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豐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共安排了三個學習活動: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三個活動各有側重又有內在關聯,從了解、調查到參與建設梯次推進,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家鄉,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本文著重從目標確定、學情考慮、活動規劃和過程管理四個方面,對一線教師的操作實施提出若干提醒與建議。
一、目標確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在“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提到:“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建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教材安排的三個學習活動分別采取訪談、調查、建議的形式展開。由于學生此前少有對文化生活的深度訪談、調查與研究,教師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方法的指導,關注教材中學習資源的閱讀與運用;要充分利用課堂學習的機會,完成選題論證、訪談與調查的設計;要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通過以上活動來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鄉文化生活,在閱讀、實踐與表達中拓展視野,提高對家鄉文化生活的認識能力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
為此,我們可以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關注與參與“家鄉文化生活”展開學習活動。了解家鄉的人和物,關注家鄉的文化與風俗,深入認識家鄉,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
2.學習訪談、考察和查閱文獻等技能,關注訪談問題的設計和訪談對象的選擇。以“人物志”或“風物志”的形式為家鄉留一段記憶。
3.學習撰寫調查報告。在教材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學習調查材料收集、處理與分析,能合理地制訂調查大綱或計劃。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角度,了解家鄉的文化生活現狀,并撰寫調查報告。
4.在對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豐富家鄉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議,并了解建議書的寫法及注意事項。
二、學情考慮
在開展諸如“家鄉文化生活”等項目式語文學習活動之前,有兩個關于學生的問題要考慮:他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參與項目?他們是否有能力做好項目(主要是指學術素養和行動能力)?更何況,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情皆有不同。教師在活動設計與開展活動之前始終要提醒自己考慮學情,否則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將可能無所適從以致草率了事。
在教材中,“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安排的三個活動中都有“活動提示”,并提供了部分學習資源與學習支架,但未必能充分滿足學情的復雜性需求。而這一部分需求則需要教師根據學情加以補充與拓展。我們沿著以上兩個問題來展開學情分析,可以發現如下情況應提前考慮:
1.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項目
(1)時間。活動一“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和活動二“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都各有兩個主體環節:訪談與寫作,調查與寫作。加上訪談和調查之后皆有資料的整理與研討過程,學生在一個周末是難以完成的,即使完成,成果的質量也可能得不到充分保證。因此,需要教師在時間規劃上有一個整體考慮。
(2)分組。對于活動一和活動二,大多數教師都會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來進行。這就牽涉到合理分組的問題。不同學校學生的生源地、居住地情況不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家鄉(社區)也會不同,因此,不可能按照班級座位來進行理想的分組,而要采取以就近地域自主組合的方式來進行。還要考慮到異地求學的學生的參與情況。
2.學生是否有能力做好項目(主要是指學術素養和行動能力)
(1)學術素養。活動一中訪談主題的確定、訪談提綱的擬定,活動二中的調查問卷、調查提綱、資料收集等開展調查所需的相關知識,不是學生天然具備的,需要教師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準備;同樣,在本單元的三個活動中,“家鄉人物(風物)志”“調查報告”“建議書”等實用類文體,需要教師教授相關文類的寫作知識與技能,甚至應當提供相應的范例。
(2)行動能力。即便是教師教授了訪談、調查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學生在具體選擇訪談調查對象、開展訪談調查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訪談過程中的對話措辭處理,訪談過程中遭受拒絕的情況應對,小組團隊合作的不積極、不配合情況,都要在準備之前做好充分的預設,并提供解決的方法與路徑。
三、活動規劃
“一個設計很好的項目計劃不僅僅是一組活動的序列說明,它本身還是一個設計方案,可以支持和引導學生創造出項目作品。”開展“家鄉文化生活”單元的相關活動,教師必須要先做好規劃。
1.進度安排
本單元相對應的是“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這一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九個課時。在有限的九個課時內要完成教材設置的三個活動,更需要教師預先做好縝密安排,為每個活動分配合適的時間。以下是我們安排的教學計劃:
第1課時:“記錄家鄉的人和物”的選題確定、訪談設計
第2課時:“家鄉人物(風物)志”的寫作指導
第3課時:“家鄉人物(風物)志”的分享與評價
第4課時:“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調查準備、方法指導
第5~6課時:調查報告寫作
第7課時: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互評與修改
第8課時:“參與家鄉文化建設”建議書的寫作指導
第9課時:建議書反饋交流及活動反思交流
考慮到學生自主活動與教學指導的延續性,我們一般把這些課時分布在周末的前后,以保證學習活動相對聚合。比如,第1、4課時之后的訪談與調查應該安排在周末,而第2、3課時與第5、6課時安排在下一周的開始。
但這僅僅是教師對整個單元教學活動的進度安排。分解到每個活動時,學生也應該有具體的活動計劃安排。如下表:
學生在理解并接受教師的整體規劃后,在小組開展活動之前,應該先討論預排本組的活動計劃,并做好合理的分工。為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甚至可以考慮給自己的活動小組取名,強化小組的歸屬感,增添活動興趣。
2.策劃活動
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完成這三大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而建構這些知識與技能不是純粹地以講授的方式,而盡可能以模擬經歷或討論思考的方式來進行。
從知識層面來說,三個活動所要呈現的最終成果——《家鄉人物(風物)志》《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報告》《家鄉文化建設建議書》這三個實用類文體,都需要提供學習支架與學習資源。
在《家鄉人物(風物)志》的寫作指導中,我們先提供了《富陽鎮志》(1994)第八編“人物”中“郁華”部分和《福州古厝》“俊彩星馳、人杰地靈”中“林則徐故居”這一部分,作為“家鄉人物(風物)志”的范例。然后我們讓學生根據上述材料討論總結小組選擇要撰寫“志”所需的內容與要求;結合教材“活動提示4”,完善小組選擇要撰寫“志”所需的內容與要求;在此基礎上,根據先前所收集的檔案材料和訪談材料,討論擬定小組“志”的寫作提綱。
同樣,在“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這一活動中,調查問卷與提綱的設計是一個難點。我們提供了一份“××中學學生的社區文化生活調查問卷”,讓學生在閱讀后討論:“如果你的調查也需要一份問卷,哪些項目可以保留?哪些內容需要添加?”學生在對示例的討論中既學到了調查問卷設計的必備知識,同時也可以此為范本完善自己的調查問卷。比如,我們提供了一位同學設計的調查大綱:
要求學生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并說明理由;對調查大綱進行補充或刪減。
從技能層面來說,表面看上去并不復雜的三個活動,實際上包含了學生在小組合作、時間管理、問題解決、決策制定、調查研究、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諸多技能。同樣,我們也需要花時間幫助學生準備和練習這些關鍵的技能。
以“記錄家鄉的人和物”中的“訪談”為例,學生在理論上掌握如何進行訪談的技能之后,還應提防在真實的訪談中遭遇溝通不當的情況。由此,我們創設了情景模擬和學習訪談。預先請幾位學生準備好兩段關于學習的訪談表演。一段切人生硬,問題籠統,照本宣科;一段以交談為主,問題具體而全面,態度親切。模擬表演完后,學生針對模擬的情況討論整理訪談方法,比如涉及真實性的細節要通過提問者復述等方式加以確認等。然后小組再組織模擬訪談,對訪談提綱中的無效問題進行修改。
再比如,在調查過程中往往需要閱讀文獻、做筆記。為了“研究”的筆記,與“摘抄”式的筆記不同,重要的是思考。所以在記錄一條信息時,要提醒學生問自己:真的需要這條信息嗎?這條信息會在什么時候用?怎樣用?有沒有記錄過類似的內容?希望用這條信息回答哪個問題?我們依此提供了“資料摘要單”(改編)供學生在查閱文獻時使用:
3.資源準備
在本單元這三個活動的進程中,還要提前準備好許多完成活動所必需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圖書、網絡、計算機、手機、筆記本、展示用紙、打印設備、人力資源等。如果在活動進程中缺乏這些資源,會分散學生完成活動的注意力,從而失去深入學習的機會。以“人力資源”為例,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有兩個細節是我們有必要注意的。
一是家長的資源。特別是在訪談、調查的過程中,學生如果能爭取到家長的支持,活動的完成會事半功倍,同時也可以保證學生課外活動的安全。為此在整個單元活動開始之前,可以給家長寫一封信(正文):
這封信是向您匯報我們即將在杭州富陽區江南中學高一(1)班進行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指導教師是×××。您的兒子或女兒將會參加這個項目,項目名稱是“家鄉文化生活”,這個項目將持續3周(主要是節假日及周末)。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了解家鄉的人和物,關注家鄉的文化和風俗,深入認識家鄉,對豐富家鄉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議;回顧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尋找情感歸宿,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您的孩子將參與以下活動:到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利用網絡查找資料,采訪家鄉(社區)人士,到實地考察并開展調查、準備演講等。
在項目結束時,學生將對公眾展示他們在項目中的學習收獲。第一次展示日期是10月9日,地點在富陽區江南中學高一(1)班,我們會邀請部分家長參加,其余的展示我們會以視頻的方式在公眾號上推送給你們。
與傳統的教學相比,這次活動需要更多的資源,如果您能夠為孩子們完成這個項目提供以下支持,我們將非常感謝:學生外出考察需要的交通工具、方便食品等,協助尋找采訪對象或接受采訪,打印資料,以及您可能有的專業技能等。
如果您對這個項目有疑問,請與我聯系,我的電話是……,或者利用釘釘與我聯系。
這里包含了第二個細節,那就是邀請家長參加最后的成果交流會。有家長或其他專業人員等外部觀摩者參加的成果分享與交流會,能讓學生更加重視與認真,有效地提升活動質量。
四、評價管理
本單元的三個語文活動符合課標“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需要注意的是,本單元的三個活動是動態的語文實踐學習過程,任務多,時間跨度大,學情參差不齊,學生之間的學術素養與行動能力各有差異。要保證“家鄉文化生活”這個單元的活動有效開展,并使學生從中收獲單元學習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對活動的評價、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1.成果評價
活動評價重在了解學生對以三個活動為載體的語文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可以從知識掌握和技能掌握兩個維度來進行。三個活動分別有不同形式的語文學習成果。教師應考慮將評價目標前置,通過教師擬定或師生共同擬定評價量規,以評價量規為操作方向和準則來組織并落實活動。
例如,在“家鄉人物(風物)志”的分享交流會上,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及外部觀摩者發放“分享交流評價表”:
這個評價量規應該提前發放,這樣學生則可以提前從現場表現和內容組織等細節方面完善自己的成果和分享分式。
同樣,我們在第二個活動的評價中提供了“調查報告學生同伴評審反饋評價量表”和“建議書的評價標準”,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和學情需要開發更多的評價工具。通過多樣評價手段與工具來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使學習活動能落到實處。
2.過程管理
語文活動的開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活動過程中需要我們考慮的管理因素有很多。從計劃層面來說,要考慮小組分工、活動進度安排、設計方案等;從資源準備層面來說,要準備問卷、開展相關知識學習、頭腦風暴、教師指導等;從協調層面來說,要考慮解決小組內部的溝通問題,以及和校外機構與人員的銜接機制等。從活動的開始、中期和結束階段教師都應該積極觀察、協助與干預,以保證活動開展的秩序。
本單元有三個活動,學習目標與形式各異,過程管理的重心也有所不同,活動一側重于訪談過程的管理,活動二側重于調研工作的管理,活動三則側重于建議的合理性的指導。這都是需要教師用心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