究。要有一大堆數據(事實)和對數據(事實)的分析;實踐活動是對參與科技活動的學生活動過程和收獲的總結,是對“人”的。它們的內涵完全不同。出錯最多的是把實踐活動報告寫成了科研報告,完全沒有學生活動,是典型的學生科學研究項目而非集體性科技實踐活動;偶爾,也有把學生創新項目當做實踐活動填表申報的,實踐活動是一個群體的活動不是研究,只有一兩個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報告”一定會被淘汰。
2.學科分類填錯了是一個多發問題,其后果是作品被分發到另一個專業的評審專家手上,自然不會得到應有的評價。這是輔導老師在參賽前沒有認真看“競賽規則”中的學科分類所造成的。
1.教師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只有兩項:科教制作類和科教方案類。科教制作是指發明新的、或者改進已有的數理化生教學教具;科教方案是指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計劃。教師不屬于教具的發明,教師與科技活動無關的科研論文應該在相應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不能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過去科教方案就是一張紙就可以了,新規定是:一定要有活動已開始實施或實施完成的證明材料。
2.實踐活動總結報告不超過一萬字,而且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不是工作總結類匯報材料,必須按照規則中的規定格式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