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營利性大學歷史悠久,本文從其發展動因和發展現狀進行剖析研究,以期為我國混合所有制學校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營利性大學、混合所有制改革
作者簡介:張源(1992-)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專業建設科,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
基金項目:2019年度全國職業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立項——公辦職業院?;旌纤兄聘母镅芯浚?019QZJ092)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私立大學也在公立大學出現前就已經成立,例如著名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也均在美國獨立前就已成立[1]。早起私立大學均屬于公益性和非盈利性質的,營利性大學一直在高等教育的邊緣徘徊,最早起源于1785年費城成立第一個農業協會后農民迫切需要學習農業相關知識,但當時所開設的高校均未提供農業教育,為營利性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1944年《退伍軍人權利法》的頒布為營利性大學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創造了條件,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飛速發展,1996年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重新定義,同年,鳳凰城大學上市,大量私人資本迅速涌入到營利性大學,至此,美國營利性大學正式步入正軌。
一、美國營利性大學發展動因
時代發展潮流是營利性大學的基石。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探其營利性大學發展本質必先究其歷史發展狀況。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高漲,民眾高度聚焦高等教育的權利問題,但由于政府資金短缺和學位數量不足等問題,此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此后,美國在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的影響下出現嚴重的經濟膨脹情況,政府財政壓力高漲。在此背景下,美國陸續出現以提高政府效率為目的、以市場為主體的政府運動。營利性大學順應時代發展,滿足了美國多種族多膚色教育受限的問題,為高等教育模式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受到了當時美國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可。
政策導向是營利性大學的助推劑。為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美國聯邦政府于1972年修訂《高等教育法》,通過拓展教育經費范圍的方式為營利性大學提供了政策支持。這一政策的落實使得營利性大學招生規模得以擴大,營利性大學得以迅速發展。除此之外,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認證制度范圍也進行調整。此前,美國在高校認證這方面分為兩個部分:國家認證和區域認證,區域認證的認可度高于國家認證的認可度,且只有獲得認證的高校才有獲得政府支持的資格。20世紀70年代以前,營利性大學辦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規范的辦學行為致使營利性大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甚至被排除于區域認證。為使營利性大學規范化發展,美國政府組建了認證機構、州聯邦政府組成的“三合一”監管機制。70年代以后,美國政府要求區域認證機構合理對待營利性大學認證事宜,使部分營利性大學陸續獲得區域認證機構的認證,至此美國營利性大學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越。21世紀后進入教育競爭時代,美國為保住世界領先地位相繼出臺了一些未來教育的政策,對高等教育的干預和調控進一步強化,《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高等教育機會法案》等政策的出臺刺激了高等教育的投資,營利性大學收益頗豐。
市場需求是營利性大學的生源地。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需要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水平人才。18歲以上成年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亟須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然而,社會上現存的公立大學和非營利大學難以滿足這部分人群教育需求,市場需要異于以往的教育模式來打破困境。美國營利性大學是以企業形式進行注冊,由工商部門和教育部門進行把控,依法納稅,這對當時社會而言是一種創新。為了快速發展,營利性大學將目標群體定位在25歲以上且參加過工作的社會人員,同時調研該目標人群對教育的需求進行市場調研分析進行課程設計。營利性大學課程更加注重實際需求,以學生快速適應崗位為目的,精準把握市場的需求。
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是營利性大學的社會責任。低收入家庭學生一直是處于高等教育邊緣的弱勢群體,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使得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希望實現自己高等教育的權利。營利性大學抓準機遇,為弱勢群體提供了高等教育服務。特別是女性群體在營利性大學迅速發展下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漸升高,在此情況下,營利性大學逐漸被社會接受并且不斷鼓勵其發展,政府也逐漸對營利性大學給予經費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最終營利性大學的社會影響力得以提升。
二、美國營利性大學發展現狀
辦學理念
美國營利性大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營利為宗旨,以提供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為目標,有效整合市場需求、教育政策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造符合社會需求的辦學模式[2]。
學生即顧客,教育即消費,學校即服務,發展以顧客為中心的辦學模式,學生選擇學校的著眼點在于用金錢和時間能否換來等價的教育商品,學生通過支付學費購買高等教育服務。此種辦學模式下,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個人利益,及時反饋學生需求,徹徹底底從學生視角進行教育思考,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由學生評價教學質量。但其并未為了讓學生滿意而屈服于學生,為了保證學校的健康發展,堅守教育原則,贏得了辦學聲譽。
對勞動力市場高度敏感,根據現實需求調整專業,密切追蹤學生就業情況,及時根據就業市場變化調整課程,不斷追蹤技術的發展,尋找新的開課機遇,根據市場新需求,迅速制定新的教學指南,指導學生教學活動?!皾M足顧客需求”是營利性大學的辦學理念,專業的開設只依據專業潛力值,只開設潛力高的專業,保持教學活動與社會需求始終一致。此舉保證了營利性大學每年入學人數的持續增長,確保雇主對畢業生的持續需求,從而保證了持續的生源和辦學收入。
畢業生就業情況是衡量辦學成果的主要指標,辦學質量是營利性大學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學生畢業后賺錢能力是衡量營利性大學重要指標,通過追蹤教育目標、畢業生賺錢能力、社會需求,為學生提供了有價值的學位的同時為他們獲得高新崗位。營利性大學招生過程中,招生人員是由專業的銷售人員組成,招生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出入學決定。同時,招生中嚴格監管銷售行為,
保證招生信息的準確性,此外,營利性大學也充分發揮市場監控作用,為其提供良好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保障。
法人治理結構
首先美國私立大學的治理結構是法人制度與董事會制度相結合并以學術法人為基礎的外行董事會自治模式,法人制度保護了大學的整體性和獨立性,確保了大學獨立的法律地位,為大學自治提供了合法保護。但是如果僅有法人制度會導致大學過于封閉,無法及時接收外部社會的訊息,董事會制度恰好能夠彌補這一缺陷,為大學和外界社會搭起了橋梁,是學校免于外部直接干預的緩沖帶。其次堅持外行與內行人員相結合,董事會把持學校發展方向,將學校日常事務管理權下放到以校長為首的行政管理人員,學術性事務交給教授。外行與內行相結合的模式使得學??朔藖碜愿鞣矫娴牟蛔?,奠基了美國獨特的法人治理結構。第三,美國大學自治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私立大學雖高度自治,不受制于政府的管控,與公立大學不同,州政府不會直接派遣政府人員擔任大學董事會成員。私立大學有權招聘和解雇校長,有權自行認命教授,有權自行挑選學生,有權決定課程的開設。學校不依賴不受限與政府的撥款,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應法規或者一些資金資助與大學保持一定的聯系,但卻不直接參與學校的實際運營與管理[3]。第四,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結合是美國私立大學法人治理結構的一大特征,兩大機構分別掌管學術和行政事務, 學校、二級學院、各大系部都形成了二元治理結構,在該治理結構中構成系主任、院長、董事會、校長的三級行政體系,他們擁有相應的行政權力。同樣,每個層級都有由教授組成的教授委員會,他們的學術權力發揮著“教授治?!钡淖饔?。私立學校發展過程中,這兩種治理權力相互制衡,行政權力逐漸增強,董事會擁有了最高決策權。與此同時,在校級層面學術體系權力逐漸減弱。院級層面則相反,呈現出行政權力較弱,教授權力較強的局面,這就是美國私立大學著名“教授治?!薄?/p>
參考文獻
[1] 揚程,秦惠民. 美國營利性大學發展的動因、困境及啟示[J].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2):54-61.
[2] 路英杰.美國營利性大學辦學理念及其啟示[J].中國市場,2019(18):96-97.
[3] 李威,查自力.美國加州地區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結構的特征研究——基于州教育法案和大學章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