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寶
近年來,媒體的新聞視角逐漸轉向受眾,各地電視臺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民生欄目,并連連創下收視新高,收看民生新聞類節目已經成了百姓茶余飯后的“甜點”和談資,民生新聞工作已經不單單是采、編、播,還要把觸角伸得更遠,視線放得更低,讓新聞報道成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傳話筒和具有政策解讀、便民幫辦等服務功能的“驛站”。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經常不夠民生,里面充斥著大量的時政類新聞和“關系”新聞,甚至是廣告宣傳類報道,讓受眾“食之無味”,倍感無聊。當然,客觀原因是有的,地方小,關系熟,面子上過不去,不好意思拒絕。但更主要的是,記者主觀上把握不準民生新聞的定位;劃分不清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的界限。開會的、培訓的、各種啟動儀式……導致民生新聞里的稿件魚龍混雜,記者為了完成采訪任務而充數,甚至借鑒其他欄目稿件。這樣的現狀導致了節目播出效果不佳,社會影響力欠缺,無法培養固定的受眾,最后收視率下降。
一些記者經常性地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拍什么畫面,說什么內容,采訪單位都提前準備好,甚至打印出來照著念,更有甚者,連新聞稿件也幫記者寫好,這類記者儼然成了相關部門的宣傳工具,新聞稿件開始批量生產,并樂在其中。采訪過程中,記者沒有深入調查,稿件中也沒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更不曾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這樣的片子播出來,會不會讓人嗤之以鼻?
地方電視臺鮮有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大事件,多數民生新聞題材都是涉及百姓身邊的、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看起來不足為奇的“小事”。百姓的事無小事,這種選題雖小,但對百姓來說卻是“大事”,有的更是多年得不到解決的棘手事。有的記者在面對此類采訪時,千篇一律、老生常談、按照以往的經驗簡單拍一拍、報一報,敷衍了事,仿佛注明了“到此一游”。比如:每年開春,下水井返臟現象頻發,一些記者往往是見一個拍一個,一口井報一條,年年發,甚至抄襲去年的稿件,成了下水井“專業戶”。遇到“棘手”一點的民生新聞,一些記者總是怕麻煩,粗略地報一個現象,匆忙打道回府。并沒有多方調查和協調,采訪初衷不是為百姓解決問題,而是完成采訪任務。這樣的做法,即使遇到好的民生新聞選題,也拍不出任何“味道”,讓人覺得可惜,不禁感慨浪費了好選題。
有的記者經常抱怨缺少民生類新聞選題,天天坐在辦公室等著好的民生選題自己找上門,沒有策劃意識,沒有走出去、沉下心。甚至有時候,領導或者編輯精心策劃的選題也會石沉大海。例如,有一年全國豬肉漲價,編輯策劃的選題是去通化市區各個農貿市場調查本地豬肉價格情況。一位記者去了不久就空手而歸,理由是本地豬肉價格平穩,并沒有漲價。編輯提醒,可以調查一下為什么全國豬肉都在漲價,而通化的豬肉價格沒有漲,調查一下原因。而他的答復是,通化豬肉沒漲價不算是新聞。就這樣,很多好的民生新聞選題流失了。而另一位記者有一次策劃在某日凌晨兩點多去屠宰場拍走基層,采訪結束大概是凌晨三點半,她在回家的路上偶遇幾個腳踏三輪車去早市買菜的大姐,她趕緊拿出攝像機拍下了這一幕,一路跟隨到早市,反映了買菜大姐的不易和她們生活的希望。
新聞線索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聞線索卻在于電視臺記者不斷地探索和發現,這就要求負責新聞線索采集的記者能夠通過拓寬自身視野發現新聞線索,并且善于在此過程中發現富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要在不斷提高新聞素養的同時,探索有效獲取新聞線索的途徑,從而使新聞信息具有專業性、可靠性[1]。
在地方臺電視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需要拍攝現場畫面,播出指標對拍攝設備也有一定限制,所以有很多精彩的民生新聞選題素材容易缺失。地方臺記者得到新聞線索后,首先要向主管領導報題,征得同意之后,先要取攝像機,再聯系采訪車輛,因為地方臺的設備、車輛一般來說比較緊缺,經常無法做到人手一臺設備。等記者趕到時,新聞現場已經消失,只能放棄采訪,或者“掐指一算”認為時間來不及,記者直接放棄。即使記者及時趕到現場,由于新聞事件發生到記者接到新聞線索之間仍然有一定的延遲,所以經常拍不到最有價值的素材,導致有了選題卻拍不出來,無法播出,勉強播出時文字稿件很精彩,但畫面卻不一致,播出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記者在電視民生新聞的采訪中走得不遠,總是被禁錮在自己的圈子里。記者喜歡圍著自己熟悉的領域,守著關系單位,認為如此一來工作容易開展,翻來覆去拍同一類選題輕車熟路。一些記者遠的地方不去、復雜的采訪不去、耗費時間長的不去、農村的不去、環境惡劣的不去、冷的時候不去、天熱也不去、不車接車送的不去……很多記者成了“溫室里的花朵”。
我們的城市周邊,同樣需要民生新聞把觸角伸過去,同樣有民生新聞的受眾,那里很多民生新聞每天都在發生。如果一味地封鎖自己,不能走出去,地方臺電視民生新聞的路會越來越窄,無形當中要損失大量的收視群體。實際上,城鄉差別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農民在很多方面和領域內都很難擺脫弱勢地位,與城里人比較起來,他們存在的困難更大,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他們需要媒體介入的意愿更加強烈。現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對“二農”關注的力度不斷加大,作為媒體,作為反映民眾生計的民生新聞,也應在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多報道農村的衣食住行,多反映農民的喜怒哀樂[2]。
民生新聞顧名思義就是要服務民生,以百姓的視角,講百姓的故事。記者要俯下身深入基層,了解百姓心聲,想百姓所想,采百姓關心的新聞。作為民生新聞工作者,如何去衡量這個標準,值得深思。要做到每一條新聞都是百姓感興趣的,都對百姓有用處確實不易,但只要記者肯花心思,做到民生新聞服務民生并不是奢望。比如,某領域新的法律條文開始施行了,我們的記者往往只報一下現象,讓受眾知道一個新的法律條文開始施行了,但百姓卻不知道該法律條文具體的內容和亮點,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該法律條文,導致受眾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采訪當中加入法律條文解讀與應用,讓百姓深入了解的同時,還懂得運用,豈不是更好。
總而言之,新聞媒體應充分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平臺,采寫時事、聆聽民聲、記錄群眾最真實的生活現狀,進而引起更多社會人士的參與,推動現象性事件向好的方向轉變和發展[3]。
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百姓甚至可以自己采集新聞素材,讓百姓成為“編外”記者。這樣不僅可以擴大選題面,還能收取最直接的新聞素材。同時,記者要充分利用相機、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采訪,碰到選題隨時隨地采訪,提高采訪效率,減少好選題的流失。采編人員利用好網站、微信、公眾號收集民生新聞線索,并同步播發地方臺自采電視民生新聞,讓百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提供選題以及收看節目,讓地方臺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多元化發展。
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做有價值的民生新聞,弘揚社會正能量,杜絕獵奇、嘩眾取寵的劣質新聞,讓電視民生新聞成為傳播正能量的平臺。在節目風格上,記者應保持實事求是,化解社會矛盾,增強民生互動。逐步拉近電視新聞和觀眾的距離,通過一些有能量、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將社會輿論的走向引領到正常軌道。激勵廣大群眾能夠自覺維護自身利益、敢于抵制不良社會現象,營造積極、友善、和諧、團結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宣揚“邪不勝正”的社會思潮[4]。
電視民生新聞,語言樸實,形式新穎,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群眾疾苦,一直以來受到百姓的支持與喜愛。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電視民生新聞必將在新媒體時代綻放光彩,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路也會更寬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