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林
在小學時期,孩子一提到寫作文就感到特別的痛苦,所以從低年級開始就必須要抓好孩子的習作基礎。抓好基礎可以從閱讀開始,可以讓閱讀為習作插上奮飛的翅膀。在這一時期,教師如果能重視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有機結合,讓讀為寫更好的服務,讓讀與寫有機結合就會打好習作起步階段的基礎。那在這個階段如何做呢?
一、重視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不只是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內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我讓學生積累很多寫景的詞語和句子。有寫天空的:“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邊的天上才會有幾縷流云。”有寫小河的:“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一群小魚頂著水游過來,明鏡一樣的水面頓時漾起了一道道波紋。在《拉薩的天空》中也有寫天空的,我讓學生收集下來,還在教學時把兩篇文章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體會兩處寫天空不同的地方,感受文章體現出來的美。在三年級的習作中有要求學生看圖并把畫面用顏色涂上,再要求寫下來。有了開始的積累,學生對這次習作就不感到困難了,很多學生在習作中就能恰當地把積累的詞句學以致用。如有一個同學寫道:“湛藍的天空上有幾只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叫著,天是那么純凈那么明潔。草地邊的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一群小魚在自由自在地游著,好像在欣賞又好像在游戲。有的小魚還把頭露出來,調皮的吹出一個個泡泡。”如果沒有之前的積累,學生是寫不出如此美麗的文字的。
二、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在《廬山的云霧》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的云霧,生動描繪出廬山云霧的美。遇到這類文章時教師要趁機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讓他們能舉一反三。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主要途徑,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觀察練筆范圍廣,形式多,它對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好觀察方法首先選好觀察對象。讓孩子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如書包、儲蓄罐、小玩具等,讓學生知道觀察要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以“文具盒”為例,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先把問題列出來,讓學生從外到里的順序,仔細地觀察文具盒的特點、形狀、圖案、結構和作用出發,指導學生自覺、有目的的從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觀察,幫助學生把個別、部分的認識綜合起來。
三、抓好讀與寫的結合
根據課文的特點,選擇恰當的角度,讓學生通過小練筆,對課文從句式、段式、立意和寫法等方面進行模仿。在教學《廬山云霧》時,課文的二、三自然段采用的總分的寫法。在描寫校園的一處景物時,我鼓勵學生也用上這樣的寫法。大部分學生還是能采用這種寫法寫出校園的景致。學習《趕海》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學習文章首尾引用歌曲的方法。但是強調引用時必須要和自己要寫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沒有關聯,就會弄巧成拙。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這種方法,結合時令布置一篇習作《找春天》。還教會學生哼唱《春天在哪里?》《可愛的春天》《布谷鳥來了》這幾首歌讓學生借鑒。有個學生這樣開頭:“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我哼著歌曲尋找春天的足跡。”結尾:“泥土的芳香,花兒的嬌艷,這時我不禁又唱起了那支春天的歌。”這樣首尾相連,能做到前呼后應也是很不錯的!
四、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體會情感
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敢于表達,樂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們要讓學生說真話、吐心聲、講真事、表真情。如李東同學寫道:“我最喜歡我奶奶做的鹽菜肉,她總是耐心地把肉切得薄薄的,邊念邊切‘肉片薄薄,孫孫愛嘗。每次吃奶奶做得鹽菜肉,我總能吃一大碗。這時,奶奶就在旁邊笑瞇瞇地看著我,特滿足的樣子。可是,這段時間奶奶去了叔叔家暫時不得回來。啊,我好想鹽菜肉,好想做鹽菜肉的奶奶!多想她快點快點回來呀!”作文中,孩子把內心的情感真實地表現了出來,很強烈。
在閱讀中學習,在閱讀中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的積累,同時不失時機的進行局部的仿寫練習,就能使學生更好地從讀到寫,更利于學生習作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學生的評價要及時中肯,要有激勵性,以增強學生的習作自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孩子的每一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孩子的習作要盡量保持他的原味,關注原意,不要做太大的修改,讓他們知道那是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對孩子的習作有針對性地分層次進行批改,對于學習力不強的哪怕是一個句子一個詞用得好都要及時表揚,讓他們也品嘗到成功的幸福。孩子受到老師及時熱情的稱贊,會不愛上習作嗎?
愛上閱讀,會閱讀,就會愛上習作,會習作。讓閱讀為習作插上奮飛的翅膀吧,在習作的天空自由翱翔!