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臺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其深刻的邏輯理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為其奠定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其提供歷史經驗,臺灣地區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為其提供文化根基,兩岸交流造福兩岸人民為其提供實踐依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其戰略邏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其制度邏輯。
關鍵詞:對臺工作;以人民為中心;邏輯理路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立項項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福建對臺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FJ2019ZTB087)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胡濟林(1974-)男,漢族,福建永定人,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政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為新時代開啟對臺工作新局面提供重要指引。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同時,人民群眾還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主人,理所當然是服務的對象,是社會發展成果的受益者。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1],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sup>[2]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其題中之意便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203次,報告還直接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概括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加以闡釋,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3]。這一系列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也是新時代做好對臺工作的重要遵循。
二、歷史邏輯: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
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從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掀起全民族抗日浪潮,到新中國成立后抗美援朝等等,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心中始終流淌著愛國主義的血液。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被日本割占,但臺灣人民并不接受這樣的現實,與日軍英勇斗爭達半年之久。愛國鄉紳丘逢甲寫下血書“抗倭守土”,上書朝廷表示“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吳湯興、胡嘉猷、徐驤所部義軍和劉永福率黑旗軍在宜蘭、新竹、彰化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臺灣軍民的抗日斗爭致使侵臺日軍死傷過半。之后,臺灣抗日斗爭持續數十年,傷亡數十萬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歷史。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有20多萬臺胞赴大陸參加抗日,并成立了臺灣義勇隊等許多頗有影響的抗日組織。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新中國成立后,發生金門炮戰,大陸方面與蔣家父子“配合”默契,共同反對美國制造的“兩個中國”圖謀,避免中國分裂,兩岸同胞的愛國情懷日月可鑒。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事件后,大陸、香港和臺灣各界舉行各種抗議活動,表示強烈反對。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一樣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在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邏輯:臺灣地區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又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臺灣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分支,較好地傳承中華文化的血脈,融合了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南島文化等,形成以漢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體系,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節日禮儀等在臺灣根深葉茂,并不斷發展成長。馬英九曾表示,要打造“具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4]。一些歷史人物備受兩岸民眾尊崇,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延續。例如,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在兩岸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坐落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堂往往是大陸旅游團抵臺的第一站,“天下為公”“振興中華”“博愛”“大同”的思想成為兩岸人民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博物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臺灣鐫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的烙印。臺北故宮博物院館建于1962年,其藏品有70余萬件,大部分是解放戰爭后期從大陸運往臺灣的,從磁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不同時期文化得到展示,豐富多元璀璨的中華文明熠熠生輝?!拔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sup>[3]中華文化在臺灣得到傳承并發揚光大,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割舍的精神紐帶,是拉近兩岸彼此距離,消除固有心理戒備,熱絡臺海感情的持久泉源和強大動力。
四、實踐邏輯:兩岸交流造福兩岸人民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指出:“我們寄希望于一千七百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sup>[5]并宣布停止炮擊金門,提出兩岸通航通郵、探親訪友等倡議。1987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中斷了38年的海峽兩岸交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活躍。近年來,大陸不斷釋出善意,推出“31條措施”、“26條措施”,各省地市根據實際情況推出配套細則,兩岸人員往來、經貿合作持續深化。1988年至2018年,兩岸人員往來總計達1.35億人次,其中臺胞來大陸總計1.04億人次。兩岸貿易額累計約2.6萬億美元,祖國大陸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10.5萬個,臺商來大陸投資金額累計678億美元(不含經第三地投資)。大陸現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地、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6]越來越多的臺胞選擇在大陸經商求學,與大陸普通民眾一起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兩岸人民互相交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這正逐漸成為海峽兩岸消除歷史隔閡,撫平歷史創傷,增進民族團結,共創民族輝煌的重要橋梁?!皟砂蛾P系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盵7]實踐證明,兩岸人民只要秉持正確的歷史觀、同胞情、同理心,就能克服障礙,增進交流,深化合作,譜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新的篇章。
五、戰略邏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出從二0二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實現國家統一,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而民族復興是推動國家統一的重要條件。臺灣作為祖國的寶島,也是第一大島,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臺灣有2300萬人口,現代產業也比較發達,臺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中國夢的題中之義。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8]實現中華民族民族復興,必然要依靠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實現國家統一必然要征得臺灣同胞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兩岸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中國人民正義的事業,兩岸中國人應順勢而為,共擔民族大義,共襄民族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我們堅持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一如既往尊重臺灣同胞、關愛臺灣同胞、團結臺灣同胞、依靠臺灣同胞”[7]。兩岸同胞要弘揚民族精神,攜手共進,筑夢前行,一起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六、制度邏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創新國家統一理論,逐步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1981年9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的談話,蘊含“一國兩制”的豐富內涵。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睆亩鵀閷嵭小耙粐鴥芍啤碧峁┝藨椃ūU?。之后,“一國兩制”中國政府成為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的基本方針,并在香港和澳門問題上得到成功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豐富對臺工作方針政策,提出要“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7]。由于臺灣問題的特殊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如何深化“一國兩制”認知,并根據臺灣的實際情況和臺灣同胞的訴求,探索“兩制”在臺灣的實施方案,需要做好廣泛的宣傳和全面把握臺灣同胞的心聲,一方面,要充分把握“一國兩制”的精神實質,做到“一國兩制”在臺灣落地生根不走樣,不變形,不扭曲,真正用“一國兩制”來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到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實現兩岸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充分了解臺灣民眾的需求和意愿,了解他們在學習、經商、投資、就業、婚姻、法律等方面的結構性問題,以便在臺灣版的“兩制”方案中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9.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0-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馬英九稱臺灣要揉合出“具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EB/OL].(2009-10-26)[2020-11-10].http://www.china.com.cn/news/tw/2009-10/26/content_18767528.htm.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大事記(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5.
[6]劉結一.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EB/OL](2019-12-12)[2020-11-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212/c40531-31502302.html.
[7]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EB/OL](2019-01-02)[2020-11-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02/c64094-30499664.html.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