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以語文高考全國卷為例,2015年的任務型寫作舉旗,高考命題改革進入了加速通道。隨后是其他題型的跟進,如2018年實用類(量子通信題材語料)閱讀的考查,2019年文學作品(魯迅《理水》)閱讀的考查,其題型顯得新穎而有生機。按題類輪動漸進改革原則,筆者曾看好或預估2020年在古詩文閱讀和論述類文本閱讀中會有創新——它的意義,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要體現“素養為綱”“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這個命題原則,從而推動語文教學進一步向良性發展。果然,在2020年的高考中,論述類文本確實“自由”了一回,體現在作為新高考改革風向標的新高考卷Ⅰ,把現代文閱讀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三組題的結構打破,只設置了兩組題,而且不再標示文本的類別。此外,題量也變成了五道。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代表著原來固定的閱讀考查語料類別和試卷結構將不復存在,只要把相應的分值估算在合理范圍內,只要考查核心素養,只要瞄準了測評(學業質量)指標,管它什么類型的語料和題量。這對今后的語文學習和教學是個很好的導向。
把這個背景說清楚,是為了表示對古詩文閱讀考查沒有明顯改變的遺憾。當然,如果理解成出于穩定和漸進,那么期待2021年的古詩文閱讀考查會有所創新。
筆者梳理了多份2020年高考試卷中的古詩文閱讀題型,基本包括:實詞、虛詞理解,具體語境中的文化常識理解,斷句,翻譯,文言文和詩歌內容理解與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情感理解,等等。總的特點是“傳統”:一是考查內容傳統,二是問題或任務設計形式傳統。
總之,這樣的考查形態需要改變,注入新意。追求新意的目的,除為了避免應試模式外,還為了體現高中新課標里所說的“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設計典型任務”。其實體現新課標這一理念的命題在其他類考題中已經大量出現:任務型寫作的本質就是在具體情境中的讀者對象和表達目的明確的寫作;2018年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閱讀對量子通信三則新聞材料的閱讀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Ⅰ現代文閱讀(一)兩則歷史地理學學術材料的閱讀考查、2020年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新基建”三則新聞材料閱讀的考查,都是建立在“生活學習中就同話題或內容面對不同閱讀文本時如何辨識側重點、作者立場觀點”這個情境上的,體現了學科知識情境、個人閱讀體驗情境與社會生活情境的融合。
那么,古詩文閱讀應不應該、可不可以也設置具體的情境來命題呢?
其一是應該。核心素養框架下的以情境為載體、設計典型任務的命題,其背后體現的是“文本、作者、我、生活或世界”四維交織的閱讀價值觀。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的閱讀、學習、測評,如果只是在問“文本里有什么”“作者如何表現”,其實只是“文本、作者”二維交織,在這樣的閱讀中,“我”和“生活或世界”是被屏蔽的,這就削弱了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古詩文盡管是古代的東西,但學習的本質或素養目標肯定關乎學生的未來,所以如果因為是古代的東西就止于翻故紙堆式的學習和考查,顯然是有違語文核心素養要義的。
其二是可以。在2020年的十份高考試卷中,江蘇卷就古詩文閱讀“出了個新點子”: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蘭陵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
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
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釋: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這首詩的鑒賞設有兩道題,一道題是問作者情感,屬于傳統題型,但另一道題頗有新意:
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這道題用“如果你是沈康”設置情境,將讀者的閱讀體驗與原詩中的抒情對象體驗作了疊合,以—個很不起眼的小創新,實現了“文本、作者、我”乃至“生活或世界”的四維交織,符合新課標對高考命題的建議。
可惜,這類有新意的命題在2020年的十份高考卷的古詩文閱讀考查中并不多見,構成測評的情境都是學科知識內容,而屬于個人體驗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的極少。
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新題型呢?下面這道題可供參考: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默寫一首描寫春天景象的詩詞,與上述兩首詩組成一組閱讀材料。用簡潔的語言闡述你選擇這首詩詞的理由。
(2)結合這幾位詩(詞)人的人生經歷與創作主張,選擇一個角度評析這幾首詩詞。
(3)下面兩則材料是對示例作品的評點。你對這些觀點有什么看法?任選一則闡述你的理由。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杜詩:“寫雨切夜易,切春難。”“‘喜意都從罅縫里進透。”
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二句:“遂成為西湖定評。”
(4)不同的人閱讀詩歌的感受不同,但鑒賞水平有高下之別。結合下面的材料,給一名初一的學生寫一封信,向他介紹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合宜的方法。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日《江南春》……”
這道題的顯著特點是依托具體的情境,題型任務化,具備開放性、綜合性、運用性的特點——正是新課標對測評和高考命題的建議。
第(2)小題,運用作者生平知識去評析作品,實現的是“讀者、作者、文本”的融合,考查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3)小題是要求借助不同閱讀資料,對“評價”進行理解、印證和再評價。第(4)小題是結合材料在理解基礎上展開闡述,介紹詩歌閱讀方法,直接指向現實的語文生活。
這道題所指示的考法——只憑我們過去應試中對詩歌鑒賞知識標簽如“借景抒情”“反襯手法”“想象手法”等的“玩弄”與“張貼”是不行的,它要求個人體驗的介入,體現的不是“文本里有什么”,而是“我讀出了什么”“我去解決問題”。
此題設計中還有一個有趣的“默寫”考查。我們現在的默寫題比較多的是補充上下句,全國卷多用“情境默寫”的方式,但目前的“情境默寫”只是根據句意描述來還原句子而已,其實“情境”性不夠,未體現“情境”的價值。這道樣題里的默寫卻不同,要求自由選擇一首描寫春天的詩詞,還要與上述兩首詩構成一組閱讀材料并闡述選擇的理由,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們再看一道默寫題: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包括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重陽節、七夕等,每個節日都留下了大量的古詩詞,成為節俗文化的重要組成。請任意默寫出兩首古詩詞(可以是其中片段,但不得少于2句),并指出詩句中包含的節日習俗活動。
這道題考查的就是素養(包括思維品質),而不是單純地考查識記。
如果單就默寫而言,其實2020年全國卷Ⅰ對默寫情境的設計已經體現了些許創新性。
《離騷》中“____,____”兩句對古代服飾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根據白居易的詩《琵琶行》改編而成,劇名來自詩中的“____,____”兩句。
命題中用關聯法構成了學科知識情境,顯然比只是依據句意來設計默寫顯得更為情境化。
再看一組文言文閱讀的新題型:
1.蘇軾的《石鐘山記》全文;2.俞樾《春在堂隨筆》200字;3.《地理知識》1979年第5期《湖口石鐘山》260字。(具體略)
(1)考查實詞;(2)考查虛詞;(3)考查文言句式;(4)考查句意。(具體略)
(5)依據所給材料,概括古人關于石鐘山得名的緣由,持相應觀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6)甲乙兩文中都有針對別人觀點的反駁,試摘出其中兩處,注明所反駁的觀點和反駁者的依據。
(7)石鐘山已經成為著名旅游勝地,假設你是導游,所帶的是一個高中生文化游學團隊,你會重點為他們介紹什么內容?
(8)蘇東坡強調凡事要“目見耳聞”才能作出判斷,但甲乙兩文中涉及的幾個人都有目見耳聞的親身經歷,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這一系列題目體量很大,很難出現在一張試卷上,也難賦分,但其考查形式特別是(5)~(8)題的考查形式值得我們關注和揣摩。第(5)題是獲取與概括文本信息。第(6)題是學習反駁。第(7)題是要求針對具體對象,選擇恰當內容進行有條理的表達。第(8)題則超出了文本,需要考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體驗作答。
這組題的更大膽之處在于,把古文與現代文進行了綜合,考查的也不只是文言文知識的理解和內容分析,而是把觸角伸到了綜合的語文素養。將來會不會出現這樣的考題呢?從理論上講,只要解決了整個武卷的語料比重與結構規劃問題,它并不犯“規”——高課標。
這樣一些考法以及所指示的學法,以其鮮明的情境性和任務性、綜合性和開放性,使古詩文的學習不再是翻故紙堆,而是讓“我、生活或世界”與“文本、作者”互相介入,使古今融通于核心素養當中。
期待更多富有創新意義的古詩文閱讀考查題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