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雋瑤
隴東,指甘肅隴山以東地區,這里西北靠寧夏,東北沿子午嶺南下與陜北和關中接界。它是一個歷史名稱,又是一個地理概念。從歷史名稱上講,專指慶陽市,慶陽古稱北地,習稱隴東;從地理概念上講,因為地處甘肅東部,也包括平涼。慶陽因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險要的地理形勢,使其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慶陽又展現了光輝的一頁,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時期,隴東人民積極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保衛陜甘寧邊區和全中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出現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包括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這些英雄模范人物先后在這里工作和戰斗過,為隴東革命老根據地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隴東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曾被稱作隴東分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慶陽、環縣、鎮原、曲子、華池、合水六縣,是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它雖然位于中國的西北一角,卻是中國西北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誕生了西北第一個紅色政權,是西北紅軍發展強盛的搖籃,更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的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武裝力量的指揮中心,是后方保障基地相對穩固,是解放大西北的戰略基地。隴東分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隴東分區在抗戰時期因地制宜地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以及其它社會事業包括法制、醫療衛生和社會治理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民生建設,獲得顯著成效。軍事建設尤其取得豐碩成果,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黨宗旨具體落實的表現。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經濟落后、政治灰暗、文化沒落的陜甘寧邊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越來越民主,越來越繁榮,隴東分區包含其中。有這樣成功的邊區執政經驗,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順應民意的民生建設是分不開的。
在隴東分區的民生建設中,邊區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民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大力發展民主政治以及新民主主義文化,加強法制建設和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推行良好的社會治理社會保障工作,積極推進抗戰時期的民生建設,對于軍事建設邊區政府也是高度重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建設
邊區政府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民生建設需要從經濟建設出發,發展生產,從而改善民生。邊區政府尤其重視農業,不論是實行廣泛的勞動互助,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技術還是發放農業貸款,移民墾荒,多種經營,都是對農業的大力支持。邊區政府還注意減輕人民群眾的生活負擔,農村實行減租減息,工商業實行勞資互利,以及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等各項措施這些都積極促進了邊區的經濟建設,民生建設也獲得保障。
農業經濟??箲饡r期,陜甘寧邊區位于整個戰爭的大后方,作為革命的指導中心,它的主要任務是率先搞好經濟建設領導全國奪取抗戰勝利。在邊區經濟建設中,重點是發展農村經濟,中國歷來把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的基礎,因此要搞好農村經濟,就要先搞好農業經濟建設。
上文提到隴東分區是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因此農業是它的主要產業,是隴東分區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箲饡r期,隴東分區積極貫徹執行陜甘寧邊區政府的重要方針,實行“農業第一”,采取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大力發展關于農業的生產工作。
首先,大規模開墾荒地,擴大耕地種植面積。在隴東,從高空俯瞰,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地廣人稀,粗看,山是渾圓的,蒼老的,山山都刻下深深的皺紋,有許多的荒地未被開發和利用。因此,隴東分區各級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廣大農民以及移民,難民從事墾荒工作,這項工作成效顯著。除了農民參與墾荒之外,一些隴東的駐軍,機關,學校也都紛紛參與其中?;牡氐玫搅嗣黠@的開發利用,耕地面積增加了,糧食作物和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
其次,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推廣種植棉花??箲饡r期,為了迫切解決棉花問題,打破傳統觀念上隴東地區不適合種植棉花的說法,邊區政府開始大力推廣種棉種麻,以增加棉麻的產量。1939年,邊區政府首先讓有關農業技術人員在隴東等地進行各項調查,調查表明隴東地區適合種植棉花,并且試種成功。種植棉花得到進一步推廣,從而大大改變了隴東農業經濟結構,隴東經濟作物的種植也獲取到了寶貴的成功經驗,油料,豆類等種植面積都擴大了。
最后,大力發展畜牧業,隴東地區歷史上本來就是畜牧業發達地區,畜牧業的發展為隴東分區的農業,運輸業,毛紡織業以及出口貿易發展創造了顯著有利條件。
工業經濟。隴東分區地處貧瘠之地,抗戰前沒有過近代工業,因此工業極為落后。民間僅僅存留一些小規模的手工作坊,日用品大多依賴外來輸入。
抗戰時期,邊區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開始興辦工業,生產辦公用的大麻紙,造紙廠,紡織廠的創辦,啟用,隴東地區結束了沒有工廠的歷史。之后,1943年起,工廠又進行不斷改革,規模進一步擴大,效益投資提高,手工業發展推動隴東分區整體經濟的大發展。
商業貿易。在隴東分區的商業發展中,公營商業占據主導地位。它以光華商店起步,從分區到各縣,區,建立了公營商業貿易機構,為隴東商業的發展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時,隴東分區已經市面繁榮,在隴東各市鎮,公營,私營,公私合營的商業體系得到完善。隴東商業貿易的發展還表現在農村集市和定期舉辦的騾馬大會。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抗戰時期的隴東農村已經形成了以公營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商業網絡。
合作社事業。毛澤東指出:“合作社的性質就是為人民服務,把群眾放在第一位?!北局罕娛孜坏乃枷耄]東合作社轟轟烈烈發展起來。有消費,生產,運輸,信用等多種類型,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還提高了群眾的思想覺悟,動員了群眾積極投身抗日。
(二)政治建設
在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政權建設往往處于首要地位。政治民主是根據地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箲饡r期,隴東分區在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在政治建設方面獲得巨大成就,鞏固了邊區,促進了邊區的社會發展。
民主保障民生,民生體現民主,為了保護民眾的政治利益、民主權利和文化權益,在隴東分區,采取了下列有效措施:為了保障公民的選舉和被選舉權,分區實行民主選舉制并實行“三三制”的政權體制,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各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主動性,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一步發展。另外,政治上,民眾還享有充分的言論,集會,結社等各項權利,這些民主政治的廣泛實施,大大推動了隴東分區的民主化進程,從而激發了民眾的抗戰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也促使民眾更好的投入到生產工作中去。
(三)軍事建設
抗戰時期,隴東分區在進行經濟、政治等建設的同時,為了保衛陜甘寧邊區和黨中央,鞏固抗戰后方的革命根據地,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還進行了相關軍事建設,成效顯著。比如堅持政治建軍的核心正確方向,進行軍事訓練,軍事組織體制的建立等。為了適應對敵軍事需要,建立了邊區保安部隊,八路軍留守兵團,邊區抗日自衛軍相結合的軍事組織體制。繼續保持紅軍時期的革命優良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排在首位,與此同時,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達到鞏固和保衛邊區軍事建設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建設
教育事業的文化建設。隴東革命根據地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模范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邊區的各方面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建設方面的貢獻極為突出。日益發展完善的社會經濟環境為隴東分區文化的建設創造了有利前提,提供了良好保障。隴東分區的文化建設堅持了新民主主義方向,體現了文化教育事業和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顯示了民眾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主體性作用,為其它革命根據地的文化建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抗戰時期,一切工作的展開都必須圍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而展開。隴東根據地在推翻國民黨黑暗的軍閥統治,建立了人民政權后,就立刻廢止了國民黨統治時期封建的奴化教育,建立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制度,提出了貧富、男女,都可以上學的原則,大力普及國民教育,廣泛開展社會教育,實行掃盲運動,這些在1938年后都有了具體落實。教育面向工農群體,積極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教材內容與當時革命形勢,人民群眾需要都緊密相關。有以下特色:大力改革舊教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長期為戰爭服務,與生產相結合,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管理,轉變學生的思想,突出“民辦公助”原則。
其它文化建設。文化建設還表現在文化社團的建設和群眾文化建設。隴東劇團的誕生是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以宣傳抗日救國為主要題材,鼓動群眾捐糧參軍。此外,軍隊文化社團,烽火劇團等也在隴東分區文化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抗戰開始后,邊區黨和政府積極組織群眾文化活動,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隴東分區的文化建設邁入新階段。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傳媒,書籍報刊發行,通訊隊伍建設,科技事業取得進步,文化建設的多樣性,地方性,兼容性,創新性,時事性,廣泛性,跳躍性,軍民共建性,革命功利性的特點日漸突出,實現了隴東分區文化建設與戰爭、生產相融合的效果。
(五)其它社會事業建設
法制建設。民生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邊區政府非常重視法制建設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于是,邊區政府在借鑒古今中外以及中央蘇區法制建設的經驗基
礎上,從實際出發,依靠廣大民眾,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制定并頒布了大量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法規,健全完善了新民主主義法律制度。邊區先后成立了法制委員會,審查委員會等專門從事和法律有關的各項事務。邊區的法律法規涵蓋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門類齊全,雖然還未足夠完善,但是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對抗戰大局的服務,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眾有法可依。
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為了支持抗戰,為了軍民健康,中共中央、邊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有關于保障醫療衛生,此外,還設立了衛生合作社,婦幼保健等機構。為了解決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抗戰時期,邊區從國統區引進醫務人員,此外,還在邊區進行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邊區大力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通過媒體或者小冊子,實行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案。隴東分區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大發展,為推進民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治理和社會保障建設。在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等方面,都逐步完善,軍民家屬,以及災民難民都得到了物質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安慰。除此之外,社會改革惡俗,提倡社會新風尚,表現在解放婦女,組織動員婦女參政議政,提高婦女文化程度,禁止婦女纏足。禁煙禁毒,改造二流子的力度也明顯加大。這些凈化了邊區的社會風氣,鼓舞了民眾參與抗戰的士氣。
通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實踐成果可以得出,抗戰時期隴東分區的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其它社會事業的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抗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改變了邊區的落后面貌,對其它根據地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依然還存在低水平低層次的民主,政策條例不夠完善,執行過程存在偏差等問題,還需要一步步的改進。在這些建設中,有很多的黨政領導干部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背后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以馬文瑞同志為代表的黨政干部積極領導,大力支持和幫助,并從實際出發,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經濟上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政治上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軍事上統戰政策順利進行,文教上教育水平得到廣泛提高,各項文化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隴東分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民眾的抗戰意識也得到喚醒,民眾參戰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客觀上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馬文瑞等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隴東分區成為了模范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