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過的《民法典》中,有關物業的表述擲地有聲,既內涵豐富又態度鮮明,回應了長久以來群眾的普遍呼聲,為今后與物業相關的矛盾糾紛處置指明了方向。
這些年,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由物業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區成為城市主流居住模式。小區業主與物業的矛盾逐漸上升為基層治理的難點與痛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物業”一詞,相關搜索記錄達358萬余條,其中與物業相關的超過76萬條。
日常工作消極怠工,無法提供與物業費相匹配的服務,導致小區環境臟亂差;小區公共空間被肆意侵占牟利,在公共場地劃上停車線就能堂而皇之地收取車位費;電梯間、公共走廊廣告展位出租后收入用途不明;鄰里小摩擦反映到物業后被推諉,直至演化為暴力沖突……提起部分物業的所作所為,不少群眾一肚子苦水。而業主與物業出現矛盾時,鮮見物業辦在矛盾調處中扮演重要角色。訴諸法律往往成為業主最后不得已的選擇。
作為小區群眾自治組織的業委會通常被寄予厚望。但從實踐操作層面看,多數小區業委會成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即便歷經坎坷成立了業委會,在物業出現違約的情形下,業委會根據相關條款行使基本權利終止雙方關系,換一家新的物業公司,卻往往極為艱難。
物業服務失職、缺位,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睹穹ǖ洹分杏嘘P物業的表述,與群眾的呼聲相契合,其出爐令人歡欣鼓舞。當然,面對物業長久以來的沉疴積弊,指望一蹴而就解決所有問題并不現實。在《民法典》勾勒出制度設計框架的基礎上,更需要物業辦、居委會等相關部門真正履職盡責、令行禁止,落實嚴格的監管舉措,將物業普遍存在的違規操作關進制度規范的“籠子”,促使物業回歸服務的初心,讓小區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前哨”。
在當前,真正落實物業“能進能出”,是提升物業服務質量的關鍵之舉。只有物業辦、業委會、居委會、司法機關等多方各司其職,民法典中有關物業的條款才能落地開花;物業沉疴去除,業主與物業也才能實現和諧共處,從而夯實基層治理的基礎。
(摘自《半月談》 ? ?本文作者:毛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