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祖勝 高菲
編者按
高中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屬于“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這個單元是典型的活動單元,不設傳統意義上的課文,而以語文綜合實踐為主。教材共安排了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三個學習活動,由于任務多、時間跨度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
關于該單元的教學,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龍祖勝、高菲建議深入理解學科核心素養,基于課程標準要求,準確定位學習目標,合理設計學習活動。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胡根林分析了該單元的教材編排特點,考察了該單元的實施現狀,提出應以表現性評價引導語文實踐活動落地生根。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江南中學季豐著重從目標確定、學情考慮、活動規劃和過程管理四個方面,介紹了該單元操作實施的有益經驗。希望這三篇文章幫助大家更好地組織并開展“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活動,使學生從中收獲單元學習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
近年來,教學改革的基本趨勢是由關注教師的“教”到更加關注學生的“學”,強調要由學科知識中心的“傳遞型教學”轉向構建以活動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并根據適切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進行真實有效的深度學習和體驗,使學生學會學習,并不斷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要想合理使用新的統編教材,深化教學改革,其核心要求是教師在深入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基于課程標準尤其是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學科教學規律和學情,設計好具有語文學習價值的學習活動,并通過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在借鑒前賢時彥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擬就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高中統編教材必修上冊“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教學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拋磚引玉,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充分體現語文的“獨當之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好的創新,最大的亮點是首次凝練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來重新構建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并對高中語文“學業質量水平”進行了明確的描述。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時必須理解并落實好這些新要求,力求做到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為此,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具有語文學習價值的學習活動中落實好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貢獻,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學科性、科學性、教育性與人本性。它厘清了學科課程的育我人目標,指明了學科教學與評價的方向,規劃并引領學科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教師在研讀統編教材的同時,要深入研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將其全面落實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明確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和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為此,語文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認真領會語文學科的本質,深入思考語文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何在,力求使自己的教學從側重知識、技能的獲得上升到核心素養的培育,從結論的獲得提升到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同時,要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關系:“一方面強調統整和融合,力避分別落實、割裂呈現”;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立足點和根本點,“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養”。
具體到“家鄉文化生活”這一單元的教學,由于很多教師認為該單元隸屬于“當代文化參與”這一學習任務群,應直接對應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但由于沒有把握好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沒有很好地理解四大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所以在確定本單元學習目標時,過于強化、顯性化“增強文化自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要求,而弱化了通過言語活動、經典文本輸入或輸出,來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針對“當代文化”的學習內容,沒有體現出語文學科與歷史、思想政治等其他學科在學習同一內容時的差異(事實上,有關當代文化的學習,從歷史、思想政治學科角度,也可以采用純哲學手段、純社會學立場、純歷史視角與方法,雖然也能探尋當代文化背后的深邃之處,但這些非語文手段、非語文立場不是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核心要義),沒有體現語文學科的本質與特性,導致該單元的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甚至“非語文”化。事實上,對于本單元的教學,教師應該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學生身邊有關家鄉文化的資源轉化為適合學生言語活動的學習資源,通過設計合宜的閱讀理解(有關家鄉文化的經典文本或典型時文)、寫作與交流表達(圍繞家鄉文化現狀的審視、總結、提煉、反思與建議)、梳理探究(探究家鄉文化背后深藏的諸多奧秘)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育。這也啟示廣大語文教師要深入思考語文學科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在具有語文學習價值的學習活動中落實好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
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合理定位單元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準確定位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為此,要基于課標對“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把握好“家鄉文化生活”的單元學習目標。對于“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在進行“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時,要準確把握這些目標要求。其中,最核心的語文學習目標是“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這里的“剖析”是指引導學生基于調查、訪談,分析家鄉文化的成因,概括提煉家鄉文化的本質,透視家鄉文化背后深藏的諸多奧秘,進而學習論證說理;所謂“評價”是基于事實合理反思、評價家鄉文化的價值與影響。需要說明的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是“學習”,而不是“學會”,這就提示教師要更關注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的方法與策略的學習,側重論證說理的過程與方法指導,而不能盲目拔高學習要求。此外,在落實“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目標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家鄉文化生活與自我成長的關系,形成“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意識,并通過對家鄉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的傳播和交流”,培養學生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的情感。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要的亮點是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并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征,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五個不同水平,描述了不同水平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課程標準在“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中明確:“水平一和水平二是語文學科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把高中語文學業質量劃分為五個不同水平等級,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學業質量水平評價的五個等級的設置,也要求教師在實施學習任務群教學時,在學習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上必須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具體到“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教學,教師應該基于課程標準對“當代文化參與”任務群的要求,以及語文必修學習結束后所對應的學業質量標準“水平二”的等級要求,結合學情準確定位單元學習目標,進而實施精準教學。
從筆者調查了解到的“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實踐來看,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把握好單元所屬任務群的學習要求,也沒有合理審視該單元屬于高中語文必修部分的學習任務,更沒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中必修課程內容學習結束后應達到語文學業質量標準“水平二”的相關要求,對單元的學習目標定位過高、過大、過空。具體表現在,單元學習中動不動就要求學生進行高階思維、問題探究、歸納總結、語言創造、文化反思,一味強調基于當代文化現象進行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熱衷于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綜合性、研究性很強的語言活動,遠遠超出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淡化了基本的閱讀方法訓練和對學生思維基本品質的訓練。這是教師在實施“家鄉文化生活”單元教學時必須要反思的地方。
三、基于教材編者意圖和學生學情實際,合理設計學習活動
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以及課程標準設置的若干任務群,以學習任務為中心,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靈活設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改變過去常見的以單向的知識傳授為中心或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思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在個性化的參與和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且,“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同樣體現了統編教材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元的特色。一方面,本單元以新時代高中學生應具有的“文化自信”為隱性的精神主線,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回顧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尋找情感歸宿,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培養家國情懷,發揮語文學習的鑄魂培元作用。另一方面,又以課程標準規定的“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為另一條線索,通過讓學生開展學習調查、訪談、查閱文獻和實地考察等體驗性、參與性或探究性的實踐活動,深入認識家鄉,對豐富家鄉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議,讓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中獲得實際生活需要的語文素養。從單元屬性上看,本單元不設傳統意義上的課文,是以語文綜合實踐為主的單元,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活動為核心,所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自主參與調查、訪談和實地考察等相關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完成符合實際需要的特定學習任務,帶動教材所提供的相關資源以及教師基于學生、學校和區域文化實際所精選、補充的資源的學習。
基于“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和本單元的特點,教材編者已經精心設計了“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三個主干性學習活動。教師應該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熟知的家鄉文化生活,將活動和任務細化為教學的目標、要點、難點,形成教學方案。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去自行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學習活動,還可以超越教材的單元學習任務,自己另外設計一些更加貼切、有趣的活動,以便有效完成單元的教學。當然,“教案的設計形式要改一改,多往學習活動方面靠攏。不全是授課的講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問題(課題)、解決問題(課題)的方法與材料提示、對學習和交流活動的組織引導、讀書的引導等”。
再者,語文學習任務群具有鮮明的教學價值取向:要求教師聚焦并精心設計典型的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現實問題。新教材提倡的是以學習任務群為中心的大單元教學,要先明確單元所承擔的任務是什么,然后以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教學。因此,“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教學一定要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具有語文學習價值、針對性強的言語實踐任務,比如,通過閱讀有關家鄉文化的經典文本、整理和篩選資料信息、寫作調查報告和倡議書以及主題演講等幾大具體任務,明晰整個專題學習步驟,分解學習難度,形成任務梯度,豐富學習內容。整個教學過程要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文化傳播建設相結合,訪談、調查、閱讀與書面表達交流相結合;同時,要大力引導學生開展讀書交流、習作分享、辯論演說,豐富學習的方式,在閱讀、表達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拓展視野,以此來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當然,不管對單元學習活動怎么具體化,都應該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核心要求:學習調查、訪談和實地考察等,搜集整理資料,聚焦并提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提高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識能力和闡述自己見解的能力;認識我們生活的家園,見證時代的變遷,思考家鄉與自我成長之間的關系;研讀學習資源,深化對家鄉的認識,辯證思考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提升當代文化參與意識。
總之,如何根據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尊重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規律,用好語文統編教材,充分發揮母語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是當前深化語文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這需要教師不斷強化學習與實踐,并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