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
摘 ?要:在教師節前夕,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結合起來,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關鍵詞:學習黨的政策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仁愛之心
在教師節前夕,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反復學習,不斷思索,我頗受啟發。再對照自己的工作實際,我找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著眼點。
一、深入學習黨的政策理論,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做一個好老師,應該以這一要求為基準,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積極引導學生筑夢、追夢和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傳播者。
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一個有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
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才與國相始終,千古興亡鑒青史”。國家的興旺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廣大教師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精辟概括了人民教師職業道德和良好素質、素養的基本內容;凝聚著國家、社會對人民教師職業的崇尚和敬重;集中體現、反映和寄托著學生、家長乃至時代對人民教師的更高要求。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做一個好老師,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不能只“授業”“解惑”而不“傳道”,而是要把“傳道”放在第一位,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并以此來影響自己的學生。
三、刻苦鉆研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積累能支撐起教學職責的“扎實學識”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古人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在信息時代做個好老師,猶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有了這“一潭水”,教育學生才不會捉襟見肘,才能游刃有余。
在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的當今時代,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始終“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以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誠如古人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四、摒棄世俗觀念和功利意識,堅持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
愛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做一個好老師,就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用愛打開學生的知識之門,用愛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育的溫暖。
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寬容地關懷學生。教師的寬容是一種無私的仁愛,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寬容的關懷不是妥協,是教師用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寬容的關懷不是遷就,是教師施展教育的藝術,在適當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成長;寬容的關懷不是放縱,是教師自始至終把愛心融化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以關愛的心態分析學生的不足與過錯,進而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與志趣,以高度的責任心達到育人的目的,讓他們都成為祖國建設所需的“棟梁”之才。
誠然,經營需要時間,成長需要過程。在教育的路上,我們永遠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永遠是一群學習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四有”的路上努力探尋,成就自己,收獲快樂吧!
參考文獻:
[1]李偉力.問題學生當璞玉智慧教師育英才[J].教育,2016(12):00071-00071.
[2]傅裕.追賢良,百家講壇品仙醪育英才,知行合一傳慧根[J].重慶與世界,2018,No.486(1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