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O[ta]+OQC”這一構式是現代漢語口語中很常見的一種非常規(guī)表達式,但語言學界對這一構式的形成機制以及構式意義的推斷有著不同的解讀。本文將通過語料分析,結合構式語法理論、喬姆斯基轉換生成理論來研究“V+O[ta]+OQC”構式中各成分間的邏輯關系,判定這一構式的句法歸屬問題,進而探討這一構式中[ta]的指稱功能以及語義推斷機制。
關鍵詞:“V+O[ta]+OQC”;指稱功能;語義推斷
Abstract:The“V+O[ta]+OQC”Construction is a very common unconventional expression in modern spoken Chinese,but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how this kind of structure comes and whats the inference meaning of it.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logic relations among the parts of this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tactic attribution of thi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rpus,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Chomsky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 and semantic of[ta].
[Key Words]:“V+O[ta]+OQC”;Referential Function;Semantic Reference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課題現代漢語“V+O[Ta]+OQC”構式的偽雙賓研究,編號:JAS160409
作者簡介:伍玲,女,河南信陽人,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四川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學理論、語言哲學研究。
“V+O[ta]+OQC”這一非常規(guī)表達式在現代漢語口語中運用相當廣泛,主要強調說話人的主觀色彩。本構式中的“O[ta]”特指漢字“他”,在現代漢語中,“他”主要用作第三人稱,語言哲學研究中,“他”通常被用作不在場的存在。本研究中的“他”的指稱對象則為本研究的重點。Q表示數量詞,既可以是確定的數量詞,一、二、三,也可以是泛指的數量詞“個”。C可以是名詞,形容詞甚至是從句。本文將運用語料分析、構式語法的壓制機制,來解釋“他”的指出功能和語義所指。本文所搜集到的語料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中心的現代漢語語料庫,如:吃他三個蘋果,喝他個痛痛快快,鬧他個天翻地覆,揍他個人仰馬翻,逛他三天等。
一、對比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層面:語義及句法結構層面、語音及美學層面以及構式層面等,囊括了9種解釋。在語義及句法層面,劉乃仲[1]將這一結構認定為動賓結構,構式中的“他”是“三個蘋果”的定語;徐杰[2]、陸儉明[3]認定為它雙賓結構;馬慶株[4]提出“準雙賓結構”這一概念,認為結構中的“他”指稱不明確,將“他”視為虛指的賓語;朱德熙[5]根據“他”與結構后面的“C”之間有無所屬關系“的”來確定單賓還是雙賓;熊學亮[6]用“動補賓結構”這一概念來解釋這類現象,認為“QC”是對“V”的補充說明。在語音及美學層面,袁毓林[7]認為此結構中的“他”沒有具體的指稱對象,因為韻律的需要,與前面的V構成一個雙音節(jié)而已。
在構式層面,王寅[8]提出“傳承整合觀”的觀點,運用認知構式語法理論和構式程序分析圖對這一結構的各組成要素分別從語法、語義以及語用等層面分析;雷冬平[9]認同雙及物構式這一概念,并重在研究語氣構式的形成及其構式義的獲得。他認為只有在這一構式語義具有“獲得”義的語境下,“C”才具有認知主體所認為的“褒義的主觀大量”義的特征時,“他”為虛指用法,并使整個構式發(fā)生語法化,從而形成一個不容易切分的構式整體。張龍[10]認為“Q”是賓語標記,這一構式是由“他”的實體與虛體類推柔和的結果。張愛玲[11]從構式的結構形式及其語義特征和詞匯等方面進行探討,她認為這一句式義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模塊分層組合的過程”。
以上對比研究表明,國內目前對于這一構式的研究聚焦于討論這一表達式的句式歸屬問題,而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對結構中的“他”是否具有指稱功能的判斷。如果“他”具備指稱功能,那么“他”可以做“V”的賓語從而形成雙賓結構;如果“他”不具備指稱功能,那么“他”不能構成“V”的賓語,在結構中相當于一個語氣助詞,這一結構就被當作單賓結構。
二、“他”的指稱功能判定條件
要想研究“他”的指稱功能,我們首先需要判斷句意。結構主義將句意簡單歸納為構成句子的各成分間意義的組合。與結構主義不同的是,構式理論認為句子的意義應當與構式中各詞匯意義相互壓制。“壓制主要是指當詞匯意義與構式義發(fā)生語義沖突或兩者不兼容或誤配時,此時潛在性句法環(huán)境就會產生一個壓制因子,對詞匯意義產生強制性影響。”[12]也就是說,當構式義與構式中的詞匯意義產生沖突時,人們需要根據構式義對詞匯意義做出調整或重新解釋,以使兩者相互適應或協(xié)調。在這一壓制過程中,如果被調整或得到重新解釋的是詞匯意義,那么就意味著這個被調整后的詞匯意義與改詞匯的本義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以“吃他三個蘋果”為例來著重探究“他”是否受到構式義的壓制。
前文的對比研究表明,將“吃他三個蘋果”視為單賓結構時,就要求進入這一個構式的各詞項必須符合單賓構式的結構要求,即,主語+動詞+賓語。而本例句中的動詞“吃”后面出現了兩個疑似賓語“他”和“蘋果”。根據動詞“吃”的及物性,名詞“蘋果”毫無疑問可以進入這一單賓構式而成為“吃”的賓語。“他”在單賓構式的壓制下只能被調整為修飾“蘋果的”定語。這時的“他”是具備指稱功能的,具體的指稱對象要結合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同時,當“他”被調整為“蘋果”的定語表示“他的”之意時,數量詞“三個”的明確表達將這一構式義的過去時很明顯地呈現出來了。因為,“從邏輯上推斷,既然已經能確定‘吃的具體數量,則該事件為已經發(fā)生的,否則對于尚未發(fā)生的事件是如何作出具體數量限制的呢”。[13]
將“吃他三個蘋果”視為雙賓結構時,雙賓構式的構式義要求這一結構同時具備兩個賓語。“他”和“蘋果”可以用來充當這兩個賓語。同時雙賓構式的構式義壓制構式中的動詞“吃”并使之具備雙賓義。這時,“他”必然同樣具備指稱功能,那么它的指稱對象是什么呢?動詞“吃”進入這一雙賓構式后受雙賓構式義壓制從而具備致使雙賓義--“致使某人吃某物”。這時位于間接賓語位置的“他”必然具備指稱功能,從而完成這一致使雙賓義。至此,具備指稱功能的“他”的指稱對象結合上文的提及便可一目了然。既然進入這一構式的動詞因受到雙賓構式義壓制而具有致使義,那么這類致使結構的時態(tài)通常不受直接賓語的數量詞的影響。
三、“他”的語義推斷
上文是通過假設法來判斷構式中“他”的指稱功能的,喬姆斯基在研究句法功能時,認為“語言學研究注重的是脫離語言較及環(huán)境的語言能力,是說話人在意愿的推動下利用句法規(guī)則生成符合語法要求的句子”[14]。本節(jié)也將借助喬姆斯基的轉換理論的分析思路,分析進入這類構式中各詞項的句法功能,通過“他”的句法功能推斷“他”在構式中的語義邏輯。以“吃他三個蘋果”為例,
例:吃他三個蘋果
吃他的三個蘋果(*)
吃了他的三個蘋果(a1)
吃(了)三個蘋果(a2)
使他吃了三個蘋果(a3)
(*號表明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為錯誤用法,下同。)
轉換后的三種不同的語義推斷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解釋:
語義推斷a1表示動作“吃”已完成,這個語義推斷將“他”的句法功能定義為后面“三個蘋果”的定語。“他”具備其作為代詞的指稱功能,指稱對象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知曉的對象;
語義推斷a2既可以表示“吃”這一動作已完成,也可以表示尚未發(fā)生,但轉換后的“他”被隱去了。說明“他”在句中不再具有其作為代詞的指稱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幫助強調主語想要表達的感情色彩;
語義推斷a3表達了動詞“吃”的致使雙賓義。動詞“吃”本不具備致使雙賓義,但是當它進入雙賓構式之后,受雙賓構式的致使義壓制,具備了致使義“使某人吃”。“他”進入這一構式后,填補了雙賓構式的間接賓語位置,句法上具備其作為代詞的指稱功能,“他”的指稱義必然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共同知曉的對象。
以上三個語義推斷分別呈現出“他”的兩個語義功能:一個是代詞的句法功能,指代意義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知曉的第三方;另一個是不具備代詞的類似助詞功能,那么即便是當這個類似助詞功能的“他”進入表層結構為雙賓構式后,從句法的表層結構來看,完全符合雙賓構式的句法結構,但由于構式與進入構式中的各詞項的壓制是雙向的。此時,這個類似助詞的“他”又反過來壓制動詞和整個構式,使他們不具備致使義的雙賓構式,這時的“他”無實際意義,但具備幫助主語增強感情色彩的語用功能。
本文首先通過對“V+O[ta]+OQC”這一非常規(guī)表達式的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找出已有研究爭論的焦點。通過對爭論焦點的分析發(fā)現,只有找出結構式中的“他”是否具有指稱功能,方能分析和判斷“他”的真正涵義。文章結合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構式壓制理論,分析得出“他”在本構式中的雙重身份。
參考文獻
[1]劉乃仲.關于《“打碎了他四個杯子”與約束原則》一文的幾點疑問[J].中國語文,2001(6).
[2]徐杰.“打碎了他四個杯子”與約束原則[J].中國語文,1999(3).
[3]陸儉明.再談“吃了他三個蘋果”一類結構的性質[J].中國語文,2002(4).
[4]馬慶株.現代漢語的雙賓構式[A].林濤.語言學論叢第十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朱德熙.語法講義[J].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熊學亮、楊子.“V+NP+NP”結構的語用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
[7]袁毓林.無指代詞“他”的句法語義功能[A].語法研究與探索(12)[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王寅.“吃他三個蘋果”構式新解:傳承整合法[J].中國外語,2009(7).
[9]雷冬平.“喝他個痛快”類構式的形成及其語義研究[J].語言科學,2012(3).
[10]張龍.“V+ta+個VP”中“ta”的語法性質——兼論“V+ta2+個VP”構式的來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
[11]張愛玲.“V他個C”句式的認知闡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8(6).
[12]王寅.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337.
[13]伍玲.“V(了)+他+Q(數量詞)+C”構式中“他”的認知邏輯推斷[J].內蒙古才幾個大學學報,2014(12):129-132.
[14]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 A:MIT Press,196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